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意象思维在五脏生理特性构建中的作用

已有 1539 次阅读 2021-11-12 16:2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王颖晓. 意象思维在五脏生理特性构建中的作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2):71-73

意象思维源于《周易·系辞上》之“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1],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先贤为免言不尽意,故而通过设“象”以反映难以言传的思想。

“象”之含义从形象发展而来,后又演变成既可以是有形可见、可触或有声可闻之原象,也可是融入个体心智、异变为某种借喻意义的卦象、拟象等。意象思维就是通过对“象”的直接观察和别异比类,并运用心智的体悟认识被研究对象的一种思维活动[2]。

意象思维深刻影响着先民 的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促进了古代科技发明与创造,《周易·系辞》已对意象思维的形成与应用作过系统表述。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内经》,在构建其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必然受当时的主导思维——意象思维的渗透与指导。五脏生理特性,即五脏阴阳属性、五脏本性、五脏 气 机 升 降 等[3],在其形成过程中必定受意象思维的影响,兹简述如下。

1 以阴阳象分五脏阴阳属性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阴阳家所言之阴阳,不是自然界纯粹的物象,而是内化了人的主观判断的意象,是古代思想家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所得到的哲学概念,先贤以此“解释宇宙、范围历史、整理常识、笼罩人生”[4]。阴阳学说应用于中医理论体系中,遂形成了一阴一阳与太少阴阳两种模式,成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

有学者指出,脏阴腑阳的认识是在先秦时期流行的“天六地五”说的启导下产生的[5]。阳气轻清弥散成天,阴气重浊凝聚成地。五脏取象于地,属阴;六腑取象于天,属阳。可见,《内经》以一阴一阳之象模式,确立五脏为阴、六腑属阳。

《内经》在吸纳《周易》老阳、少阳、老阴、少阴基础上,创建了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的太少阴阳模式。少阳象,阴渐消,阳始长;太阳象,阳盛极,阴始转为阳;少阴象,阳渐消,阴始长;太阴象,阴盛极,阳始转为阴。是故,少阳为阴中之阳,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阴是阳中之阴,太阴是阴中之阴。《内经》诸篇对五脏太少阴阳属性的认识不尽一致,但多数学者认为《灵枢·九针十二原》与《灵枢·阴阳系日月》所言颇具说服力,即“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6]。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定源于《内经》太少阴阳模式。如就人体部位分阴阳,膈以上为阳,膈以下为阴;心肺居膈上,属阳;肝脾肾居膈下,属阴。再按五脏应五季、五方进一步分阴阳:心通夏,居南方,夏季、南方多炎热,故心为阳中之阳(太阳);肺应秋,位西方,秋季天凉,西方日落,则肺为阳中之阴(少阴);肾应冬,居北方,冬季、北方多寒冷,故肾为阴中之阴(太阴);肝应春,位东方,春季生发,东方日升,则肝为阴中之阳(少阳);脾居中央,主四时,为由阳入阴之枢纽,故脾为阴中之至阴。

2 以四时象拟五脏本性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这一命题含义的理解,诸子认识不尽相同。道家的天人合一说集中体现在“道法自然”的命题中,认为天道以自然无为为德为性,人道当效法天道[7],人与天、地、道之间应和谐统一。其主要论点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9]。道法自然实际就是人法自然,意指万物是自然造化的结果,人应顺应自然。

中医学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提出了天人相应观,认为人的生理表现、病理变化和疾病诊治都与自然界相顺应。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文中《素问》原文皆引自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版《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人之生命为天地所生,与四时相应。

先贤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认为四时有寒热温凉之不同,人体五脏亦有寒热温凉之本性差异,即心“其性为暑”,肝“其性为暄”,脾“其性静兼”,肺“其性为凉”,肾“其性为凛”(《素问·五运行大论》)。王冰对此注曰:心性为热,肝性温和,脾性兼寒热温凉之气,肺性清,肾性寒[10]。以心性热为例,因心者“通于夏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为牡脏,其色赤,其时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文中《灵枢》原文皆引自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版《黄帝内经灵枢》),古代医家将心喻为人身之日以应夏季,夏季气候偏热,按同气相求的取象原则可推导出心之本性为热,以阳气为用,即指心阳具有鼓动脉跳以温通全身血脉、振奋精神而使生机不息的生理作用。余以此类推。

可见,五脏本性理论的认识是基于四时象的比拟,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如金元医家刘完素所谓的“清养肺,热养心,温养肝,湿养脾,寒养肾”[11],意指可按五脏本脏之性以补养五脏,即凉药养肺、热药养心、温药养肝、湿(润)药 养脾、寒药养肾。

3 以天地象论五脏气机升降

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当阴阳之气在升降运动中达到中和、和谐状态时,就能够在天地之间发生交感作用而化生万物。即“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先贤据此将人体类比为一个小天地,将人身之气与天地之气的升降运行规律相类比,认为在上之气当降,位下之气当升,以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之理。由此推导出五脏气机升降的一般规律:心肺居上焦,其气宜降;肝肾居下焦,其气主升;脾与胃同居中焦,胃气主降,脾气主升。

五脏气机升降虽有侧重,但其升降趋势多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处于升降统一体中,以维持各自的生理功能。如心肾一降一升,则心得肾水(阴)滋润,肾得心火(阳)温煦,以达到心肾相交的生理状态。肝升肺降则对全身气机之升降起着制约与调节作用。脾胃升降相因,则共同完成水谷纳运。

可见,五脏气机升降理论是源的类比推导,意在阐释五脏气机的升降特点及由此而决定其不同的生理功能,提示临床对五脏病遣方用药须考虑其升降之性,重视对五脏气机的调理。

4 总结与展望

意象思维源于“立象尽意”,是中医最主要的思维方式。五脏属性认识源于阴阳象的归类,五脏本性记述源于四时象的比拟,五脏气机升降理论起于天地象的类比。可见,五脏生理特性的理论构建无不渗透着意象思维的印记。

任何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均与其特定的思维方式有关。唯有把握意象思维这一钥匙,才能正确理解五脏生理特性乃至整个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学理论的以象测藏、司外揣内、整体思辨等特点、特色、特长,均与其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不无关联。

无论“立象”还是“尽意”,都重视心智体悟。这一思维方式,可充分调动人的想象力,启迪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象、表意,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极大空间。要继承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固有特色,保持中医学的理论自信,就必须对中医学理论形成的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等深入发掘,阐明其合理性与优长处。五脏生理特性的相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更应该从意象思维视角揭示其发生学依据。

诚然,意象思维不是严格的形式逻辑推理的程序过程,而是辩证逻辑的跳跃过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在立象与尽意过程中,个人心智体悟的高下、个人经验积累的多少,均可直接影响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把握、应用。

参考文献(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2136.html

上一篇:[转载]中医文化的命运
下一篇:《甲骨文化与中医学》简介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