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读到《中国科学报》一篇报道——“PNAS:揭示中药作用新靶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屠鹏飞团队研究揭示了传统中药苏木的抗神经炎症活性成分苏木酮A的直接作用靶点蛋白为肌苷-5-单磷酸脱氢酶2(IMPDH2),相关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在线发表。
屠鹏飞团队将当前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分子探针概念引入到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鉴定中,结果发现肌苷-5-单磷酸脱氢酶2(IMPDH2)是其发挥抗神经炎症作用的一个关键靶点。进一步研究又发现,苏木酮A可以通过对靶点蛋白IMPDH2的共价修饰,进而诱导其变构失活,抑制靶点蛋白下游的多条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最终实现抗神经炎症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中药活性成分苏木酮A的抗炎作用机理,同时也在IMPDH2蛋白上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药物作用位点,对于今后以IMPDH2蛋白为靶点的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的设计和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初看这个标题,就产生很大疑问:作为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屠鹏飞团队,他们发表的文章标题(我暂时没有查到)提到“揭示中药作用新靶点”吗?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时候,研究目的是“揭示中药作用新靶点”吗?IMPDH2是中药的新靶点吗?为什么到了记者手里,就让我们这些中医药工作者为之一振?
事实上,什么是中药(Chinese herbology、Traditional Materia Medica)?它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即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前些年,当世界兴起“天然药物”热的时候,我们的业内人也主张用“天然药物”来取代“中药”,并说这是与世界接轨,是让西方人接受中药的一个重要举措。此举曾在药界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一直延续至今。
“天然药物”的提出和兴起,是西方医药界针对西方人惧怕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转向自然界寻找新的药物途径,通过研究,从某些含有特殊药用成分的动植物身上,运用科技提取一种或(几种)药用成分,制成药物,用于临床,这无疑是当代制药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一种新的发展。但是,中药可以与天然药物划等号吗?有人明确指出:“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
所谓中药,其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指经过炮制的各类饮片。炮制的作用,除了清除杂质,便于制剂和服用外,还包括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加强疗效。以地黄为例,生地黄清热凉血,经用酒蒸晒成熟地黄之后,就具有温性而滋肾补血的功效。炮制总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水制有洗、漂、泡、渍、水飞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而每一种方法中又细含若干种具体方法,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二,中药是指按照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与法则配比而成的方剂药物,然后根据需要,或汤、或丸、或散、或膏进行临床应用。它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正治反治等一系列独特法则与文化内涵,与天然药物不可同日而语,即与中药药性理论建立了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其三,中药往往是复方应用,而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体质、证候而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离开了辨证论治也就谈不上中药了。
既然如此,IMPDH2是中药的新靶点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