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邹季:“整脊”术史话

已有 2278 次阅读 2021-2-5 09:20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按:邹季兄曾任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湖北省中医院)院长、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系(现针灸骨伤学院)主任,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经允许,将他的《“整脊”术史话》发表于此,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整脊”术特指运用手法防治脊柱的某些临床疾病。它属于非药物疗法——“外治法”之一。运用得当常有比较满意效果又没有药物疗法所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

01 

中医学“整脊”技术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如:“腰椎悬吊牵引”法、“两桌复位”法、“三点或五点功法”、“斜扳手法”等等,锲合发病机制,针对病理变化,使用得当可以获得较好效果。至今为临床常用或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创新。

02

1895年,加拿大人丹尼尔的一个朋友腰扭伤了,疼痛难忍,不能站立。丹尼尔面对其背后双手伸入其两腋下向上用力端起。此时,朋友感到腰背部有一震动声与震动感,腰痛瞬间缓解了!丹尼尔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实践与总结,成为西方整脊技术的里程碑。

03

冯天有是我国当代“整脊”技术的代表。60年代军医大学毕业,原在河北沧州某军队医院工作。他主动到北京向“双桥老太太”学习手法。

那“北京双桥老太太”由于她的一技之长“手法”治病很有名,但她自已既没有姓更没有名,只知道她丈夫姓罗,人称“罗老太太”。周总理就说“您就叫罗有名吧”,老太太谦让,只接受“罗有明”的称呼。

那年代的军医大学毕业生稀少,冯教授的这种不耻下问精神感动了周恩来,把他调到了北京空军总医院。

冯天有跟她拜师学习后,结合自已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腰椎旋转复位法”技术,出版了多部专著,办了全国性专题学习班推广。

那年代对“腰疼”的认识很肤浅模糊。因为“腰疼”只是一个“症状”而并非“病”。引起这个“症状”的“病”可能有百十来种。但那时没有磁共振、CT 等检查手段,无法精准诊断找出病因与病理。所以那年代对“腰疼”的处理,除了药品以外,就是无可奈何的“卧硬板床”,实际上是基本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疗。处于无奈状态。

冯天有教授创造的“腰椎旋转复位法”的适应症是青壮年的“腰椎小关节错位交锁--滑膜嵌顿”。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正确施法,常常会有病人因急性剧烈腰疼“抬着进来而自已走出去”这样的手到病除、立竿见影的效果。病人及家属感到非常“神奇”。

 04

湖北省参加北京学习班的是湖北中医学院刘克忠教授和武汉市四医院的周明志医生。80年代初,刘克忠教授在门诊推广应用冯氏“腰椎旋转复位法”,常常获得良好效果。

周医生则违背了医疗技术最重要的原则:适应症。他擅自把这项技术扩大化用在颈椎病上,导致2位病人高位截瘫,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也使自已陷入困境,只好提前退休、告别职业生涯。教训极为深刻!可能与他单纯学徒出身(缺乏系统医学理论学习)及严格正规临床训练有关。

05

我与冯教授在全国医学会共事多年。深感他为人低调、谦虚谨慎、治学严谨。他非常强调他的技术的适应症,更强烈反对用于颈椎病(因为病理变化完全不同)。

可是,由于外力按摩颈椎而导致高位截瘫的惨剧至今连续不断。真可谓“无知无畏”!

06

任何一项医疗技术,它之所以有效、具有生命力,关键在于精准掌握它的“适应症”(辨证论治、对症下药)。任何技术或药品都决不能包医白病。不能随意扩大化、胡乱滥用。否则就会使医学知识与医疗技术发生“碎片化”,变成“万金油”,从而失去生命力,导致好的技术失效。许多好的药品、技术都是使用方法不对,即被扩大化、滥用、过度使用而坏了“名声”。

“腰椎旋转复位”整脊手法的适应症就是青壮年人的“腰椎小关节错位交锁”导致的“滑膜嵌顿”。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明显者,以及严重的器质性脊柱畸形、有病理性脊柱破坏病灶者、颈椎病都禁用此法。

任何有效的医疗技术都必须以系统性医学知识为“土壤”、为平台、为基础。必须有“整体化”思维、而决非“碎片化”思维,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知识、技术“碎片化”,是损毁临床疗效的大敌。

07

“脊柱相关性疾病”是近10多年来提出并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的新概念。它表明脊柱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影响全身的。这就是再强化了医学知识、医疗技术的“整体化”而决不能“碎片化”。

事实是:脊柱的病变不仅导致人们所熟悉的脊柱负重、运动及相关神经、血管压迫导致的临床问题。

新的发现:脊柱的病变还可能引起临床其它各科(眼、耳、鼻、内科各专业、外科各专业,妇等)脏器发生病变,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其发生机制主要是:

(1)脊柱周围攀附着许多植物神经。由于脊柱病变导致相关植物神经受压或刺激而导致受相关植物神经支配的眼、耳、鼻、及胸、腹、盆腔的内脏器官的功能异常。这种功能异常久而久之,则演变为器质性病变即解剖结构的病理变化。

(2)脊柱的几何形态的变化(滑脱、侧弯、驼背、畸形)会压迫或导致内脏器官发生位移,同样会引起其功能异常。同样久之则演变为器质性、解剖结构的病理变化,包括内脏器官的平滑肌运动与腺体分泌、酶的合成异常,从而导致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异常,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疾病。

以上两大方面的病理变化,近10多年来越来越广泛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被命名为“脊柱相关性疾病”。这是过去不曾认识的新的一大类疾病。

这类疾病,往往在症状发生的器官相关所属专科(耳、鼻、喉、眼、内科外科各专科、妇科等)反复就诊,查不出原因,治疗无效。经反复折腾,最后发现源头元凶竟然在于脊柱病变。

08

我在临床过程中体会:

(1)“症状”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疾病”才是问题的本质。

(2)每一种“症状”出现,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而每一种“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或疾病的不同阶段也可以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

(3)“症状”是人体对疾病状态发出的“报警信号”或反应。它代表人体还具有“生命力”或“自我保护”能力、抵抗能力,是人类在漫长的复杂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固有本能。所以当疾病发生时出现相应的“症状”并非绝对的坏事。

相反,如果有了“疾病”上身而不出现“症状”,说明人体的“报警”机制有问题了,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了!那么任何药物或医疗措施都可能无力回天。

这种情况常见于超高龄、体质衰弱、病情危重的人群。具体表现为比如:体内有感染而不出现“发烧”;胃肠道有问题而不出现“呕吐”、腹泻”;肺内有炎症或异物而不出现“咳嗽”。如此“反常”现象,皆为临床上非常常见。

所以,临床治疗疾病,仅仅针对“症状”治疗或者只满足于缓解“症状”,只能算初级层次(缓解症状,减轻痛苦)甚至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抢救时机。而高级层次的医疗是消除病因,改变病理。

比如,“水肿”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其原因(疾病)不少于几十种,涉及心、肺、肝、肾、血液、骨髓等诸多器官系统。如果治疗只是“利水、消肿”,只能舍本求末,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找到病因,有针对性地精准治疗“病”才能有效。

一般而言,多半时候需要统筹谋划、双管齐下,标本兼治、相辅相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70699.html

上一篇:《传染病学史》札记:西方早期疫病学素描(2)
下一篇:[转载]金栋:五脏配五行源于儒家祭礼
收藏 IP: 120.229.95.*| 热度|

2 郑永军 鲍海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