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七乐康石榴云医互联网医院公众号2021-08-05
避孕,是一道道为了阻止精子和卵子相遇,埋设的一道道关卡。
如今,我们拥有了多种避孕方法:(1)避孕套 to be no.1;(2)避孕药可以短效也可以长效;(3)皮埋最方便快捷;(4)宫内节育器(听起来很靠谱);(5)等等等等。
但是,似乎有一样东西在缺席,吃药为什么没有男生?
其实,吃药治病避孕这件事,人类研究已经有70多年历史了。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研究那么久,男性避孕药都未能面世呢?
让我们坐时光机倒回1957年,生物学家格雷戈里▪平卡斯成功研制出女性服用的避孕药。
吃药,一般是不分男女的。既然女性都可以吃药避孕,那么应该男性或许也有用呢?
于是,他在男性身上开始尝试相同的激素,注射丙酸睾酮,让它“欺骗”大脑,让其误认为精子产量足够命令睾丸停止制造精子。
果不其然,这个方法行得通!
但是,后遗症却非常明显,对人体影响非常大,受试者出现性欲下降和睾丸体积缩小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女性避孕药在美国获得上市批准,抢夺了人们的大量关注,受到了人们热情追捧,而男性避孕药的研究就这样被冷落。大家都在一种成功喜悦中,没时间顾忌另一个新的未知前景的尝试。
这些都为后者研究坎坷埋下了伏笔。
女性每月只生产一个卵子,而男性一天的产精量便能达到1-2亿。数量上差距庞大,也给研究提升挑战难度。
研究者毕竟是头铁,既然激素手段不行,那就换非激素手段。
1962年,斯特林公司为了抢占市场,暗地里研发了一种新药,为了不被同行打听到特意取了一个智慧代号:WIN18446。
选择实验对象的时候,更鸡贼了。
斯特林公司买通关系,让俄勒冈州监狱的犯人,成了此次实验的“小白鼠”,堪称是全封闭式实验。
实验出乎意料地成功!犯人精子数量直线下降,而且停药后恢复正常并没有副作用。
医药公司开始欢心庆祝,期待着这款药的美好“前景”了。
俗话说:好事多磨,这件事发生了意外。
一位被试者突然生了一场病,谨慎研究人员立刻开始调查。
经过严刑拷打和软磨硬泡双重夹击下,被试者终于承认:自己嘴馋偷喝了威士忌。
其后的研究,让医药公司再也开心不起来。因为研究表明:WIN18446在服药后,会有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这次试验研究被医药公司停止投资,研究以中断结束。
研究就是这样起起伏伏,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时间与金钱支持。
在太平洋的沿岸,巴西学者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当地农民喜欢用棉花碎屑来饲养公牛,这样喂养公牛的性能力比较厉害。
于是,他想,这种方法或许能在人体上行得通。想不如做,他开始证实自己的设想实验。
通过研究发现棉花碎屑里的棉酚,能让公牛精子产量减少。
于是,他招募了8000多名男性,进行口服棉酚的测试,结果十分理想。
但是,试验还是存在小概率的大风险!0.8%测试者患上低钾血症,并且他们在停药后精子数量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非激素实验都具有难以忽视的一定严重性的杀精副作用。
研究人员还是把焦点聚在激素手段,控制神经不伤其本,放弃了非激素手段。十一酸睾酮:副作用:增加体重,引发痤疮。
孕激素:有性欲和性功能减退的副作用。
甲基睾酮、丙酸睾酮、丹那唑等等,虽然药物不停更换,但最安全有效的答案还没有,研究难度过大也让男性避孕药一直处于瓶颈。
这个窘境背后的本质,无非是制药公司的资本追利的本性驱使,不愿烧钱投资男性避孕药发明,认为其市场收益甚小。
资本认为,我们社会形态是男性话语权更大,男强女弱是世界社会表现。那么承受怀孕的风险就转嫁在女性身上。男性的潜意识里面也认为,不会为一件不需要承担风险的事去承受避孕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然而,随着女性阶级的觉悟,女性阶级在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投资者转变了之前呆板印象。
2005年,德国学者一个调查研究表明,9个国家,9000多名男性受访者,超过55%表示愿意使用男性避孕药。
他们不介意暂时丧失生育能力,只要能恢复就行。
这种态度观点,拥有越来越多支持与认同。
与此同时,关于男性避孕药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2014年,印度尼西亚学者从马钱科灌木中提取出避孕物质,避孕效果成功率高达99%,并且没有副作用。
2015年,美国科学家研究出“输精管胶”,可通过注射阻隔精子并且一针可保证几年的效果。
2021,中国学者从“雷公藤”中提取出雷公藤内脂酮,发现其有避孕效果。
虽然男性避孕药的研究一直没有断开,但是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随之加大。
正如业内流行的一句自嘲:男性避孕一直研发,就差5年就可以问世了,我们加把劲。
医药的研发就是这样漫长且困难重重,也许每一次接近尾声想享受成功喜悦,迎面而来却是另一个待解决困难。药物只有真正有效安全才能与世人见面。
可喜的是,无论未来有多远,男性避孕药总归真正出现大众生活中。
因为,不论是生育还是避孕,都需要男女双方共同承担这份责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