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胡世杰:《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序四

已有 1319 次阅读 2022-2-24 11:4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由于工作关系,曾经仔细读过洪钧先生此前问世的几本书,深知他在治学方面的执著和见解,颇为学界称道。当年,《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一出版,立即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内经时代》虽非正式出版且印数很少,也使有关学界耳目一新。他与马堪温先生合著的《伤寒论新解》,更加证明师生二人在逻辑学、科学学和中西医热病学方面的造诣深厚。此外,以洪钧先生为主翻译的《希波克拉底文集》,至今仍然是唯一的西方古典医学名著中译本。当今医界,像他这样博古通今而又学贯中西的人是不可多得的。他的专著尤其别具一格。

或问:赵洪钧的书为什么如此值得称道呢?

答曰:因为他的著作具有鲜明的个性。枯燥的内容,深奥的理论,在他的笔下常常变得深入浅出、澄明清澈,甚至妙趣横生、酣畅淋漓,因而可读性很强。更为难得的是,他敢破敢立,随时给人一种勇于面对真理的感染力。

这大约是燕赵精神的延续。看来,中医史上的七大学派中至少两大学派源自燕赵,不是偶然的。

然而,拿到这本书稿,还是觉得出乎意外。粗粗翻过一两讲,立即发现,作者功力和花费的心血非同一般。看来,作者被视为传奇人物,不无道理。以他的经历和近年来的条件——年过五旬、没有公职、住在乡下、自食其力、远离学术中心、没有任何资助,还能坚持十年做完这样难度很大的研究,这种精神非常难能可贵。所以,无论是否赞同作者的见解,本书都有一读的必要。

毫无疑问,洪钧先生是主张中西医结合的。在他看来,中西医结合是继承发扬中医必由之路。

不少同道可能不大赞同上种看法,这是正常现象。我们相信,讨论如何继承发扬中医,应该提倡百家争鸣。只有在宽松的气氛中,才能凝聚出真知灼见。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中医文化热。人们纷纷提出振兴之道。

为什么要振兴中医呢?

我认为,其目的或意义有三:首先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公众健康;其次是为了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瑰宝;最后才是顾及业者的切身利益和感情需要。如果把这个顺序弄颠倒,出发点就不是理智的,必然会误入歧途。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中医的社会功能从来都是保护人民健康。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不是文物,不是纯哲学,也不是修炼秘方,而属于科学技术。

科学从来不是孤立的,中医的奠基和发展就是随时汲取古代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理论的结果——包括随时汲取来自域外的知识。

于是,当代中医不应该也不可能无视当代科学——特别是当代医学。当代医学及其靠山当代科学,是中医生存乃至发展的新土壤和新环境。

当然,继承、整理和发扬中医,也需要深研国学或旧学。近年出版了不少从传统文化角度阐发中医的著作。看过此类著作的读者,再看本书,就不难发现作者的旧学功底。

包括本书在内,洪钧先生问世的著作都是理论性的。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最多只能算是理论家。实则并非如此。由于从事过各主要临床学科的实际工作,壮年之前,以西医为主,近十多年来,以中医为主,还有长期在海外从事中医临床的经历,他觉得最熟悉而且注重的倒是临床。用他的话说,近年来主要靠中医临床吃饭。所以,凡是涉及临床的地方,他不会说外行话。

笔者与洪钧先生订交20年,不敢谬托知己,但对他的学术水平、创新勇气,乃至人品,甚为钦佩。近10年来,他谋生故里,久处江湖之远。然而,他从未愧对学者的良知,发表的文章无不振聋发聩。不久前造访这位老朋友时,亲见乡人对他十分敬重。白天他忙于诊务,夜阑更深,还在整理医案或文稿。他的收笔之作《医学中西结合录》,拟介绍1000个最有心得的中西医结合病案,把毕生经验献给医界。

倘问:本书中哪一讲最值得一读呢?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任何一讲是败笔。

如果非要推荐几讲。可以这样说:

想深入研究中医经典及其与旧学的关系,请看第一、二、三、四、六讲。

欲在中西医结合理论方面深造,请看第八、九、十、十一、十七、十八讲。

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现代科学阐述中西医结合的独到见解,请看第五、七、十六讲。

当然,上述看法是否准确,还需要读者自己做出判断。

胡世杰  2006.5.12

 资料来源:纽约TCM论坛 2019-03-03 03:5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6831.html

上一篇:[转载]朱荃:《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序三
下一篇:[转载]王磊. 中医病因学史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摘录)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