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面对公众应表现很高的科学素养
彭 渤
近日,某著名专家在接受央视《海峡两岸》采访时,当主持人提出“激光武器是否有劣势或短板”时,专家答曰:“激光武器有劣势,雾霾就是对付激光武器很好的一个防御,激光武器最怕的就是雾霾,雾霾是什么东西,我看了一下雾霾的构成,里面有微小的金属颗粒,这个金属颗粒,你把它放大以后就是一个一个小钢球在空气里头弥漫着,那激光能穿透它吗?PM2.5到四百、到五百、到六百的时候,对激光武器的阻止最大了,根本穿透不了,比方说在没有雾霾的天气下,激光武器的作用距离是10公里,有雾霾的情况下一下降到1公里,这种武器有什么用?”。此言一出,遭到网友各式吐槽或炮轰(参见http://news.sohu.com/20140224/n395521428.shtml)。为什么广大网友要质疑这位大专家呢?我想,作为一个大专家,在公众面前没有表现出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用雾霾来说明激光武器的劣势,举例缺欠科学考量,而且不太恰当。就像有人在说明当前反腐的力度时,将反腐扳倒的人数与矿难伤亡的人数相比一样,有点“风马牛不相及”。诚如崔永元所说:“雾霾如此严重,不打自倒,人家还需要用激光武器吗?”其次,即使这个比喻成立,把雾霾说成是“小钢球在空气中弥漫着”,也是对公众的科学误导。因为雾霾的物质组成非常复杂,既有有机的又有无机的组分;既有(氢)氧化物,又有各种盐类、酸碱类;既有各种复合物、粘土矿物,简单的氧化物。但作为单质的金属颗粒,绝对很小或者很难见到。故将其比作“小钢球”,缺乏最基本的科学考量。第三,前面是“根本穿不透”,后面的举例“激光武器的作用距离是10公里,有雾霾的情况下一下降到1公里”。二者相互矛盾,语言表达应有的科学逻辑关系欠缺。所以,面对如此大专家,网友质疑或吐槽,理所当然!然而,针对网友质疑,该专家认为网友断章取义,误解了他。并回应:“……多无聊啊,有那么多重要的事要说,这么弄让我感到这个社会很悲哀……” (参考文献同前)。唉,真不知道这个社会是如何悲哀的?
曾经电视台针对登月计划采访某专家,记者问:人类为什么要登月?专家答曰:……人类登月目的之一是为了资源,比如到月球上寻找铀矿……(非原话,意思是这样。特此说明!)你说登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资源,这个没有问题。但你冒充内行举出个铀矿的例子来说明,你这个专家也当得太大了点。目前的研究看来,月球上的岩石主要是基性岩玄武岩等,而铀是亲石元素,“玄武岩里找铀矿”在地质找矿理论中,恐怕不太成立或者不是典型例子。说你“冒充内行、不懂装懂”,不为过份。再有一次,记者针对湖南宁乡某地水井里出现油的现象采访某专家,专家在解释时认为水井的油是人为因素所致,原因是湖南没有石油(非原话,意思是这样。特此说明!)。有一点矿产常识的人都知道,湖南没有油田,但不是湖南没有石油。不但洞庭湖分布有油页岩(本人1992年3-5月对洞庭湖油页岩进行过野外考察),而且常德、益阳等很多地方有石油冒出。对水井出现油的现象,专家用“湖南没有石油”来解释、说明其成因,也是缺乏应有的科学素养。冒充内行,误导公众。
现实中,我们很多专家热衷于在公众面前露一手。媒体也需要专家露面来丰富他们的节目。所以,作为专家,特别是大专家,有责任和义务,在公众面前进行科普。专家有专门的研究领域,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精通。但作为专家,特别是面对公众的大专家,应表现出较高的科学素养。不懂不要紧,不懂装懂就很可怕。既然你是专家,公众对你就有较高的期盼,不要求你的一言一行都很严谨,但请你能表现出较高的科学素养。
2014年2月25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