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弗雷泽与《金枝》
弗雷泽(Sir James Frazer,1854-1941)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的一个长老会家庭,但是他自己却一种无神论,或至少是不可知论的立场。与泰勒一样,弗雷泽认为自己是科学的宗教理论家,认定凡是诉诸某种神秘经验或超自然启示的宗教解释都是不能接受的。换言之,他的宗教研究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进路,而这种研究要求尽可能广泛地收集事实和材料,然后进行分类和比较,才能形成一种可以解释所有宗教现象的普遍理论。而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巨著《金枝》卷帙浩繁,长达5000多页,书中充满了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神话、故事及各种事例。
作为早期最为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弗雷泽首创了“社会人类学”这个术语,后来这几乎成为英国人类学的代名词。在《金枝》(1890-1915年)中,他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经历了三个有普遍意义的阶段,即巫术阶段、宗教阶段和科学阶段。《金枝》后来不断扩编达到12卷之多,它在在20世纪初几乎每一个现代思想的领域中都留下了一定的印迹,从人类学到历史学,再到文学、哲学、社会学,甚至自然科学。
弗雷泽一生勤于著述,在巨著《金枝》外,他的出版还包括《图腾制》(1887年)《永生信仰和死人崇拜》(3卷本,1913-1924年),《旧约中的民俗》(3卷本,1918-1919年),《自然崇拜》(2卷本,1926年),《火的起源神话》(1930年),《原始宗教中对死者的恐惧》(2卷本,1933-1934年)。按马雷特的说法,弗雷泽是“名副其实的书斋中的运动员,从不中断训练,确实像钢铁一样坚强。”事实上,他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剑桥大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象牙塔”学者。
正如其副标题“对巫术和宗教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金枝》的研究主题之一是巫术。弗雷泽认为,虽然巫术现象千奇百怪,但实际上只有两个基本原理:相似律和接触律。相似律的意思是同类相生或同果同因,所产生的是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这种巫术的要点在于结构上的交感,其典型体现在巫医的治疗行为上,巫医不必在病人身上做什么,而是让患者看着医生在他面前装作极其痛苦的样子在地上打滚,于是他就解除了所有的病痛和麻烦。例如北美印第安人相信,如果他们在地上画上人的形象,或者把任何一种事物认作他的身体,然后用长矛或其他武器猛刺这个事物,那么就会对它所代表的那个人造成同样的伤害。
接触律的意思是物体一经接触,在分隔之后还会远距离地互相作用,这个原则产生的是接触巫术。这种巫术的要点在于部分与整体的交感,巫术的对象是当事人的一部分,头发、指甲、衣服、物品、影像、名字、脚印等。这种巫术在中国民间,甚至宫廷斗争中都常有出现,因此才出现对于头发、唾液、指甲等身体部分或分泌物的处置相关的各种禁忌和讲究。
一般认为,《金枝》更为重要的是其巫术-宗教-科学三阶段说。其中引人关注的是,弗雷泽认为巫术与科学相近,而与宗教相远。这与很多人的看法相左,很多人认为巫术和宗教相近,甚至是宗教的一部分。他认为,巫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有一种内在的因果逻辑,尽管这在科学看来是虚假的因果关联,但与科学认知世界的方式是类似的。弗雷泽认为,巫术和科学都认定事件的演变发展都是完全有规律的和确定的,并且是由不变的规律所决定,因此可以准确地预见到和推算出来。因此,巫术是“科学的近亲”。他说,“如果说巫术曾经做过许多坏事,那么,它也曾经是许多好事的根源;如果说它是谬误之子,那么它也是自由与真理之母。”
弗雷泽早年以研究古代文化史为主,后来受泰勒《原始文化》的影响而转向人类学。他对于宗教的解释进路和泰勒几乎完全一致,主要从其史前起源来研究宗教,因为他们都认为解释宗教的关键就在于找出它是怎样开始的,以及它从其最原初、最简单的形态如何演变到现在的形态。另外一个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从个体出发去解释宗教及其缘起,他们认为宗教起源于个体的“蒙昧人-哲学家”对自然世界的思考,之后逐渐将其关注和思想传递给其他人,并逐渐得到其他人的认同,从而变成公共的或社会的宗教。
作为早期重要的进化论人类学家,弗雷泽和泰勒更为重要的一个共同点在于他们都相信人类和世界都遵从自然、外在和既定的进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同质不整合(机械团结)到异质整合(有机团结)的方向发展。因此,他们希望根据日益增多的民族学资料,参照生物学和地质学家的自然史来构拟人类文化史,探讨人类社会和文化事项的起源和过程。
的确,进化论人类学家相信人类心理一致,并且愿意承认白人与非白人在基本能力上的平等,但他们却不愿意接受两者在文化上平等的观念。他们认为某些文化的确优于其他文化。他们所讲的进化,极有可能导致极端的民族优越感和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这在弗雷泽那里就反映为他对巫术与宗教的区分,并认为巫术是比宗教更为粗俗和低级的“迷信”,尽管它在认知逻辑上是科学的“近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