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简介

已有 1673 次阅读 2021-12-9 15:1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医诊断学研究思路与方法》是2008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忆勤。该书以学科交叉的思想为指导,介绍与中医诊断学研究有关的研究思路,最新科学研究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现状。

(一)内容简介

全书包括中医诊断学理论研究、中医四诊方法与技术研究、循证医学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中医常见证候的现代研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五个部分。本教材编写者均为全国不同学科的资深教授,充分反映了多学科交叉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现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加强学生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机械电子技术、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生物信息技术等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医诊断学科及临床各学科的研究能力,开拓科研思路,培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

(二)作者简介

王忆勤,1962 年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医四诊信息化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诊断学”课程负责人,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副主任委员等。1983 年获浙江中医学院学士学位,1989 年获上海中医学院硕士学位,2002 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30 年,并致力于中医四诊客观化、标准化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 973”计划子项目)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培育项目、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委技术标准专项研究等课题 20 余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 项、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项 4 项。发表论文 325 篇,其中 SCI 收录 14 篇、EI 收录 20 余篇; 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中医诊断学》国家级规划教材 6 部,相关专著 7 ; 获实用新型专利 4 项,发明专利 2 项,软件著作权 3 项,作品登记 1 项。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中医四诊仪入选上海世博会,作为城市未来馆的重点展示项目,并被选为大型国际空间合作项目“火星-500”地面模拟仓内航天员健康信息采集与分析的唯一中医设备,对促进中医现代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著作目录

第一章 中医诊断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中医诊断理论研究进展

一、《周易》及古代文化与中医诊断

(一)辨证论治与《周易》的辩证思维

(二)全息诊断与《周易》的太极全息观

二、中医诊断学逻辑研究

(一)诊断逻辑的基本概念

(二)临床诊断思维

(三)诊断假说

(四)推理

三、中医诊断学辨证思维

(一)中医辨证思维的特点与原则

(二)诊察思维的方法与步骤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原理与原则的研究

一、司揣内外与整体审查

(一)司揣内外是《内经》中重要的诊察原则

(二)验证诊断结果,纠正错误判断

(三)司揣内外体现了中医动态诊断原则

(四)司揣内外的观察说理方法

二、常变微著与隐证

(一)常变微著

(二)隐证

三、四诊合参与独异

(一)四诊合参

(二)独异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文献研究

一、舌诊的文献研究

(一)舌诊的诞生及其学术渊源

(二)伤寒学派对舌诊的研究

(三)内伤病舌诊的研究思路-

(四)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舌诊研究

(五)1949年以后的舌诊文献研究

二、脉诊文献研究

(一)脉诊的起源和发展

(二)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三)唐宋时期脉诊的发展

(四)明清时期的脉学成就

(五)近代脉诊研究的成果

(六)中医脉诊研究的展望

第二章 中医四诊方法与技术研究

第一节 中医舌诊研究

一、中医舌诊机制的现代研究

(一)主要研究技术与方法

(二)舌象组织形态学的现代研究

二、中医舌诊计算机自动识别研究

(一)舌象的采集

(二)舌体的分割

(三)舌象的信息识别

(四)舌象数据库的建立

第二节 中医面色诊研究

一、中医面色诊客观化研究及临床应用

(一)中医面色诊客观化研究

(二)中医面色诊的临床应用研究

二、中医面色诊计算机自动识别研究

(一)面部图像的标准采集

(二)面色的重现

(三)面部的分割,面部特征部位的定位

(四)面部颜色的定量分析

(五)面色数据库的建立

第三节 中医问诊研究

一、症状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症状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症状名称的规范化研究

(三)痘状内涵的规范化研究

(四)症状量化的规范化研究

(五)症状采集方法的规范化研究

二、量表与问卷技术与方法

(一)量表

(二)问卷

三、中医问诊网络采集系统研究

第三章 循证医学及其中医药中的应用

第四章 中医常见证侯的现代研究

第五章 中医证侯动物模型研究

附录:造模方法主要器材及药剂、参考结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5871.html

上一篇:[转载]脉象仪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下一篇:[转载]刘珊:首款国产新冠特效药的“深圳贡献”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