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高校教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精选

已有 9100 次阅读 2023-4-4 23:39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高校教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彭渤

课堂教学是高校最主要、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直接而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处决于很多因素,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在此谈自己的一些感受,仅供参考。

到学生中去,切实了解学生。刚来高校那些年,自己总是认真备课,但学生好像并不认可。在课堂专门开设讨论课让学生提问,学生大多也没有问题可提,总是比较沉闷和尴尬。后来在庐山野外实习时,白天一起爬山跑野外,回到住地就跟一些学生散步、聊天什么的,这样就接触多了,有些问题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提出来了,不光是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概念,学生愿意问,而且学习态度、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想法,也都愿意说出来。特别是,我是学地质的,对地理学特别是自然地理学不是太了解,在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得知他们对自然地理学的看法和理解,促使我思考地质学教学如何与自然地理学的教学相结合,从而思考地质学中哪些知识点应该在课堂进行重点分析,哪些知识点应该简化等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从而在往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布局。因此,笔者认为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把握情况,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十分重要。

进行教学反思,明确教学中的不足。现在大学有教务处、教务办等各级管理部门,负责并督促课堂教学。而且还有专家强调,教务处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是教育家。此外,大学还有学校的督导,学院还有学院的督导,对具体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纪律、质量等进行督察和监督。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形式上的东西,都是外因,而对提升课堂教学真正要起关键、具体作用的是教师本人,这才是内因。也就是教师自己需要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比如地质学这门课,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觉得这门课很难学,本人分析认为其原因有:(1) 这门课本身有很强的专业性;(2) 这门课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知识点不是背几个概念就可以把握得到,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很难上升到一个应有的水平,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很迷茫。我大学学了4年地质学,毕业后的研究生期间跑到湘西金矿进行野外科考工作,刚开始白垩系紫红色碎屑岩和元古界板溪群紫红色板岩总是无法区分。学地理的本科生虽然野外不需要达到这种程度,但地质学这门课本身就是这样,需要野外实际工作的磨砺,才能把握其真谛;(3) 学生很难把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后来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总是在纠结怎样鉴定岩石、矿物,一些学生竟然提出如何用应力莫尔圆原理来分析断裂构造形成,还有学生甚至直接问如何找金矿找煤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看来属于地质学这门课要回答的问题,但仔细想一想,地理学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即使是地质学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学习普通地质学这门课时,也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这就存在一个如何把握教学层次和深度、尺度的问题。而要把握这个层次和深度尺度,需要教师不断反思,特别需要反思地质学基础与自然地理学教学之间的关系等许多具体问题。否则,无法把握教学的知识层次和知识深浅水平,课堂教学就会迷失方向。

把握学科前沿,丰富理论水平。教师要真正把大学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搞好,必须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活跃的学术思维,有较高的知识眼界和自信的学术判断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学科前沿,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花大力阅读专业文献,参加学术活动。我总认为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学,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要这样那样,而是应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安心去钻研、捕捉专业领域的一些前沿热点,把新的知识带到大学的课堂。特别是在当前这个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很多书本知识学生通过很多其他途径都能够自学。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引导、把握方向、指点迷津,让学生达到专业的境界。

以上一孔之见,仅此共勉。

 

 

202344日湖南衡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1383008.html

上一篇:科技语言的指向性特征
下一篇: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与对策
收藏 IP: 39.144.191.*| 热度|

25 冯兆东 焦飞 周忠浩 郁志勇 崔锦华 杜学领 史仍飞 孙颉 尤明庆 卜令泽 信忠保 郑永军 王安良 陈万浩 逄焕东 王涛 农绍庄 吴斌 黄佶 杨正瓴 徐芳 董超强 璩存勇 王帅 葛素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