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西医热病学汇通(2)

已有 2054 次阅读 2022-3-3 20:14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之第十六讲

附:寒温统一论

温病学说是对中医外感病理论一大发扬。说温病学羽翼仲景也好,补仲景所遗也好,都是一样意思。但是,一提寒温统一,有人就会有不同见解。当代中医界,已没有伤寒和温病派别之分,但是,学术上的不同理解仍然是统一寒温的阻力。

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是统一的总趋势应是用伤寒学统温病。道理很简单:温病学家坚持温病不同于伤寒,而伤寒家认为温病在伤寒之中。主张自立门户者,自然不想统一。所以,关键问题就看《伤寒论》是否也讨论温病及其治法,或者说,仲景所论是广义伤寒还是狭义伤寒。

一、《伤寒论》是否论温病?

温病治法应有别于伤寒之说,始于唐代之前。孙思邈引《小品方》说:“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疾,时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判伤寒与时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上》)

元代人王履断言:仲景书“本为即病之伤寒设”(王履.医经溯回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更为温病学说独立打下基础。他的看法还在《伤寒例》中找到根据:“《伤寒例》曰: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为治不同。又曰:寒疫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同上:22)对《伤寒例》中的这两句话,如何理解,还有待斟酌。

明代伤寒学家,特别是方有执,大唱错简说,削去《伤寒例》等,专讲六经各篇及霍乱等,大约也是看到《伤寒例》与六经正文有矛盾。

或谓:今所见仲景书就是专为即病之伤寒而设,不论温病吗?

浅见以为,仲景不论温病之说大错。

《伤寒论》本来同时讨论风寒暑湿。现在见于《金匮要略》的“痉湿暍篇”本来是《伤寒论》原文。唐代大医孙思邈所见的《伤寒论》,就包括痉湿暍。孙氏将这些条文集中放在太阳篇之前。(请查《千金翼方》卷九)这一做法不仅为宋代林亿等人校正《伤寒论》所采用,他们更进一步把“痉湿暍”编入《金匮》,于是,《伤寒论》只论伤寒了。

显然,要统一寒温,必须让“痉湿暍篇”回到《伤寒论》去。否则,即便《伤寒论》不是为即病之伤寒而设,只要它专论风寒,就不能包括暑湿所致的温病。

《伤寒论》是否讨论时行和(或)温疫呢?这在六经和霍乱等篇,确实没有明确论述。不过,我们知道,仲景著书的建安时代,正值中国大疫流行。当时,“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

仲景所谓伤寒不可能不包括时行和温疫。试看对外感病有大创见的后世医家,如刘完素、张洁古、吴又可等,均生于乱世、大疫流行之际,则仲景所论不可能不包括温病。当代的温病概念就强调传染性。

查《说文解字》:“疫,民皆疾也。”段玉裁注解说:“郑注《周礼》两言疫疠之鬼。”大约当时“疫”仍是俗语,且求之鬼神。故仲景不言疫。时行或时气之说,亦应为后起,尽管今《内经》略提及疫疠。

总之,应该说,《伤寒论》包括温病。仲景所论应是广义伤寒。这样一来,就有以下问题待回答。

1.仲景何以不论燥火?

《内经》外感病因说之主流是风寒暑湿四淫说。六淫之说,仅见于“七篇大论”。此在《内经》为后起,仲景极可能未及见此七篇。况且,火在外因,本属多余。就外感而言,暑即是火。

至于治病的火法,仲景论之甚详。燥在《内经》中致病甚少,温病家虽有秋燥说,实指仍是寒凉。即以现代认识水平看燥,人无水固然不能生活,但除非落难在沙漠,天气干燥适少引起外感病,或有,亦不严重。

2.暑湿致病是否也多起自太阳,而且可以出现六经病呢?

暑湿自然可从太阳起病,亦可直中别经。以中暑(仲景称中暍——即日射病)而言,不但突然发病,而且可以抽风(仲景称为痉),也有恶寒、头痛之自我感觉。

3.今太阳病纲领也可以统帅暑湿吗?

湿自太阳起病,应有头痛、恶寒、身重、脉濡,可算是比较典型的太阳病。中暑时,自然是先恶热,但恶热时,尚非典型中暑。凡中暑至心慌、倒地、全身苍白出大汗时,患者即有恶寒。唯脉象不见浮紧或浮缓。

故今太阳病纲领不宜统帅中暍。若中暑指热天贪凉所得,则初起的典型证不是太阳病,就是直中太阴病,可有今所谓典型表证。严重中暑,应该属于直中。按西医理解也是如此。

4.暑湿也有六经病吗?

仲景没有说伤寒起病必自太阳,故风寒暑湿均可直中别经。至于病后传变,脉证便与始因无直接关系。病在何经,宜用何方法,只以当时脉证为据。

按中医理论,寒可化热,热可化寒,即四淫可在传变中互相转化。病性的寒热燥湿,只以当时表现为据。故暑湿也可以有六经病。

5.四淫致病机会均等吗?

显然不是,而以寒邪致病最多见。仲景以伤寒名书,用意在此。后人将“痉湿暍”移出,虽然在理论上犯了错误,给寒温统一带来困难,却非全无道理。

6.暑湿致病可照用仲景方吗?

仲景论治,只靠辨证,有是证即用是方。外感患者固然有的能说清最初之病因。知其初因固然好,即或不知,亦无妨。施治即据当时脉证。故无论何因致病,均可辨证用仲景方。

二、《伤寒论》中有无治温病方?

王履虽然说《伤寒论》只为即病之伤寒而设,寒温施治不得相混,却不认为仲景方法不能治温病。他说:“今人虽以治伤寒之法治温暑,亦不过借用耳,非仲景立法之本意也。……夫仲景立法,天下后世之权衡也,故可借焉以为他病用。虽然,岂特可借以治温暑而已,凡杂病之治莫不可借。”(王履.医经溯回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后世温病学家确实照用或变通应用了很多伤寒方,尽管这不等于可反证仲景曾特别为温病立法。

主张温病不出伤寒的陆九芝说,伤寒入阳明便是温病。此说立论非常脆弱。别的不说,今《伤寒论》的阳明病就有部分寒证,这在伤寒学本身已是难以说清的问题。况且,阳明治法不能包括温病初起的表证。

看来,关键在于能否找出仲景治温病初起的方法。许多古今学者,认为仲景原有温病初起治法。

持这种看法的古人有张路玉、钱璜、柯琴等。近代以来则以张锡纯、恽铁樵、陆渊雷等人为代表。最近有柴中元氏对此做了更为详细的论述,而且指出,仲景书中有多种治温病的方法。见其书《温病求真》(柴中元.温病求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下面摘要列出“太阳六淫病初起有六型”(同上:576)和“谈《伤寒论》治温病初起之要方” (同上:621)二文所列方法已足。计有:

(1)辛凉解表法——麻杏石甘汤:见《伤寒论》第62条。

(2)润燥解表法——栝蒌桂枝汤和葛根汤:见《金匮·痉湿暍病》第11、12条。

(3)除湿解表法——麻黄加术汤:见《金匮·痉湿暍病》第20条。

(4)清热解表法——白虎加人参汤:见《金匮·痉湿暍病》第25条。

(5)苦寒清热法——黄芩汤:见《伤寒论》172条。

试查对经文便知,以上所举不是任择所需,而确应是仲景原意。

以上五法,除黄芩汤稍勉强外,均有理有据。就是黄芩汤,在仲景前后也确为热病初起而设。它和阳旦汤(即桂枝汤)相对,原称阴旦汤。可见于《千金要方》卷九、发汗汤第五。千金之阴旦汤与黄芩汤小异,若论172条,用阴旦汤可能更好。细查孙氏书还有“阳毒汤”、“阴毒汤”(孙氏谓系仲景方)等,均为伤寒初起而设。则仲景治温病初起者可能尚不止以上五方。阴阳毒,可能原来也属于伤寒。

总之,仲景治伤寒初起解表法,不仅有治温病方,而且较后世温病学家所用者要多。

治表法既如此齐备,仲景书并非仅为新病之伤寒而设,就不言而喻了。

三、温病学派在哪些方面发扬了仲景学说?

这里仅列举要点。

1.戾气说冲破了六淫说,惜此说被后人淡化。

2.温邪上受,自口鼻而入,补充了外感受邪途径,但不能完全代替或否认直中说。

3.强调初起用辛凉解表。

4.充实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5.充实了温热病治法。此虽与药物种类以及方剂日多有关,却不可否认温病学家的发明。

6.对舌象、斑疹等的辨证意义认识,大进一步。

四、如何统一寒温?

可以说,除戾气说外,温病学对仲景学说的发扬,并无完全与《伤寒论》不相容处。

最难处理的卫气营血辨证,也很容易以六经为经,卫气营血为纬合为一体。只有三焦辨证欲简适繁。虽然仲景偶提三焦,新体系中却不必采用此说。至于诊法和具体治法,融入仲景体系均无困难。

五、几个次要问题

1.重用寒凉始于何时?

学界多谓刘河间大唱六气皆从火化,专用寒凉,是温病家之先声。其实,此风早在唐代即有。孙思邈说:“尝见大医疗伤寒,唯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孙思邈.千金翼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7)足见唐代此风曾经盛行。

宋代局方虽好用辛燥,但局方治伤寒已多加凉药。宋代伤寒学家,亦多不谨尊伤寒初起必专用辛温的成法。

刘完素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古今通谓之伤寒病……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病。”(葛雍《伤寒直格·序》)此说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证诸临床,都是错误的。无论寒邪初袭何经,因尚未化热,必见寒证。传变之后,方见热证。若化热不全,或不化热,即在阳明,也有寒证。

况且,温病后期,也有寒证。河间与易水所争焦点之一,即河间派不承认热病有寒证,专主寒凉治热。易水则发挥内伤热证说,创用甘温。

2.温病初起可否用柴胡、葛根、升麻等药物?

温病学家大多甚恶人用柴胡等,实属门户之见。上述三味药,今人仍认为属辛凉,为什么不可用于温病初起?正如伤寒家好用辛温,不可排斥九味羌活汤、香苏散、香薷散、藿香正气等方一样,后世之辛温方,也是对仲景法的发扬。

3.热病是否可放胆用清法和下法?

当代中医已很少单独处理热病危急大证。这不仅因为热病大证已少见,而是因为凡大证必同时用西法。故大苦寒清热、大攻下逐邪之法已少用。

然而,目前滥用清解法甚普遍。此种风气,大约受西医滥用抗生素影响。其弊端是,常造成正夺热盛或发热迁延不愈。笔者临证常为救此弊而用甘温或辛温法。盖过用清解不会出现伤阴耗津证,目前常同时输液,尤其难见伤阴。今日反多见伤阳而热病不愈。

所以,中医界倒应该多宣传辛温或甘温治热之大法。至于下法,虽滥用不多,医家却需知道,凡热病而有下利便难治(只有痢疾初起是例外),前人所谓“漏底伤寒”也。此时若拘于温病下不厌早,或主痛下、屡下之法,即为大误。使用汗吐下法,均不可认为攻邪不伤正。

反之,攻邪必伤正。汗吐下三法赅尽众法之说,只是一偏之见。便溏而下,或再重清热,即属误治。尽管今日多并用西医输液疗法,仍不可孟浪攻下。无里实的证,应慎用下法。今日宁可尊伤寒法——下不厌迟,即便宜下,也中病即止。

4.如何准确认识温病家之疗效?

《吴鞠通医案》伏暑门,有周姓一案,应是西医之典型肠伤寒病例。吴氏治疗近一月,方粗安。其实,此病之自然病程,就是四周。温病创始人,治典型温病,疗效如此。等而下之者,疗效可知。笔者认为,尊仲景法,或许更好。惜今日此病甚少见,或有,亦不单靠中医治疗。

5.寒温之间果然有天壤之别吗?

书本上分寒温,已比较难。临床上分寒温常无明确标准。比如今所谓流感,伤寒家说是伤寒,温病家说是温病。倘非重证,用两家方法均可愈病。初起单用温病方或单用伤寒方,不辨证施治的大宗临床报道均有。

由此可知,伤寒温病之分并非绝对,轻证施治而愈,并非全因药治。治无大误,机体从不同方面得助,均可促进病愈。况且凡轻证,本可不药而愈。此所以古人云“有病不治,适得中医”。反之,即在今日,术业不精者,轻证治重,重证治死,并非罕见。假如再有门户之见,尤非病家之福。医界内情,病家能知者甚少。西医误治,略同中医。此所以笔者每大声疾呼者也。

6.温病初起可否用桂枝汤?

吴瑭以桂枝汤为温病第一法,颇受后来温病家诟病。或说温病初起用桂枝汤,即可致死。此说不仅为门户之见,而且不真知温病治法。

其实,凡热病初起,见恶风寒、头痛、身疼或重者,不必问其为伤寒温病,治以桂枝汤均非大误。

伤寒有中风伤寒、表实表虚之说,以有汗无汗为鉴别标准。不过,表虚有汗用麻黄汤虽然错误而加重表虚,但出现危急情况者并不多见。

无汗表实用桂枝汤虽然不对,出现意外的就更少。唯不恶寒时便不宜再用。柴中元氏已指出,叶桂即常用桂枝治温病初起。

于是,桂枝汤可用于温病已不必多说。叶氏用桂枝汤时,每稍加凉药,此亦非首创,唐宋医家早已如此加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7921.html

上一篇:中西医热病学汇通(1)
下一篇:我院协定方助力香港市民抗击新冠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