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原野上 播撒梦想的种子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adnet 猫眼看网路: 你上网了吗? 钟送黄昏鸡报晓 忙处人多闲处少

博文

用谷歌卫星地图看易发地震灾害地点之构造形迹分析

已有 23360 次阅读 2010-11-28 13:38 |个人分类:地震探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谷歌, 科学网, 地质, 卫星地图

 

 

 

谷歌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粗线条交汇部位为易发生大地震的构造部位)

 (北半球,40°±15°)

 

 



l[4] 标题:发表评论人: jiangxun [2010-6-6 22:04:18]      删除   回复
l
重要的是坚持一个信念 -- 地震终将可以预报。
博主回复:这与信念无关,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不是什么科学的问题。
我在地震应当怎样预测?(任晓丹)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3677
的博文中很具体地给出了进行地震预测的思路: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readnet [2010-4-19 19:03:35]
用地质学的大地构造理论确定易发生地震的主要区域:如板(断)块边界附近;
用地球物理学手段测量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圈出可能发生地震的异常区;
用地球化学手段进行地震时间序列的判别;
群测群防的人海战术,提供临震前的宏观异常;
则地震预报就有希望了。
一方面要向大众普及地震和防震知识,另一方面要以地震概率的方式告诉民众震情(类似天气预报的降雨概率),让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地震有一定心理准备,由百姓自己选择呆在家中还是在户外进行防震。

 

谷歌世界地图线性构造形迹分析

谷歌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粗线条交汇部位为易发生大地震的构造部位)

谷歌环北太平洋区线性构造分析

谷歌地震分布图(地震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

谷歌北太平洋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谷歌东亚滨太平洋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谷歌日本太平洋一侧线性构造分析

谷歌夏威夷群岛卫星地图

谷歌美国加州及墨西哥太平洋一侧线性构造分析

谷歌美国加州地图线性构造分析

谷歌加勒比海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谷歌欧亚大陆地图的线性构造分析

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四川龙门山及周边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可看出龙门山地区最易发生强震的地点应为龙门山与涪江交汇处附近的北川)

(512汶川大地震中地表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就是北川)

四川龙门山断裂带构造地质图线性构造解读

2008-5-12汶川(北川)地震与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之线性构造关系对比

(从线性构造看,汶川地震应该是松潘地震的延续)

 

鲜水河断裂带(玉树)及周边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谷歌渤海湾及周边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谷歌京津唐及周边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从线性构造形迹分析,唐山地震与邢台地震应属同一个大断裂构造体系)

(假设:大地震从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邢台→唐山→(东北地区)?)

(推理:则东北地区应当重点考虑防震问题?)

谷歌辽宁鞍山海城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海城地震:海城东南方向两组大断裂交汇(红圈)处应为震中区)


 

 

 

火山喷发所形成的高空带状云系

(可与岸边低空云进行对比)

右下方为从一个小火山口喷出的线状云

可参阅地震云与地震现象(一)

免责声明:

1.  土鳖所做构造形迹分析仅出于个人兴趣爱好,不代表任何地震/地质专家的意见或见解。

2.  对民间(业余)地学爱好者的研究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仅仅是出于对他们所做研究进行评估需要,不代表土鳖赞同或者支持他们发表的任何观点

 

 

扩展阅读

为了地震中逝去的人们

美媒刊文:预报地震有希望了

关于地震云与地震现象(一)

“大陆地震成因与强震预测”学术研讨会召开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vs 守望自然 顺其自然

不能忘却的记忆——唐山大地震34周年祭 

苏新华 唐山地震追思




夏威夷火山公园的图片(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image/9dc3cf58c6ade6aa800a181a

 

 

 

 
8月7日

15. 吕大炯预报成功远震的第六个例子在时间方面比天气预报准确

 

197836日吕大炯向总参谋部防震办公室预报: 197837(即第二天)上午10:00左右在日本附近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 结果于37日上午10:48在日本附近的日本海发生了7.5级地震. 所预报的发震时间与实际地震发生时间之差为48分钟. .(请参看临震预报中文版P.236,英文P.173, 震兆云霞中文版P.43, 日文版? 48次预报)

这种临震预报干净利落, 决无拖泥带水. 没有天天喊狼来; 这种临震预报根本不需要知道震中地区在临震前的任何动物异常,地壳变动等具体情况;这种临震预报实现了在时间方面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在震中方面实现了对几千公里(这次为1500 –2000公里) 之外的远震进行遥测预报,

因此这种临震预报在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若与其它可靠的临震预报手段配合,可以使临震预报达到实用阶段.

当吕大炯的震兆云霞一书在日本出版日文版之后,许多日本读者打电话给日本出版社询问:”这是真的吗? 这是真的吗?外国人吕大炯成功地预报了我们日本的地震?”以上日本读者向日本出版社询问的讯息是由校对震兆云霞日文版的日本教授鸟山英雄提供.

Windows Live 用户
常用联系人

评论 

未对此项启用评论功能。

引用通告

此日志的引用通告 URL 是:
http://lu-earthquakeprediction.spaces.live.com/blog/cns!ABF4D50EE4331726!167.trak

7月28日

14. 吕大炯喜闻现今的姑咱台应变仪上在大地震前出现突变前兆

 

--- 兼评地震真的不能预报吗?汶川地震有可信前兆异常一文

 

三十多年前,吕大炯研究员在激光锁相应变仪上观察到地震的突变前兆, 简称突跳.并且根据这些前兆在单台站条件下与其它手段配合成功地预报了地方震,近震和远震三要素. 如今,在唐山大地震三十四周年纪念之日,喜闻中新網上 地震真的不能预报吗?汶川地震有可信前兆异常 一文中声称:在汶川地震前姑咱台的应变仪上也观察到了突变前兆, 并称之为脉冲变化, 或者 脉冲,毛刺和畸变.可惜的是, 竟然有人评论说:xx研究少说也卅年左右了,预报过地震吗?但吕大炯研究员认为, 不管池xx有没有预报过地震, 他在汶川大地震前连续一年多时间内观察到姑咱台的应变仪出现频繁的周期为分钟或小时的脉冲变化,是与吕在三十多年前所观察到的突变前兆现象类同的.这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吕在三十多年前对地震前兆观察与判断的正确性.

 

Windows Live 用户
常用联系人

评论 

未对此项启用评论功能。

引用通告

此日志的引用通告 URL 是:
http://lu-earthquakeprediction.spaces.live.com/blog/cns!ABF4D50EE4331726!165.trak

学者池顺良 发表于2010-10-12 13:04:47
查看评论:1 │ 浏览:379   打印   推荐给朋友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
汶川地震的可信应变前兆

汶川地震的可信应变前兆

 

1. 前言

地震能否预测决定于地震是否有前兆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前我国地震工作者记录到了两例应变前兆这是人类第一次在8级地震发生前记录到的应变前兆地应力变化是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是由贮藏在地壳硬岩层中的弹性应变能释放所致地层应力应变是与地震孕育关系密切的本质物理量,抓住本质物理量地震预测将从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推进

 

2. 汶川地震前观测到的两例应变前兆

一例是在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的56日,地壳应力研究所郭启良团队在位于龙门山地震带青川一带作工程项目。多个420m深的钻孔中开展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在300400m深度上测得最大水平主应力值高达2122MPa最小水平主应力值为1314MPa,均大于垂直主应力。主应力方向NWNWW向,与构造应力方向符合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此时水平构造应力强烈。图1.是龙门山断裂带上原地应力测孔位置。[1]



一个星期后汶川大地震发生。大震发生后的7月初,郭启良团队又到青川测孔的各相同测段复测,发现大震前后的应力变化显著,大震后主应力值降低约30%。2.汶川发震断裂大震前后水压致裂原地应力重复测量原始记录曲线


 

 2. 汶川发震断裂大震前后水压致裂原地应力重复测量原始记录曲线       图中兰色为汶川地震前的测试曲线,红色为地震后测试曲线

 

    地震是由贮藏在地壳硬岩层中的弹性应变能释放所致。汶川地震临震前,郭启良在发震断裂带上观测到的地应力高值异常是强震孕育和发生的警示标志,是汶川大地震的确定性地震前兆。这一观测事例告诉我们,寻找地应力异常高值的构造带,可以成为我们圈定强震危险区,进行跟踪监测并进而进行强震预测的科学依据

 

另一例是“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分量钻孔应变项目中最靠近汶川的姑咱台,在汶川地震前后观测到反映汶川大地震孕育过程中地层破裂发展过程的应变信息。图3. 是我国‘十五’期间在西南地区布设的20个分量钻孔应变台站的分布图。姑咱台距汶川140公里,其它台的距离都超过了300公里。



3. 汶川周围地区20个钻孔四分量应变台站的分布。三角是应变台站,红圈是汶川地震及余震(图2.和图3. 引自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科学考察图集》,地震出版社,20095月)

 

20108月,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刊登了邱泽华“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一文。[2]  该文摘要指出“汶川地震前一年多开始,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的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记录到异常应变变化。这种异常变化以短周期(数分钟至数小时)的“毛刺”形态为特征。在全国100多个钻孔应变台中,姑咱台距震中最近,也只有该台记录到这种异常变化。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良好的自检结果,说明了观测应变变化的可靠性。这种持续出现的异常变化与季节变化明显不同步,不是环境干扰因素造成的。异常变化与与长期趋势变化以及同震阶跃变化的一致性,进一步说明这种异常应该是构造运动的表现。超限率分析结果显示:这种异常变化在汶川地震主震前逐渐增大,震时特别剧烈,震后逐渐衰减,显示了与该地震相当密切的相关性。这种变化的机制可能是当地附近的小尺度岩石破裂。小波分解结果表明:主震前,比较长周期的异常成分出现得比较晚,这是破裂尺度在增大的表现。姑咱台的观测应变变化与唐山地震前观测到的应力变化有相似之处。”

文章在结语中说:“IASPAI国际地震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对地震前兆的检验表明,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方法,可以最终证明地震前的某种变化是地震前兆。研究人员只能使用归纳法的逻辑推理来进行这种讨论。如果所有面前的事实都指向可能,而不可能已变成小概率事件,那么这就有意义了。

姑咱台观测到的异常应变变化可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应变地震前兆是这种形态的,那么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就有希望迈出关键的一步。这不仅因为这种应变变化包含丰富的信息,还因为它与正常变化以及众多干扰影响都不同,容易识别,并且是持续发展的,使我们有可能把握其进程作出比较可靠的判断。

针对这种难得的观测资料,要做的研究工作很多,特别是应结合震源机制建立应变场变化的模型进行对比。我们的这种时间序列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比较可靠的基础。”

 

这两例震前应变异常告诉我们:导致地震发生的,在14公里震源深度使地层破裂的构造应力是能够传递到断裂带地壳表层的;在离开震中一百多公里地方,埋设在数十米深基岩钻孔中高灵敏应变探头能够接收到大地震孕育过程中发出的具有特征性的高频应变信息。“地球的不可入性”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

 

3. 结语

     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测的基础。地震预测的成败取决于地震前能否捕捉到地震前兆及捕捉到前兆的品质。最有价值的地震前兆是“确定性前兆”, 即可以在大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必将发生大地震的异常变化。这类前兆观测量的另一特点是:物理意义清楚与地震孕育关系直接。应力应变前兆就具备这样的属性而首先为李四光倡导

汶川地震8万生命遇难。地震工作者为没有能够及时作出预测而深感内疚。地震工作者要努力工作,设法捕捉住灾害来临前大自然发出的前兆信息,为人民站好岗放好哨。

参考材料:

[1] 郭启良、王成虎、张彦山、丁立丰, 汶川大震发震断裂带临震前的地壳深部绝对应力异常分析[J ],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第4期,2729.

[2] 邱泽华、张宝红、池顺良、唐磊、宋茉,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8月,第40卷第8期,10311039.

[3] 邱泽华的博文:“令人吃惊的汶川地震相关异常”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2248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2484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地震预报,汶川地震,应变观测,地震前兆
相关文章: 科网群英烩No.0110 李维 科学网三言两拍 镜子大全之 说地震预报
科网群英烩No.0040-1 郝炘 科学新闻 地震预报 真相 神话 伪科学
[转载]美地震局发表汶川大地震研究报告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及其余震的潮汐特征
老帖重发:说地震预报
[转载]汶川地震“烈士教师”谭千秋救人事迹被指造假--南方周末转载
[转载]唉,无语!汶川地震“烈士教师”谭千秋救人事迹被指造假
[转载]广州城区大量蚯蚓上街 市民担心是地震前兆
证据:汶川地震有可信前兆异常
[转载]河北大名两水井惊现流水声 专家表示非地震前兆
当前推荐数:5    推荐人: boxcar hcy98765 readnet 侯振宇 zengfeng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zgjsszjw [2010-11-20 21:32:38] ip:114.217.245.*  

时空论(一)
——空间


光,物质,运动,温度,电,磁......究竟是什么,时常困扰着我。


宇宙对应着时空,时空又究竟是什么?


空间,不是均衡的,它有密度,比如太阳,离太阳越近,其空间密度也越大,太阳内部,离中心越近,空间密度也越大;小到原子核,原子核周围空间也有密度,离原子核越近空间密度也越大,原子核内,离核心越近空间密度也越大。电子,质子,中子也是一样,再小的基本粒子,也是一样(可能组成最基本粒子的正是某种形式的非常致密的空间)。


大物质的空间密度正是由组成其的小物质的空间密度组成,物质的空间密度从外到内是多层次不断变化的。


光,是一种空间密度,其密度大小可以用我们所熟知的频率来形容,频率越大空间密度的密度越大,红外线,紫外线,电磁波,等等,都是空间密度。其传播形式是以某种频率或某段频率如同球面波一样向外球状扩展。


物质的运动,是该物质所在的空间密度的整体性运动,物质间的空间密度影响物质间的运动关系,我们所说的各种各样的“力”正是不同的空间密度相互作用的表现,这需要深入的研究。这种作用结果有二种,要么结合,要么分离。电子围绕原子核,卫星绕地球,地球绕太阳,或者埙石坠落,属前者,太阳的光,发射的电磁波,飞船飞离地球等是后者。

光,电磁波等是以空间密度形式存在于原子核内部。只要有相应的空间密度的作用便可将其释放出来(分离),原子弹爆炸就是原子核内部多重空间密度的一种释放。相反,光,电磁波等,通过相应的空间密度的作用可以被捕获吸收存于原子核内(结合)。
温度,由物质外围较低的空间密度决定。当这一范围的空间密度变大时,温度上升,反之下降。


我们所说的能量就存在于空间密度之内,如光,电磁波,原子能等。


空间密度越大能量也越大。远离物质的空间密度越来越小,在极限远的地方可以视作无穷小,这是空间密度的临界值,某种情况下,空间密度可能小于这一临界值,反物质就在此情况下产生,反物质的空间密度可理解为是一种“负值”。暗物质,就是这种空间密度,暗能量就存在于这种空间密度之内。太阳时刻将其内部的空间密度向外喷射,其蕴藏的能量就是我们地球赖以生存的能源。


----姜炜
2010.11.18

记录总数:1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扩展阅读

 明代四川汶川地震考
  
    
  《明孝宗实录》弘治三年正月辛酉:“四川汶川县地震,有声如雷。”
    
  《明孝宗实录》弘治九年十月丙子:“四川汶川县及威州俱地震有声。”
    
  《明孝宗实录》弘治十四年二月辛卯:“四川汶川县初八日地震,至日,复震,俱有声如雷。”
    
  《明孝宗实录》弘治十四年闰七月壬辰:“四川汶川县地震,有声如雷。”
    
  《明孝宗实录》弘治十四年十二月丙辰:“四川小河叠溪守御千户所,及岁茂、汶川等州地再震,有声如雷。”
    
  《明孝宗实录》弘治十七年正月丙子:“四川威州及汶川县,地震有声如雷。”
    
  《明武宗实录》正德元年十月壬申:“茂州、汶川县地震。”
    
  《明武宗实录》正德九年冬十月乙卯:“四川茂州及汶川县地震。”
    
  《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五年七月乙卯:“松潘、茂州、汶川等处地震数日。”
    
  《明孝宗实录》弘治三年正月辛酉:“四川汶川县地震,有声如雷。”
    
  《明孝宗实录》弘治九年十月丙子:“四川汶川县及威州俱地震有声。”
    
  《明孝宗实录》弘治十四年二月辛卯:“四川汶川县初八日地震,至日,复震,俱有声如雷。”
    
  《明孝宗实录》弘治十四年闰七月壬辰:“四川汶川县地震,有声如雷。”
    
  《明孝宗实录》弘治十四年十二月丙辰:“四川小河叠溪守御千户所,及岁茂、汶川等州地再震,有声如雷。”
    
  《明孝宗实录》弘治十七年正月丙子:“四川威州及汶川县,地震有声如雷。”
    
  《明武宗实录》正德元年十月壬申:“茂州、汶川县地震。”
    
  《明武宗实录》正德九年冬十月乙卯:“四川茂州及汶川县地震。”
    
  《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五年七月乙卯:“松潘、茂州、汶川等处地震数日。”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06589.shtml

关注楼主











 

7月28日

14. 吕大炯喜闻现今的姑咱台应变仪上在大地震前出现突变前兆

 

--- 兼评地震真的不能预报吗?汶川地震有可信前兆异常一文

 

三十多年前,吕大炯研究员在激光锁相应变仪上观察到地震的突变前兆, 简称突跳.并且根据这些前兆在单台站条件下与其它手段配合成功地预报了地方震,近震和远震三要素. 如今,在唐山大地震三十四周年纪念之日,喜闻中新網上 地震真的不能预报吗?汶川地震有可信前兆异常 一文中声称:在汶川地震前姑咱台的应变仪上也观察到了突变前兆, 并称之为脉冲变化, 或者 脉冲,毛刺和畸变.可惜的是, 竟然有人评论说:xx研究少说也卅年左右了,预报过地震吗?但吕大炯研究员认为, 不管池xx有没有预报过地震, 他在汶川大地震前连续一年多时间内观察到姑咱台的应变仪出现频繁的周期为分钟或小时的脉冲变化,是与吕在三十多年前所观察到的突变前兆现象类同的.这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吕在三十多年前对地震前兆观察与判断的正确性.

 

 

19:56 | 写入日志 | 地震预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395-388245.html

上一篇:香山科学会议——“中国强震预测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讨论会
下一篇:科网群英烩No.0001-2鲍德海 布达拉宫守望者 —— 三度黑天狼色犬
收藏 IP: .*| 热度|

10 高建国 杨新铁 陈满荣 李务伦 赫英 刘锋 许培扬 王随继 曾新林 zdlh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