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翟亚磊:约翰·伦迪——静脉麻醉之父

已有 2730 次阅读 2019-9-30 16:21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约翰·伦迪, 静脉麻醉之父, 术后苏醒室 |文章来源:转载

 

JohnS. Lundy (1894-1973)

生平简介

1894年出生于美国。1920年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底特律完成了实习医生工作。1924年被梅奥诊所(Mayo)的创办者Dr. William聘请进入Mayo主持麻醉科工作,并在那里工作30多年。

对麻醉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及影响

1933年John S.Lundy在世界上首次建立血库,保证了临床手术的大量开展,极大提高了病人的安全性。1934年在临床上首次提倡使用硫喷妥钠做全身麻醉,是静脉全身麻醉的先驱。Lundy于1942年创建了美国麻醉学联盟(ABA)并成为主席,他也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的主席。同年,Lundy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术后苏醒室,Lundy还积极倡导局部麻醉和区域神经阻滞。

1894年他开始在北达科他州生活,毕业于芝加哥拉什医学院。1924年,Lundy博士成为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市梅奥诊所的麻醉科主任。在1959年从梅奥诊所退休之前,他是麻醉学领域年轻医生的研究生培训的先驱,他是1937年美国麻醉学联盟的创始人,直到1942年成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的主席。Lundy医生对药物和麻醉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为麻醉学文献贡献了600多篇论文,是《临床麻醉》专著的作者,这是该领域的第一本权威著作。

1928年John Lundy在实施吸入麻醉时合并应用静脉麻醉药异戊巴比妥或苯巴比妥,提出了“平衡麻醉”的概念。在1926年的一篇文章中,他集中讨论了在麻醉实践中最大限度的安全,并成功地主张同时管理各种麻醉药物,以达到最佳的能力,从而避免使用单一麻醉药物过量。他在使用平衡麻醉时结合均衡饮食,避免了过多的一种食物,从而减少了消化不良和其他肠道问题的可能性。Lundy的平衡麻醉理念已经被全世界接受,作为手术中最安全、最有效的缓解疼痛方法之一。

John Lundy于1935年在美国建立了第一家血库,并且在1942年在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的圣玛丽医院开设了第一个术后苏醒室。当Tabern和Volviler合成硫喷妥钠后,Lundy博士于1934年在Mayo Clinic开展了这种超短效巴比妥药物的首批临床试验,并于1936年发表了初步的人体药理学研究和早期临床实验。早期临床研究中对异戊巴比妥和戊巴比妥的使用,使Lundy医生对其作为麻醉诱导剂的作用感到满意。然而,这些药物一个缺点是作用持续时间长,似乎并不适合作为手术麻醉剂的连续使用。

Lundy博士在美国外科学杂志于1936年12月发表了关于2207例患者的麻醉临床经验。他提出对成年人注射每剂15毫升总共750毫克的5%硫喷妥钠溶液,并建议在15分钟的时间内注射完毕。他充分意识到硫喷妥钠的呼吸抑制作用,他描述了一种用于检测呼吸功能障碍或由太快注射硫喷妥钠引起呼吸暂停症的简单设备。他用一块窄小的胶带将一块蓬松的棉花固定在病人的上唇,并静脉注射硫喷妥钠,缓慢到足以使棉花不停地运动。这种巧妙的工具,被称为Lundy的蝴蝶,在全美国护士麻醉师中仍然广泛使用。

从梅奥诊所退休后,Lundy博士搬到芝加哥,并加入西北大学医学院,成为外科和麻醉学副教授。1964年,他回到华盛顿州西雅图,继续担任麻醉师顾问。正是在这些年里,他建立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静脉麻醉图书馆,该图书馆安置在公寓大楼的地下室,在那里他拥有宽敞舒适的公寓。当他不在西雅图地区施用麻醉剂时,Lundy博士喜欢在图书馆里,并协助参观者在静脉麻醉史的许多文件中找到方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在他作为阿拉巴马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的两次访问中,许多人被Lundy博士敏锐的头脑,以及最重要的是他永不止息的灌欲所震撼,每个人都听取了他在医学特别是麻醉科方面的丰富知识。最让人感到震惊的是他的“事实问题”态度。他更喜欢以身作则,而不是让自己参与冗长,复杂且可能令人困惑的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0200.html

上一篇:[转载]Edmond Eger与吸入麻醉药
下一篇:[转载]何敏:Arthur E.Guedel和他的口咽通气道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