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医学的历史与文化,2018-04-10 08:17
“中医”这一命题的内涵非常广博,纪录片《中医》摄制组在前期筹备的过程中,不但要遍访国医大师,查阅中医资料,了解中医历史,寻找中医故事,同时还要规划拍摄场地和拍摄内容。
在这样一个不断挖掘中医宝藏的过程中,摄制组里累积了相当多与中医有关的素材。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搜集整理的中国近代十大中医类考古发现,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按图索骥,循着这样的线索去一睹这些珍贵文物的风采。
1 甘肃敦煌医书
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卷等文物,其中有一批卷子医书,这是历代以来出土医籍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目前统计有62种,其中《张仲景五脏论》《平脉略例》《本草经集注》《食疗本草》《新修本草》等皆为未见传世或传甚少的珍品。
2 安阳殷墟甲骨文
自1928年起,殷墟遗址开始了发掘。《甲骨文合集》收录了有关疾病的甲骨320片,计约1000条左右。甲骨文中有人体器官的记载,还记有内、外、妇、儿、眼、口腔、耳鼻喉等科40余种疾病,有疟、蛊等病名,有疾年、雨疾、降疾等流行病的记载。胡厚宣先生曾据此写有专著《殷人疾病考》。
3 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
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中出土了九针,其中4根金针、5根银针,系《灵枢》所论之九针,反映了两千年前我国针灸艺术的高度水平。九针、“医工盆”,以及小型银漏斗、铜药匙、药量、铜质外科手术刀等组成了迄今发掘出土的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汉时期医疗器具。
中医的九针形制
4 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窖藏的两瓮金银器物, 其中有不少贵重药材和医药器具。这批药材多是矿物药,它们按不同种类和等级分装在十多个金、银制的圆形药盒里,盒盖内写明了药物名称、品级与数量。盛贮药具作成盒、罐、鼎等形状, 玲珑别致, 盖封严密。这批医药文物有力地说明唐代医药学的发展情况。
5 甘肃武威汉墓
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了92枚简牍,被学者编为《武威汉代医简》,后定名《治百病方》,其成书早于《伤寒论》,有些方药治法可堪为辨证论治的滥觞。其中有“瘀方”9首,是最早的活血化瘀治方。这批简犊, 记载著者个人和当时实用方剂三十多个, 所记病名有伤寒、伏梁等内、外、妇各科疾病, 所用植物、动物、 矿物药共一百味。此外, 还有针灸穴位和当时药物价格的记载。
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简牍
6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1973~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却谷食气》《养生方》《杂疗方》《胎产图》和竹木简《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很多书编著年代早于《内经》,从此结束了“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是《内经》”的说法。此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现的九种药材, 是我国迄今发现保存最好的一批药物标本。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导引图》的还原
7 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在出土简牍同时,还出土了六壬拭盘及太乙九宫占盘。双古堆出土的六壬盘, 上面的刻画与《灵枢·卫气行篇》所述符合, 后者是研究天体经纬、阴阳和人体内“卫气”运气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同出的九宫八风盘的方盘分书八节, 圆盘有君、将、相、吏、百姓字样, 是《灵枢·九宫八风篇》的图解。
8 四川绵阳双包山汉墓
1993年四川绵阳出土了一具长约半米木质涂漆的针灸人模型,为西汉早期葬品,此模型比北宋王惟一的铜人早1000余年,为中华医学中的人体经络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实物,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教学模型。同时,双包山出土一块银白色膏状金属,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方士的炼丹实物。
木质涂漆的针灸人模型
9 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
2001年,考古工作者对跨湖桥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一件稍有残缺的绳纹小陶釜,器内盛有一捆植物茎枝,纹理结节清晰,出土时头尾整齐地曲缩在釜底。专家认为它是因故丢弃的煎药。传说中商初重臣尹伊发明“复方”草药,而这次出土的显然是“单方”,这一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中草药的起源尤其是煎药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10 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
2013年发现的成都老官山汉墓,墓中出土的西汉时期医简和完整的人体经穴漆人像堪称重要发现,医简被考古专家认为极有可能是已失传的扁鹊学派经典书籍。老官山出土的医简,介于早期的马王堆医书和中国首部医学典籍《内经》的内容之间,而且九部医书都和中医学有关,既涉及中医理论,又有症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诊等,涉及中医学的多门学科,学术价值极高。同时,带有“心”“肺”等线刻小字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本文来源:《纪录中医》。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