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lemoonca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ilemooncat

博文

【恒星-生活】从“太阳会成为黑洞吗?”到中庸的生活态度

已有 2422 次阅读 2015-8-21 10:39 |个人分类:科普文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生, 太阳的命运, 星生, 强拉硬拽

答案是不会。那么为什么呢?这就要谈到,我们晚上看到的亮晶晶的星星活到最后,经历最灿烂的死亡之后会成为什么。

人的一辈子缩影版,强化大学生活的缩影版

从妈妈肚子里钻出来的小婴儿,小时候靠着外界的食物给予和关心爱护,一点一点长大成淘气、无忧无虑的儿童。带上红领巾之后,我们学习雷锋做好事,期待得到老师家长的夸赞。接着,我们进入了叛逆期,懵懂期,和众多人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期待到达对面闪耀着光芒的金字塔。不如愿的我们,也许还要继续奋斗,只为了上大学。如愿的我们,进入大学之后,生活中突然少了束缚,没有人再监督你一定要每天看多少书、做多少题,没有人催着你早上一定要几点起床。有了大把的时间,有的人就迷失了方向,爱上了网络游戏,迷上了各种网络小说,忘记了大学里还是很多供自我提高的资源--优秀的老师同学、图书馆和社团。所以大学就不自觉成为了两个分水岭,有的人成长很多,变的成熟有见识;有的人变的对物质生活挑剔,抱怨很多,甚至对自己那辛苦劳动的农民父母产生了瞧不起的想法;有的人找到了自己愿意奋斗终生的目标;有的人迷失了方向,徘徊踟蹰;有的人在校园里找到了一辈子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人却依然孤身一人,没有敞开年轻的心扉;有的人通过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而变的更加意气奋发,斗志昂扬;也有的人因看到了自己渺小的事实,忘却了可以努力将渺小朝小而不平凡改写的可能性。

我们可能某一个时刻,就从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苦笑也罢,欣慰也罢,你还是会摇摇头,告诉自己,那就是曾经的自己咯。

大学毕业后,我们或许跨入社会上工作的岗位,或许继续深造学习。无论是什么选择,最终殊途同归。这里引用一段来自史铁生的话,

-----------------------------------------------

现在很流行说玩儿玩儿,无论写小说还是干别的什么事情,都喜欢自称只是玩儿玩儿,并且误以为这就是游戏人生的境界。

您认真看过孩子的游戏吗?认真看过也许就能发现,那简直就是人生的一个象征,一个缩影,一个说明。孩子的游戏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没有目的,只陶醉于游戏的过程,或说游戏的过程即是游戏的目的;一是极度认真地假装,并极度认真地看待这假装假装你是妈妈,他是孩子。”“假装你是大夫你给他打针。”“假装我哭了,假装你让我别哭)。当然,孩子们的游戏还只是游戏,还谈不上游戏境界。当一个人长大了,有一天忽然悟透了人生原来也不过是一场游戏,也是无所谓目的而只有一个过程,然后他视过程为目的,仍极度认真地将自己投入其中而如醉如痴,这才是游戏境界

-----------------------------------------------

工作,恋爱,工作,恋爱,成家,成为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公司工作人员的综合体,接着成了爷爷奶奶,最后也难逃归西的那一天。积极的来看,我们的生活充满很多可能性,很美好的。这一段,我期待着更多美好。

 

恒星的一辈子--强化死亡那一瞬间的缩影版

对于恒星,它的一辈子,当然少了不少主观意识,但不缺乏的是不确定性,多的是偶然性,也有很多残酷的选择和挣扎。也许出生环境差了一点点,比如说温度没达到足够低,不稳定性不够大,形成它们的母体分子云不够激动,没有激动到塌缩,形成恒星胚胎,那就不会有后来我们看到的恒星出现。不过今天,我们不过多探讨恒星如何诞生(以后我会继续说明的),而是看看恒星这一辈子最伟大的时刻--死亡。我说它最伟大,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说的:第一,它的死亡伴随着巨大能量的爆发,也就是你们可能听说过的超新星爆发(听起来象是出生,其实是死亡);第二,它的死亡对周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重于泰山的死亡。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做过什么,帮助过多少人,对周围环境传递了多大的正能量,就好像是一颗星星在其成年时有多重。一个人活着起到的正能量,或多或少的决定了他/她死后所带来的正面意义,即软价值;一颗星星成年时的重量决定了它死后成为什么,会对周围环境甚至于后n代恒星形成产生多大的影响。举一个特别不恰当的例子,一个人生前存了很多钱,升天之后钱就留给了子孙后代;一颗恒星(大于10个太阳质量)生前通过核合成产生了很多金属,声明最后时刻爆发将当中的一些金属喷至周围,也许过很多年之后,在这个地方有新的恒星形成,天生的就含着这些金属出生了。

恒星活着,主要是靠核合成提供能量。总有一天,能量消耗殆尽。

生活的晚期,由于缺乏核合成所需要的原料,内部用来和外在物质重力相抗衡的力(物理名次:辐射压,如果不求精确,可以想象成,洗澡时我们用浴帘,随着浴室内温度越来越高,我们能看到浴帘就鼓起来了。这种让它鼓起来的力就是一种辐射压。)慢慢降低,最后终于不敌自身的引力作用(牛顿苹果往下落的原理)。

质量较小的恒星会如何呢?

质量比较小的恒星,在经历主序阶段(氢通过核合成化为氦)后,恒星中心的温度和密度都上升,直至氦能够聚合成碳。这一塌缩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停止,这时候内部的电子简并压(简并态是一种高密度的物质状态。泡利是个科学家,他研究出来一种原理,叫做泡利不相容原理。他禁止不同的组成粒子占据同一量子态。因此,减少体积就会迫使粒子进入高能态,从而产生巨大的简并压力。随组成粒子的不同,分别叫做电子简并压力,中子简并压力,等等。为了方便理解,就让我们理解成,那种独一占有欲的能量是巨大的,为了不让别人占据着同一量子态,我们就表现出了巨大的往外的力,这就是简并力。这又让我想到,男人女人要求专一的爱。如果被冒犯,反抗的力量实在很恐怖。)就可以强大到与自身引力平衡,到达到白矮星这一结局。-----即使是恒星,我们不难发现,和其他的人事共同的特点是:非线性变化;各种不确定性;运动是绝对的;平衡是生存的最高境界。

目前的宇宙年龄只有约137亿年,小于最小的红矮星到达生命的终点所需要的演化时间。恒星演化模型指出它们会变得越来越亮,越来越热,直至将所有的氢转化成氦,再继续演化,最后成为一个白矮星。另外,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一个太阳质量大的恒星,转化成白矮星只要太阳质量的0.6倍,而体积却只有地球大小,可以想象密度有多大。

质量更大点的恒星又会如何呢?

质量大于10个太阳质量的恒星,氢转换成氦,氦可以继续转换成碳,碳还可以核合成成为镁,甚至到铁,最终会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告别生命,成为中子星或者黑洞。刚才氦自由着的电子被压进原子核,负正结合形成中子,不带电。同样是简并态,而且是中性的简并态,呈现出来的往外的力就更大了。更大的简并压力和自身的重力达到平衡。这是一次中庸的平衡之美。中子星通常来说特别小,半径只有10千米,和一个普通大小的城市相当。它又称脉冲星,会高速的自转。它自身有磁场(知道磁铁石吗?用大磁铁在离铁钉一定远的地方就可以吸起铁钉,这种看不见的力就来自于磁场),周围带电的高速运动的电子发出辐射,从而形成和它自己一起旋转的波。因为它自己绕着转的那根轴的方向和磁场的方向不一致,所以每当这束波经由地球时,就好像是遥远地方有人用手电筒在我们眼前扫过一下,表现形式就是脉冲波(电视里经常看到的医院里,一个人规律的心跳,一个峰接着一个峰)。它发出的波具有规律性。它转啊转,慢慢的,能量被消耗了,它转的速度也变慢了。但是,这种变慢非常缓慢,因此它发出的信号依然有近似稳定的周期,比原子钟还要精确。如果这个恒星残骸是在太重了,连中子简并压(现在当你看到这个词,是不是已经有粗略的概念了呢?让我们通俗的回顾一下,中性,即不带电。简并压,就是我热爱专一,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这种反抗力巨大无比。由于是中性的,中庸的,这种无形的中庸的反抗力比那种带负电的电子所呈现的电子简并压还要大。最后总结呈辞,做人中庸好,但是是有底线的中庸)也扛不住了,最后全面崩溃塌陷,成为了黑洞。黑洞也是挺可爱的,从上篇文章可以看出来。

从白矮星,中子星,到黑洞,它们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的。

~~~~~~~~~~~~~~~~~~~~~~~~~~~~~~~~~~~~~~~~~~~~~~~

现在,你们还能回忆起一些关于它们的知识吗?我给些关键字给它们,看看你们能不能想起它们的人文的嘻哈故事。

白矮星,生前是小质量。最后平衡态靠的是电子简并压力来平衡自身的重力。哈,不要告诉我,还不知道简并压是什么意思。

中子星,生前是大质量,但也没那么大了,嘿嘿。核合成进行到氢-氦-碳-.......。最后靠的是中子简并压力来平衡自身的重力。
黑洞,我等大人物。不过我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黑洞上更厉害的是超大质量黑洞,超大质量黑洞上更厉害的是什么呢?还是重力,源头啊!

相信,你们通过这篇文章,知道了太阳最后会成为什么--白矮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的来源。简并压是什么,辐射压是什么等等。

硬拉硬扯,还是要说点和日常生活有关的东西:生命的意义--在东西无意义之后,依然享受这份无意义;

平衡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道理;哪里有剥削,哪里有反抗;中庸的最高境界--有底线的中庸;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黑洞,你也别太得意。

[写于2013年4月16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4494-914737.html

上一篇:【黑洞】黑洞存在吗?——关于“是否存在黑洞”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星际穿越中的天文学I]序言
收藏 IP: 202.127.29.*| 热度|

2 李宇斌 lrx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