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科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精选

已有 6594 次阅读 2014-7-25 18:11 |个人分类:社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鲍海飞 2014-7-25

 

中国对世界科技贡献问题确实是一个让人值得深思的问题,探究源头也实属艰难。

是什么产生了科学和技术?又是什么动力驱使人们能够独立认真地去从事科学活动?本质上看,除了肉体上生存的需要之外,那么就是人类内心灵魂深处对宇宙、对事物内在属性的渴求,才使得一些人好奇,从而去探寻。

 

近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科学有一种神圣的向往感,而对技术则有一种即深不可测又有不知所措、甚至可怕的感觉。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似乎每一种技术的背后都有神秘的科学在操纵。苹果公司发布最新的S7智能手机中,就有对人自动定位跟踪的功能,可以将一个人的行踪全部记录在案,这就让人担忧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所谓‘术’不如‘学’,因为似乎‘术’是小道,而‘学’是大道。本质上说,科学揭开了事物内在的运行和相互作用规律,并且这种运行规律是受到某种神秘的定律驱使,科学恰揭示了这种内在属性的本源。一种情况是,人们即使在不懂得科学的前提下,人们依然可以凭借自身对自然的感知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科学,比如指南针的发明,火药的发明就应该属于此。反过来,人们掌握了一些科学,就能够利用科学吗?相对论可能就是一个人们一直难以用技术来实现的东西。

人们要尊重科学,但也不必过分崇尚科学,由此妄自菲薄。科学不过是人们在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和运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初步、近似的规律,技术也不过是实现了某种功能。

科学和技术均是人类认识规律和应用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科学的美,是用数字、公式、甚至图形将一个系统的作用规律表述出来。比如,原子光谱中电子能级跃迁具有整数的平方规律,人们恰好发现了某些数字及其隐含的神秘规律在其中起作用。科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用来指导实践、认识,指导研究方向,进行设计和实施技术,包括力、位移、质量、数量、时间等等。技术的美和价值同样不可估量。

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完美的,它们只是渐进和渐近地接近自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我们看到牛顿万有引力公式的辉煌,但是我们看到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自然物体的相互吸引规律,因而,存在着一级修正项、二级修正项。准晶的发现无疑也是这样,曾经所建立的理论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某些物质中会存在这种周期结构,但是,人们却偏偏发现了它。你可以说理论不完备,那么这不恰好说明科学始终在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备的过程之中吗?

科学的发展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科学一直与技术相伴而行,空谈科学简直就是水中花,镜中月。一门技术的发明往往伴随着一门科学的诞生。比如,伦琴的X射线发现导致晶体学、X射线学的诞生和完善。科学同样需要用技术来确定和判断,比如,基因双螺旋的确定就由X射线衍射来确定;更重要地是,人们通过技术实现了对科学的探寻和验证。

科学是将零散的规律条理化的过程,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是为技术服务的,而非凌驾于技术之上,割裂二者的关系来看科学起源这些问题,确实不妥。

科学的发展与生产实践分不开。人们总要吃饭,人们就得种庄稼,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育种和繁育的规律。因此,孟德尔等人的豌豆实验恰好是开启了生物这一门遗传规律科学的研究。

人们对技术的渴望甚至超过对科学的渴望。技术是眼前的,直接的,具有私密性,能够带来利益的,可以强国的。而科学是需要理解的、是需要培养和酝酿的,是需要时间反复验证的。科学和技术都体现了人类创造性的智慧。相对来说,科学是表现在内,而技术则是表现在外。二战德国战败,美苏两个国家便立即实施各种手段去拼夺德国的尖端人才,因为这些人才懂得如何利用技术来制造最先进的设备。

 

中国近几百年科技的落后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已经有不少讨论,但我想下面几个原因也值得探讨。

1,中国即使在明清的时候,其教育依然是私塾制而非公学制,这导致文化传播的局限性,而学习的内容又非常有限,四书五经、孔孟之学等,千百年来没有多少变化,所谓圣人之言不可改。

2,文言文艰涩难懂,老师教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是研究其中的道理;同时认为只有背会了这些东西才是知识,只有学习这些东西才能走上一条人生仕途之路。读书的目的是做人上人,就是坐在人抬的轿子上;而慈禧怎么能让司机和她一道平起平坐向前进呢。

3,重视文学、武学是科技被轻视的一个原因。人们崇尚文学,吟诗作赋,仗剑行天涯被认为是高雅和潇洒,星象的观测没有用来发现天体运动的规律,却成了愚弄人的工具。

4,狭义上说,文化或技术的传播中具有私承性而非师承性。比如说,武术是不外传的。推而广之,一种技术就不能被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导致思想保守。同时,与老师能否平等的交流等都成为制约。

5,对仁义的追求,而非对自然和技术的追求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对圣贤的‘止观’、‘观止’让后学唯古是尊不能前行,而老师则更加固步自封。

6,我们要读的书太多。西方有一本圣经似乎就够了,而我们不但有四书五经,还要有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当然这都是我们的文化宝藏,但是我们的后学却要化太多的时间和经历来背诵、学习和考试。

7,唯心主义限制了发展,什么程学、理学等等。

8,近百年,中原大地外强侵略、战乱不止。因此,我们连个宁静的家园都没有,又如何能有‘闲人’去仰望星空。当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浩瀚的宇宙、灿烂的星河,而是如蝗的飞机和炮弹。列强的大炮着实让我们吃了亏长了见识,我们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由此看来,科学的发展即涉及到经济基础,又涉及到上层建筑的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不缺少对自然科学追求的人,神话故事里面就有神农尝百草的献身精神;还有两小儿辩日、曹冲称象等故事;以及像李时珍,孙思邈,徐霞客、沈括、黄道婆等杰出的人物。但可惜的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持续性和深入性的研究不知道为何中断了。

我们的四大发明无疑是了不起的发现,在我们的本土上发现和应用后不久,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这无疑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极好的推动和孕育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是科学的开始。但是人类一旦掌握和认识了科学,便可以更好地发挥技术。如果我们的先人再往前走一步,那么就相当了不起了。指南针的发明如果再延伸一下就有可能孕育地学和地磁学的发展、甚至就切割磁力线了,不久就有电流了;火药的发明如果再向前延伸一下就有可能孕育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在当时,我们已经是遥遥领先了。

科学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对科学发展的阻挠,古今中外皆有。最著名的便是布鲁诺,他发现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结果导致了布鲁诺被宗教的大火吞灭。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西方的某个大数学家当敌人的士兵冲进他的房间时,他还在专心致志地计算着,结果被士兵残忍地杀害了。为了科学而献身着实让人感叹。

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是需要土壤的,需要传承的。科学与个人的奋斗和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也分不开。

现代文明让人们看到了科学与技术的力量,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国外某些媒体那狭隘的目光和判断。我赞赏这样的表述,文明从来不属于某一个区域的,也不属于某一个民族或者个人,它是跨区域、跨人文的,只要是好的,东西方的人们都在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和进步。孤立地看待某个国家是否对世界科技的贡献、是谁孕育了科学都是狭隘的思想。

今天我们谈论科学的源头,即使我们过去再辉煌,又能如何?与其大谈科学,莫若大谈发展。我们周边的韩日两国就是坚持科技发展的样板。作为科学的中国人,今天更需要宁静的心灵,祥和的心态,平等和自由的交流,积极的进取精神,在未来的日子才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近几百年,神州大地上虽然战乱频发,但华夏的儿女,向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播到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孕育、成长,发挥着他们的智慧。

 

今天在科网上发起的这个讨论,或许是又一次,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一次对科学新文化探索的开始。

正是:

沙海曾经是绿洲,青山石壁水长流;

神州大地好儿女,学术无涯心爱求。

 

 



中国科技是否超越西方1500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814678.html

上一篇:公平与信任―――博客五周年记
下一篇:别样朱家角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17 朱晓刚 赵建民 钟炳 李明阳 王善勇 唐常杰 鲍得海 魏武 黄永义 李学宽 孙学军 陈小润 柏舟 戴德昌 陈湘明 Vetaren11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