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土博士’及从国外回来的‘洋博士’,只要所得学位一样,应该将他们放在一个(职称)起跑线上,给予他们科研条件(那怕洋博士因为课题要买先进仪器,多资助一点),做个二、三年甚至三、五年后,再根据实际科研能力给予更高的职称!
再放宽一点,国外顶级大学(一般大学就没有必要了)的博士或博士后,回来给个‘副教授’职称,给他足够的科研条件,让他奋斗一下,做出点成绩,令人心服口服地给他以‘教授’,这样更适合中国国情。要知道,国内的土博士到高校,只是给个讲师,二年后才有资格评副教授。
洋博士给的待遇太多太高,那么对国内高校的学位会造成很大冲击。那么北大清华的博士干脆就叫‘准博士’或‘副博士’算了。长期以往,国内的博士会慢慢退出竞争的行列。谁还愿意读没有用的博士学位呢?
国外的高校也是水平不齐的,有的高校非常好,也有普通的高校,还有不如我国好学校的高校,我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同一个大学同一个导师培养出来的许多博士,其中也有特别好的,也有一般的,也有不太好的。
看看身边,从统计的观点来看,洋博士群体比土博士群体要强,但从个体上来看,不少洋博士比土博士要差多了。不要否认这个现象,我可以举出许多例子。
你相信吗,我的熟人中,有晚来上班的土博士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了(而且他的博士论文做的与现在申请的内容还有不小研究方向上的差别),还有早来的同一国内学校毕业的博士到国外做了几年的博士后,回国后申请多年还没有拿到国家自然基金的情况。请不要将他们与‘跑关系’联系起来,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他们都没有任何关系!完全靠的材料。
洋博士从国外带个‘摩托车’回来,国内土博士只得到‘自行车’的话,放在一个起跑线上,如果这‘摩托车’的确是真功夫,很快就会跑到‘自行车’前面摘到让人心服的‘教授’职称。是不用担心他的职称。
再说,国外的大学对他们自己培养的博士、博士后,也不是一下子就给教授副教授职称吧,也是经过面试,录用,给条件做几年,再给个......。
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让‘马’与‘驴’遛遛后再选择。‘马’到那里还是‘马’,‘驴’到那里还是‘驴’,只不过是‘饥不择食’时,‘驴’‘马’不分罢了。
同时还要警惕‘洋海龟’中的‘南郭先生’,还有一些‘捞好处’的‘大牌’。尽管他们只是极少数,但目前在学术界也引起了不少的副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476126.html
上一篇:
慎用‘耻’字!下一篇:
高校的发展进程基本上‘系’在个别人的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