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甲骨文化与中医学》简介

已有 3131 次阅读 2021-11-12 17:29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7-5-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李良松刘学春《甲骨文化与中医学,进一步论证了“甲骨医学”的概念。该书为陈可冀院士总主编《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是在1994年6月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李良松著《甲骨文化与中医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增加了8.6万字。

(一)内容简介

本书共5章32节,分别从甲骨文化概述、甲骨文中的医学基础知识、甲骨医学的历史背景、甲骨文中的诊疗方法、甲骨文中的临床各科史料等方面对甲骨医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考证和研究。作者通过对10万多条甲骨拓片的考释分析,建立了甲骨医学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框架,并从文化、理论、临床等视角进行综合论述。书中既有单字的考释、卜辞的分析和临床各科疾病的论述,也有病因、病案和诊疗方法的考证与阐述。书后还附有金文与陶文医学史料的考释研究、甲骨医学卜辞的整理与综录以及甲骨文著录著作及其简称。

甲骨文中的医学记载比《黄帝内经》早了1200多年,是研究上古医史文献和中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为中医科研人员、中医文化爱好者及相关有识之士提供了甲骨文中中医学的研究线索、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

(二)作者简介

李良松,53岁,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中医文化、医史文献与佛教医药专家,现代佛医理论体系的开拓者和创立者。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分会会长。历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

刘学春,女,满族,45岁,副研究员,现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2005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荣获中国中医研究院荣誉奖章1枚。2012年荣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三等奖。多年来,先后与吴大真老师合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名中医治疗绝技》系列图书,主编《远离早衰》,发表《刍议医药卫生文物的概念与分类标准》《论中医类辨方法》《等学术论文》。

(三)甲骨文中的医学史料简述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现已发现有商代甲骨文和周代甲骨文。由于西周的甲骨文出土数量很少,故通常所说的都是指殷商甲骨文。至今为止, 有著录的甲骨文约有10万片。目前《甲骨文合集》收录甲骨文拓片最全面,共41956片,其中论及医学320片,约1000条,论及生育857片,约2500条。甲骨文中的医学史料,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医政制度与医学教育

甲骨文中记载了“小~臣”的官名,即掌管医事政令的官员,主要负责记载君王的医疗过程和安排巫医进行祈祷诊治。在殷商时期,医巫未分,凡病必先贞占行卜,然后再施医用药。医是在巫控制下的一种诊疗手段,没有自己独立的诊治权利和管理体制。殷商的皇族和重臣患疾,轻则祈祷,重则御祭。完成贞卜形式之后,才考虑用药治疗。至于平民百姓,则无权问津巫医之事,仅靠自发的医疗行为和前人传袭的诊疗经验,以及原始的图腾崇拜,籍以驱疾逐邪。在医学教育方面,巫医将巫术和医术传与儿子和严格选拔出来的继承者,从而相因相袭,为统治阶层服务。

2. 疾病与诊疗方法的记载

甲骨文中记载了内、外、妇、儿、眼、口腔、耳鼻喉、传染病等各科疾病40种。其中内科疾病有~首、~天(颠顶)、腹不安,腹痛、症痕、~身、~骨、~软、眩、~心、祸风(相当于伤风感冒)、~疫、鬼寐、蛊、~蛔、~酒;外科疾病有颈背痈肿、乳痈、~臀、~肘、一正(足底)、~趾,口腔科疾病有~口、~齿、龋齿、~舌,耳鼻喉科疾病有耳病、~耳、~自(鼻)、一言,眼科疾病有、目、丧明,妇产科疾病有妊娠病、产后病、难产和乳汁不通;小儿科疾病有子病、不乳;此外还有疟疾等其它疾病。“(~)”并非是“病”字的简体,而是疾病的通称。

4. 针灸、按摩与药物

甲骨文中记载了“殷”(象手执利器瓤激腹部之状)、“艾”、“摩”等字,并且均出现在有关疾病的卜辞中,含有治病之意。甲骨文中还载录了“药”字,并有用枣、鱼治病的卜辞。据我粗略统计,甲骨文中记述了30多种现今可以入药的动植物名称。《文物》1974第8期报道,1973年在河北奠城台西村殷代遗址发现了作为药物使用的桃仁、杏仁和郁李仁,殷人不仅知道这些药物的功用,而且大量加工以储存备用。这些药物的出土,正好可与卜辞互证。

5. 其它方面的论述

甲骨文中载录的医学史料除了上述三部分外,还有以下几方面:(1)对环境卫生的论述,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房屋建筑、挖渠排水、避风御寒、防暑除湿等记载。(2)对病案的记述,每一片涉医甲骨,大都记载了一则较详的病例。在我国病案史上,甲骨文是现今所能追溯的源头,它比《庄子》中的医案自形和《史记》中记载的仓公诊籍要早1500年左右。(3)对心理疗法的论述,甲骨文中记载的医学史料全部以卜辞的形式存在,其间的迷信色彩十分浓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占筮、龟卜和御祭也可算是原始的心理疗法。殷人十分迷信鬼神,绝对服从天命,认为患病是先人作祟。通过巫医“驱鬼逐邪”和利用卜辞祈求“神灵恩宠”,确可达到治疗“心病”的目的。

以上谨将甲骨文中的医学史料作一简介,裨同道对甲骨医学有一梗概性的了解。为了克服排印困难,本文略去所有的甲骨原字。笔者目前正致力于《中国甲骨医学》的编述,旨在为学术界同仁和甲骨医学爱好者提供一部较为全面的参考文献和工具用书。

资料来源:李良松. 甲骨文中的医学史料简述. 中医药文化,1992,(3):12

(四)著作目录

作者简介

总主编简介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编委会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总序

前图

第一章 甲骨文化概述

第一节 甲骨文化的源流

第二节 甲骨学基本知识

第三节 甲骨文与自然科学

第二章 甲骨文中的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甲骨文中的医

第二节 甲骨文中的药

第三节 甲骨文中的生理解剖

第四节 甲骨文中的医学人物

第五节 甲骨文中的病

第六节 甲骨文对疾病状况的描述

第七节 甲骨文中的医政制度

第八节 甲骨文中的预防医学

第九节 甲骨文中的病案记载

第十节 甲骨医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第三章 甲骨医学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殷商科技文化与甲骨医学

第二节 甲骨文中的巫医学

第三节 甲骨文中的天文历法与时间医学

第四节 甲骨文中的刑罚与医学

第五节 西周甲骨与医药学

第六节 甲骨医学与经史诸子文献

第七节 甲骨医学与《黄帝内经》

第四章 甲骨文中的诊疗方法

第一节 疾病的原因

第二节 疾病的诊断

第三节 药物疗法

第四节 针灸疗法

第五节 按摩疗法

第六节 外科手术疗法

第七节 祭祀疗法

第五章 甲骨文中的临床各科史料

第一节 内科杂病

第二节 外科疾病

第三节 生育与疾病

第四节 儿科疾病

第五节 口腔科疾病

第六节 耳鼻喉科疾病

第七节 眼科疾病

附录一 商周青铜器上的医学铭文探析

附录二 古陶文中的医学内容探析

附录三《甲骨文合集》中的医学卜辞全录

附录四 主要甲骨文著录著作及其简称

附录五 甲骨文文献目录索引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五)前言

中医学与天文学、算学和农学,是中国先人独自创造的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四大核心学科(卢嘉锡,路甬祥《中国古代科学史纲·序》),但作为一门与生命、健康相关的自然学科,又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字原指笔画或色彩交杂(《说文解字注·文部》),后指事物之间的错综关系,所谓“物相杂,故日文”(《周易·系辞上》)。《周易·贲卦》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论,此处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指诗书礼乐等技艺及修养。圣人通过观察天象能了解四季时序的变化,通过礼仪规范教育以感化民众的手段治理天下。可见“文化”在古汉语中曾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作为名词,“文化”二字连用最早见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约前77-前6)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时的“文化”,有“文治加教化”之意。现代所谓的“文化”,内容较宽泛,指人类从原始进化到文明所取得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成就,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丛书所指的中华文化既包括传统概念,也涵盖现代意蕴。

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源于历代的医疗实践,也和数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相连。古人有“上医医国”(《国语·晋语》)和“不为宰相,则为良医”(《宋史·崔与之传》)之说。在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医药文明成果;在卷帙浩繁的中医药文献中,蕴藏了丰厚的中华文化精髓。如《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周易·既济·象》中的“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等,在中医药学中则体现了生命观——积极主动、防范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自然观——天人相应、顺势而为。《孟子·公孙丑上》中的“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善养吾浩然之气”,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正气观——立命修身、调养正气。《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治学观——博学审问、慎思笃行。“胸次岂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陆游《小疾偶书》)及“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辛弃疾《菩萨蛮·赠张医道服为别,且令馈河豚》)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儒医相通的人生观——精忠报国、利济众生。另如贾谊《新书·胎教》之论孕期卫生,《礼记·月令》及《汉书·王莽传》关于尸解之阐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指同族婚配),其生不蕃”之谈优生,《逸周书·王会解》及《汉书·平帝纪》关于医疗设施之草创,《诗经》及《山海经》关于本草药石之认识,均可印证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学问之种种关联。当然,中医学吸取了传统文化中的基因但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有所扬弃和发挥,前者如对割股疗亲的批析,后者如医家五行生克理论中的补(肾)火生(脾)土的应用。类似的生动实例还可列举出很多。

1992年,陈可冀教授主编了国内外首套《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对从儒学、道学、佛学、甲骨文、周易、文物考古、兵学、古典文学、民俗学、饮食医养和象数等文化视角来诠释和探讨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之奥秘,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得到汤一介先生等的赞赏,成为在这一方面研究的系列著作。时隔20余年,回首再看这套丛书,感觉仍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我们萌生了将本套丛书修订后再版的愿望。几经周折,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此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六)甲骨文化的源流

从流传方式来看,甲骨文化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民间传承,二是文字传承。民间传承是指通过言传身教、风俗习惯等形成相因相袭的文化传统。因此甲骨文字被掩埋,不等于说甲骨文化就不存在了。事实上,甲骨文中所记载的文化现象,在殷商之后还是存在的,如科技文化(天文学、农学等)、卜筮文化、汉字文化等一直流传至今。在这里,我们以文字传承作为论述的重点。

首先,我们探讨一下甲骨文为什么会记载在龟甲上。这是一个长期被人们所忽略的重要问题。或许有人会说,甲骨文当然是记载在甲骨上,龟卜文字当然是记载在龟壳上,这还有什么值得考证的。如果真的是这样认为,那未免太简单化了。我们认为,龟卜文化与甲骨文字的形成是有文化背景和社会物质基础的。究其最初之缘由,甲骨作为记载文字的材料与饮食文化、养生文化和医学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当时可用于记载文字的材料不独是龟甲,竹片、木片、陶片等都是较好的书写材料,并沿用了几千年,殷人为何却独钟于龟甲呢?我们认为其因有三:

一是先有食用之龟而后才有占卜之甲。殷人敛聚成千上万片龟甲,其本意并非是为龟卜,而是饮食养生所遗之物。龟乃长寿之物,其肉鲜美,且具养阴补血、强筋健骨之功,是当时盘中之美味、餐中之佳肴、养生之佳品。《名医别录》载:“肉作羹臛,大补。”同时,龟与鱼虾之类不同,不易腐败变质,便于远距离运输和长期保存,这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殷商时期尤为重要。因此,当时各地进献的物品之中,龟当是必不可少之物。从出土的甲骨数量推定,商代王室所用之龟可达百万之多。以殷商400多年的历史来计算,平均每年用龟有数千只之多,有的年份可在万只以上。大量龟甲的出现,为记载占卜文字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是殷人认为龟为长寿之物,禀天地之灵气,故取其甲以预测吉凶祸福。但占卜之物并非只有龟卜一种,商之前夏有骨卜,商之后周有蓍筮。因此,殷人以龟卜为主并不是首先考虑记载占卜文字的需要,而是从取材、特性和符合占卜之需求来决定。由于甲骨便于刻写文字,且能显现出某种“征兆”,故甲骨文字作为卜辞便流传了下来。

三是受到“河图”“洛书”的影响。《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代孔安国为《尚书·洪范》之“九畴”作传曰:“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宋代朱熹等宋明理学大儒认为,大禹依龟书图(洛书)而作《洪范》(《洪范》为《尚书》中的一篇,相传为大禹所作)。受神龟背甲记载“天书”的传说的影响,夏商周三代均有用龟甲记载文字的传统,殷商甲骨文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

综上所述,甲骨文字的诞生虽有其社会文化背景,但敛聚甲骨的物质文化基础是甲骨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量”的存在就不会有质的产生,没有文化的沉淀就不会有文明的发展。如果当时没有大量的甲骨存世,就不可能在今天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倘若甲骨极为有限,那早已在历史的时空中灰飞烟灭了,根本无法流传至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2151.html

上一篇:[转载]意象思维在五脏生理特性构建中的作用
下一篇:[转载]胡百涛: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发生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2 郑永军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