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散人:记忆中的风景——武昌鼓楼洞与司门口

已有 4101 次阅读 2019-2-25 14:57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武昌司门口, 古楼垌, 古往今来 |文章来源:转载

 日前的省美术馆,正在举行“记忆中的风景:湖北美术馆藏小幅绘画作品展”。

当踱到田少鹏的油画《古楼洞》前,我的眼球被画面上浓郁的色彩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一时间仿佛回到老湖美的时光。

1.jpg 

1  《武昌古楼洞》(纸本油画·1974年)田少鹏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到湖美教书的时候,小东门附近的粮道街、棋盘街甚是荒僻,几乎没有什么象样子的商店。

假若要买衣服、鞋帽或日用品等,一般去解放路才行;想逛一下书店、寻一本画册,或买一点儿纸笔墨砚等,则更不用说了,大都直奔民主路。

无论是去解放路、还是奔民主路,当您途经胭脂路的交界处时,总会看见马路左边有一条隧道。

2.jpg

2  80年代古楼洞的南口

这就是“古楼洞”。

但是,它的真姓实名并不叫古楼洞,洞口上方清楚地写着“武昌路”。您一定纳闷了,不是一个山洞吗,为么事称作“路”呢?

话头,还要从清朝末年扯起。

自“洋务运动”后,武昌的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为了满足瓜众们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决定在蛇山开凿出第二条通道。

既然是第二条,那么第一条在哪里?莫慌,等哈子再说。

3.jpg

3  1904年刚刚竣工的古楼洞

所谓第二条通道,就是把胭脂路巡抚衙门前的蛇山打一个洞,穿越至阅马场。

据载,彼时共动用三千多士兵花了34天时间,凿山炸石、就地取材,不仅用炸下的岩石砌成洞壁和地面,还扩建了蛇山两边的新马路。

19045月份竣工,被官方称为“蛇山洞”。

4.jpg 

4  辛亥革命期间废弃的古楼洞。这些棺木里装的,大概是守城部队阵亡的将士。

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武昌市政当局重新修缮了蛇山洞,并在洞口的上方嵌入石匾,由时任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题写了“武昌路”三个大字。

这就是“古楼洞”的来龙去脉。

古楼洞隧道并不长、也不够宽敞,为了保证步行安全,将人车分流、紧靠拱壁的两侧修筑了供行人通过的台阶。

5  1914年经过修缮后的古楼洞

6  古楼洞的北口是民主路与胭脂路

7  现在的古楼洞北口有铁路桥

但在田少鹏的笔下,色彩凝重、对比强烈,生动地表现了行人在隧道中穿越时、由黑暗到光明的嬗变,有一种光怪陆离、时空交错的感觉。

前几年,我混饭的工业设计系新建了一个舞美专业,负责人贺诚教授经常请田少鹏老师来给学生们授课,我也有缘与他相识、受教匪浅。

田少鹏1944年生于湖北孝感,那儿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男主角董永的家乡。

他和董永相似,为人正直善良、抱诚守拙,而且特别热爱绘画、文学和戏剧。他60年代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美专业,现为湖北舞美学会的会长。

他的油画作品,不论是古街陋巷、还是田园村舍,总是散发着一种浓郁的怀旧气息。

8.jpg 

8  30年代初司门口的鼓楼洞,上面的建筑是鼓楼。

其实,老武昌曾经还有一个“鼓楼洞”,也就是我先前说的蛇山“第一条通道”。

古楼与鼓楼,一字之差,但“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鼓楼,也称钟鼓楼,其主要的功能是撞钟报时,即所谓的“晨钟暮鼓”。它一般都建在城内醒目的位置,是天朝传统上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古时武昌的鼓楼坐落在蛇山上,山南有一条商业街,叫做“长街”(即现在的解放路);山北则是布政使司、又称藩台,衙门坐北向南、正对着长街。

因此,这一带被瓜众们泛称为“司门口”(现为解放路与民主路交界处)。

9.jpg 

9  30年代初从鼓楼上南望长街

长街上的店铺林立,十分繁华;司门口也是人来客往,热闹非凡。但因受蛇山所阻隔,两边的来去很是麻烦,爬山过岭、令人头痛。

大约明朝弘治年间,为了便利交通,遂将蛇山凿开了一个大洞。自此,长街南北贯通,南起望山门、北至司门口,全长约五华里,成为真正的“长街”。

由于山洞在鼓楼之下,叫“鼓楼洞”,的确名副其实。

但究竟是先有楼、还是先有洞,由于年代的久远,已无法加以考证了。


10  1936年,拓宽后“中正路”与民主路交界处的司门口,藩司已拆除。  

11  1936年拓宽后“中正路”的南段。

12  40年代司门口的民主路一侧

1935年,民国的武昌市政当局大规模地建设长街。

作为配套工程,决定拆除鼓楼及老鼓楼洞等、拓宽路面。同时,建造一座桥梁连接蛇山,设计师是时任北京市政局总工程师的郑裕峥。

桥于1936年竣工,命名为“蛇山桥”,长街则被改名为“中正路”。


13  从司门口远望蛇山桥

14.jpg

14  蛇山桥 

15  蛇山桥的底下

16  蛇山桥的侧面

据说桥头上曾有一副对联曰:袅袅白云,不尽帆飞,三峡浪开东海日;翩翩黄鹤,无边霞涌,五洲客醉楚天春。

写得不错哦,不过好象与桥冒得么事联系。

但它如彩虹一般的身段,古典端庄、雅致大方,曾被誉为蛇山八景之一的“拱桥凌空”,司门口也成了老武昌城内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1957年,因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需要,“蛇山桥”被拆除了,取而代之是高大上的铁路及公路引桥。

17  《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油画·1957年)王道源


18  《武昌司门口(引桥)》(水彩·1957年)严云开

19  《司门口引桥一瞥》(水彩·1956年)白统绪

20  现在的司门口引桥 

王道源时为中南美专绘画系教授,严云开、白统绪则是中南美专的学生。他们的写生是为了表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场面,不料却在无意之中,记录了司门口的旧日景象。

现在的文艺青年可能无法想象,50年代是不能够随便写生的,在外边画风景必须带着“写生证”。

如果不“持证上岗”,有可能被大妈们当作“敌特”画地图,扭送到有关部门喝茶聊天,尤其在大桥工地、蛇山等极其敏感的地点。

21.jpg 

21  严云开的“写生证

随着时光的流逝,不但是“蛇山桥”,连“鼓楼洞”的地名也渐渐地被人遗忘。久而久之,瓜众们习惯上按照谐音,把武昌路称为“古楼洞”了。

记忆中的风景,先有记录、后有回忆。

田少鹏、王道源、严云开和自绪统的作品,给古楼洞和司门口平凡的景观中,注入了一种不平凡的诗意。

他们发自内心的绘画叙述,不仅流露出个人自省的精神境界,也把对艺术和人生的思索,真实地呈现在看官们的面前。

逝去的风景,总在记忆最深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64137.html

上一篇:[转载]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
下一篇:关于“中医思维”的对话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