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听泉经验的艺术启示

已有 4930 次阅读 2009-12-28 09:2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童庆炳

        明人袁中道的《珂雪斋文集》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玉泉初如溅珠,注为修渠,至此忽有大石横峙,去地丈余,由 泉而下,忽落地作大声,闻数里。予来山中,常听之。泉畔有石,可敷蒲(铺上蒲团),至则跌坐(打坐)终日。其初至也,气浮意嚣(气急意乱),耳与泉不    深入,风柯谷鸟,犹得而乱(干扰)之。及瞑而息焉(气平心静),收吾视,返吾听,万缘俱却(离开尘世 ),嗒焉丧偶(孑然独立),而后泉之变态百出。初如哀松碎玉已如鹍弦铁拨,已如疾雷震霆,摇荡山岳。故予  神愈静,则泉愈喧 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萧然冷然(寒冽清澈),浣濯(洗濯)肺腑,疏沦尘垢 ,洒洒乎(潇洒)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则吾神愈静也。

        袁中道的听泉过程,实际上是审美过程。人的心境愈静而泉愈喧,泉声的美一一展示出来,初如松涛呜咽,玉石碎裂,再如用鹍鸡筋作弦的琵琶在铁拨下奏出的乐音,最后那落泉之声又似雷霆万钧,震撼山岳。反过来,泉愈喧,人的心境又愈静。物性与人心往复交流,互相拥抱,互相深入,进入到一种“神交”的状态。在这里,实际上道出了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结合的规律。
        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主体与客体互相结合和深入的过程。首先,作为创作的主体的作家,在面对创作客体之际,要获得虚静的、专注的心境,使自己的神经中枢形成优势兴奋中心,排除一切干扰,真正深入到客体中去,去体味客体的种种常态与变态,领悟客体内在的“骨力”、“神韵”、“气魄”,这一过程是“由我及物”的过程。其次,当主体进入虚静的心境之时,客体的生命也伸入到主体之中,似乎那山、那水、那泉都附着于我,物的“骨力”、“神韵”、“气魄”等都吸收于我了。这一过程是“由物及我”的过程。创作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这两个过程密切地结合与统一。
        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等名句,都是主、客体相互结合、深入的典范。黄河之水何以是从“天上来”?庐山瀑布怎么是“银河落九天”?敬亭山何以会跟诗人对望?花怎么会“溅泪”?鸟怎么会“惊心”?柳絮怎么会“癫狂”?桃花怎么是“轻薄”?这都是因为“由我及物”与“由物及我”的结合而达到的“物我同一”的缘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281991.html

上一篇:宽严相济
下一篇:歧义的魅力
收藏 IP: .*| 热度|

1 肖明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