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论文与科研 精选

已有 11820 次阅读 2020-3-15 08:1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与科研

彭渤

 

论文与科研的关系其实很简单。但由于如今论文被赋予太多的功能、太多的名利捆绑,论文与科研的关系已变得复杂、模糊。因而有必要理顺论文与科研的朴素关系。明确、把握二者之间的朴素关系,对于当下破“四唯”、破“唯SCI论文”很重要。

首先,论文是科研的真实记录。科研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智力劳动。要认识客观物质世界,首先就要感知并记录客观事实,获取科研思维的基础素材,进而通过脑力加工分析,形成科学认识。这个过程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因此,记录的事实是否客观、是否可靠、是否准确,决定所得认识是否有科学性、是否能逼近真理。因此,科研记录必须要求是严格的真实记录。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更要严肃、认真、诚实、守信,而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任何假的记录、编造的记录、不客观的记录、不准确的记录所得到的素材,都可能导致谬误。从而违背科研的初衷、背离科研的基本要求。论文则以记录客观现象,认知客观规律为基础而形成。因此,科研论文是十分严肃的,是严谨、认真、求实的工作,是科研工作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论文本身是科研的真实记录,包括方法、过程、结果。但论文不同于野外记录、实验笔记、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等,科研论文在阐述记录现象,分析问题的同时,更强调综合思维和理论分析,通过归纳、综合、概括,进行认识上的提升和创新,形成科学认识。因此,论文严格遵守Data-support的逻辑分析规则和推理原则。这是科研论文需要真实记录的真正目的和基本要求。如果资料造假、或者抄袭、或者计算机合成等,都是违规的,是不能进行Data-support的逻辑分析的,其发表的论文不但没有价值,而且危害科研、危害学术,是科研不端行为,是要惩罚的。因为科研活动得到的认识,要经得起检验、要能够重复。这就是论文与科研最原始、最朴素的关系。

其次,论文是科研成果交流的方式。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如同“瞎子摸象”,很难一时完整把握客观事物的全貌。因此,科研工作得到的理论认识需要得到检验和学术共同体的认同。为此,学术界通过现场考察、学术会议、学术报告、论文等各种形式来达到目的。其中,论文发表就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交流是论文诞生那天起所承载的基本功能,它不是为了晋升职称、不是为了物质奖励、不是为了学位和帽子、不是盼着影响因子和分区,更不为了把科研工作者分成三六九等。我想,那个久远时候、那些久远的年月,这些的这些都没有。这就是论文与科研的朴素关系。

然而,这些久远的论文属性,已经永久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那样一种纯净的科研环境、自由的学术生态,在人们追寻、竞争的扑扑风影中永久地留在了历史的彼岸。但是,论文与科研的这种朴素关系何曾可以改变!

论文不是科研的全部。科技期刊的发展,对录用论文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很多情况下,论文由于受篇幅等各种因素限制,它只是科研工作的某个认识、某个创新点等的总结和提升。科研报告、面面俱到的论文很难有“市场”。所以很多情况下,论文它不是科研的全部,更不是科研成果的全部。论文其实只是科研的副产品,它不能与科研成果画等号。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在现实中被轻轻地无视,以致“为论文科研”和“一切为论文”等现象散布于周边,令人浮尘繁纷、眼花缭乱。

“为论文科研”就是为发论文而科研。因为论文被捧上“神坛”,成为衡量学术水平的重要标杆、晋升职称的敲门砖、获得科研奖励的凭据等等,使得科研演变成以发表论文为最高、最终追求。本人曾评阅一篇投稿到国外某权威刊物、研究某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稿件。稿件提供的信息显示其研究工作得到三个国家级课题的资助,推测研究总经费数百万以上。可是文章提供的数据资料是16个沉积物采样点16件沉积物样品的6种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外加1个样品的BCR逐级分离分析结果。我想,如果不是只追求发论文,而是追求解决具体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其所做的工作肯定不会局限于16个样品。也许作者还有其他资料未纳入该稿件,但从投稿选择的专业期刊(档次)看,不会是这样。而应是作者认为有这样数据资料,文章就可以在该刊物发表了,因为他们在稿件中反复强调其工作为“首次”。笔者认为这就是典型的“为论文科研”的科研。应该说,只有好的科研才有好的论文。“为论文科研”就难于做到这一点。这也是当下破“四唯”中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切为论文”的现象就更加普遍。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帽子岗位设计,甚至研究生招生,可能都是为了论文。这是极不正常的。但这不是一线教师、科研人员的原因,这是指挥棒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重温论文与科研的朴素关系。不要破除一个旧的“四唯”又立起一个新的“四唯”或者“四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失大方又脱洒。

 

 

2020314





破除“SCI至上”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1223566.html

上一篇:破“唯SCI”关键在破“唯至上”
下一篇:语言不通顺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通病
收藏 IP: 115.64.165.*| 热度|

25 郑永军 曾杰 帅凌鹰 韦玉程 郁志勇 吴嗣泽 张红光 梁洪泽 韩晓阳 王安良 徐骁青 刘浔江 胡宝群 范会勇 王启云 李万峰 张国宏 黄永义 文克玲 信忠保 王从彦 王正庆 王羽青 李东风 唐小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