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师妹是湖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双方出过许多名人,分属于国共两党。那天,她忽然微信我:
聂老师,我今天去黄石市阳新县龙港镇了,它是我奶奶的故乡。奶奶活了101岁(图1),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一个红军,粉笔队的,也就是宣传队,年仅19岁就牺牲了;她是妇女队的,做鞋子打粑粑送红军。他们结婚,是在苏维埃政府登记的,想象不到吧?
小时候,奶奶对我很好,她给我讲了很多当年的故事,至今记忆深刻。今天去龙港,是因为我们呼吸科的支部活动,惭愧的是在她死后这么多年,我才第一次去了解奶奶经常念叨的这个龙港。
聂老师,看到龙港的贫困,心里真的好痛。你能不能帮我写一篇文章,吸引更多的人来红色旅游。党员活动到龙港,可以帶动经济,帮到那里的老百姓。到了有WiFi的地方,我再给你发图片。
我反问:你文笔那么好,还要我帮忙?
她说:我刚离开龙港,明天要去仙桃坐诊,现在正往仙桃的路上。再说,我的诊务这么忙,你不是没事吗?
我心里想,没办法了,谁让我是闲人?就代她说说吧:
奶奶是我爷爷的续弦,我的亲奶奶没有见过。奶奶的前夫姓余,应该是个有钱人家的子弟(图2),死的时候只有19岁。小时候就听奶奶讲,那是1932年10月,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围着撤离的山路转了三天三夜,国民党追兵也跟着走了三天三夜,他们以为是一支红军大部队,怕遭埋伏,才没敢跟进。但是,在那次撤退过程中,奶奶的丈夫中了枪,从墙头上掉下来。奶奶就把他带着,躲藏在九江的大山里。辗转两个多月,还是去世了,可能是伤口感染没有得到控制。
失去丈夫以后,她坚决不嫁,还住在婆家,后来出家当过尼姑,还收养过两个女儿,都没有长大。后来,她的婆婆给我爷爷牵线,他们就结婚了。那时候,我爷爷在阳新做官,是阳新县良田分柜的主任,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长。他是国民党员,因为红军参加长征走了,成了国民党的天下。后来,日本人来了,我爷爷就辞了官,没有当汉奸。抗战胜利后,他还在阳新县城,因为有一定威望,负责维持这个政权。那个时候,他还有一个班当兵的护卫,想想还是很气派的。但是很快,他认清国民政府的腐败,就离开了阳新。大约是1948年吧,他们一起到了武汉。
这个奶奶是我唯一见过的奶奶,她的脚很小,对我特别好。奶奶跟我讲,龙港这个地方,早年出了不少读书人,他们带来了革命的火种,农民运动开展的有声有色。那时候,他们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都是进步青年,也早早的参加了红军和支持红军的工作。
网上查询,1930年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开进龙港。他曾回忆:“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要兵有兵。”红五军一个纵队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由300余人发展到5000余人,扩建为红八军;红五军也由3100余人发展到10000余人,扩建为红三军团。奶奶他们,就是在这个时期结婚的。
奶奶还讲到抗战时期的事情。她亲眼看到日本人抓到一个抗日头领,被杀的时候仍然骂不绝口。他们从他的头顶割开头皮,活剥头皮,后来被被活活地剥死。至死还一直睁着眼睛站立不倒,骂不绝口。奶奶讲的这件事情,在我幼年的心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真正的男子汉形象。
这次旅游才看到,阳新在解放前30年竟然牺牲了20万人,经历了国民党的五次围剿,一直处在腥风血雨之中。但遗憾的是,没有出一个大的将军,最大的只是少将,可能因为战死的人太多。现在,老百姓虽然贫困,但过着和平的日子,也是先烈的鲜血换来的。当我走在温暖的巷道里,阳光明媚,但进入一个个建筑内,就感到阴冷刺骨,可能是先烈的英魂还没有离去。
据《阳新县志》载,到元代末年,龙港老街已见雏形;至明代渐成鄂赣边境数县的集市贸易之地,官方遂在此设市,称龙川市。清光绪十一年(1855),设龙港巡检司。于是,“龙川”名正言顺地改称“龙港”了。据当地老人回忆,民国期间,龙港街从上街的上关庙到下街的毕埠桥约300米的街道上,商号栉比。此时的龙港老街,号称鄂赣边区数县的“小汉口”。
1930年,彭德怀、何长工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开辟了以龙港为中心的鄂东南革命根据地。中共鄂东南特委鄂东南苏维埃政府、保卫局、工会、军事学校、电台、报社银行、医院等48大机关均设在老街。这一时期的老街,被誉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小莫斯科”。
那时候,龙港是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大后方,当时在龙港的白岭、鹅塘堰、黄道垅、骆家梁、岩泉等地的百姓祠堂里设立有红军后方医院。在历次的反“围剿”斗争中,红军伤员大都被转送这些后方医院治疗。由于当时简陋的医疗条件,先后有3000余名伤员医治无效。
当时的龙港,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参加了红军,乡村中只有妇女的老幼,掩埋红军烈士时,当地的妇女先将烈士遗体擦洗干净,用白布包裹好,三、四人一组将他们抬到山岗上。那时的中年妇女大多还是裹着小脚,上山时,前的妇女总是跪着,一点一点地爬上山坡将他们掩埋,之后在墓旁边栽上油茶树。多年后山茶树成林后,当地的百姓定下一个乡规,不到山茶成熟,任何人、畜不得进入山茶林,目是要保护这些英灵。
在掩埋的3000多名烈士中,只有29人留下了姓名,这是因为百姓在清理烈士的遗物时发现有少量苏区贷币,就请人打造一方石碑,而大多数则是用一块木牌代替了墓碑。多年后,这些原本记录烈士姓名的木牌随着他们的忠骨一同化为一捧沃土,就没有留下名字。
1981年12月,老街的15处土地革命旧址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称为“红军街”。1990年代初开始,住户中的年轻人先后迁出老宅,住进新建楼房,老宅多为老人留守。随后一部分老宅被屋主拆除,改建成现代楼房,街道改成水泥混凝土路面,但列入国家保护的老屋基本保持原貌,街道的基本格局未变。
2002年,15处革命旧址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公布为国家“历史名镇”;2012年8月,被国家七部委公布为“红色旅游名镇”。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安排阳新县红色旅游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1629万元。其中760多万元用于修建、改造以龙港老街为中心的阳新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项目景区步行道、停车场、供电线路、供排水管线、垃圾处理设施、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