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lei66 针砭问题,健康肌体 见解学术,发展技能 立地顶天,破突能敢

博文

关于“一文一引”的倡议以及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建议

已有 7005 次阅读 2014-4-11 16: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期刊, 影响因子, 影响力, 一文一引

       201442,江明院士等16位化学界知名院士和专家倡议,希望化学界同行关注我国化学期刊,通过一文一引,提高我国化学期刊的影响力。这里,江院士等所谓一文一引是指各位作者在投稿时(无论是向国内和国外期刊投稿),都能关注国内期刊,并引用一篇国内期刊的文章。倡议书也指出,一文一引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不是说没有合适的文章也一定要引用,更不是讲一文只能引用一篇。

 

       个人认为,如果一文一引能够实施,对我国的化学期刊的影响因子提高肯定大有裨益;如果一文一引能够在所有科技领域实现,对我国的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提高也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在江院士等知名化学家注意到目前存在轻视和自我矮化国内期刊的习惯思维的情况下,可以说倡议书的确是振聋发聩,值得我等深思。

虽然人微言轻,本人也曾在2010年在科学网发言希望建立高水平核心科技期刊群,服务我国经济建设转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2017-340257.html,不过建议应者寥寥,还被人嘲为一派胡言,后来被更改为急功近利的科研体制下,这是一派胡言。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仍然存有良好的愿望,希望有朝一日,我国的科技期刊能够如院士们的希望,在国际学术界发挥重大的影响,因此再建一言,供院士们参考,也供决策者参考。

恕我直言,一文一引只能提高影响因子,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影响力。通过一文一引提高影响因子进而提高影响力,这是院士们提议的本来含义,但这是影响因子导向下思考的结果。我认为这样做不能提高影响力的原因有:

1)我国的科技期刊绝大多数以中文撰写,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它们的影响力只限于中国。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人和认同中国的华人,只有一些希望从事与中国有关的政治和经济事务的人能够读说中文。因此,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的根本在于首先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质量,让不懂中文的老外不得不因此学中文。这应该被列入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国家战略。对于中国人主办的用英文发表的国际性期刊,虽然影响因子提高可能会吸引更多的高质量文章,但是杂志质量的高低并不是只取决于影响因子,它还与办刊宗旨、编委会和作者学术水平以及办刊历史、商业推动等因素有关。而后面的几项在吸引高水平稿件方面作用更大;

2)即使在中国,我国的科技期刊影响力也不够,院士们指出的轻视和自我矮化国内期刊的习惯思维就是明证。其中原因大家都清楚,因为在有关政策和个人趋利性的推动下,高水平的研究工作首先被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期刊了,去冲ScienceNatureCell等了,只有不适合在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工作才会出口转内销,这直接导致了国内期刊收到的稿件质量相对低劣。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必须打破当前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价体系,让人们以谁更好地理解了科学现象、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技术水准为导向,而不是在什么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为导向。实际上,得力于现代网络通讯技术,一篇言之有物的高水平论文,只要可以被检索工具检索,无论发在什么杂志都可以被发现并产生影响,不一定必须发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因此,通过提高影响因子来提高影响力,实际上有点舍本逐末;我们还是应该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谁愿意化费精力读一些数据质量不高、论述不严密的科技论文,并引用它呢?要知道,引用文章主要是为了支持论文作者的观点。

3)就办刊水平看,国内期刊特别是中文期刊仍有大的空间进行改进。要打破目前科技期刊论文投稿、评审制度,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要求的论文发表制度;特别要建立自觉自愿的高水平评审人队伍,让更多的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评审人涌现,让更多的人愿意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根据我本人在次数不多的国内期刊投稿经历,这个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的投稿积极性。一些评审人粗枝大叶、不负责任,不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过分武断地决定稿件的命运。以我本人为国内外期刊审稿的经历,我认为坚决取消评审费等利于审稿者的制度,让高水平的科研人员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这一既能培养后继者和同行者、又能更新本人专业知识的教学相长的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免除论文发表费等不利于论文作者的制度,与国际期刊接轨。任何希望通过发表、评审稿件获取利益的行为必须被制止!只有这样,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才会稳步提高,影响力才能逐渐加大。

 

窃以为,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文一引能完成的;其次,与其倡议一文一引,还不如推进人为地规定国家和政府资金资助的高水平工作必须以中文首先发在国内期刊上政策,根本上提高国内期刊在政策制定者和科研人员眼中的地位。

 

附:江明等院士的倡议(来自中国有机化学杂志yjhx@sioc.ac.cn发给本人的邮件)

_ 给化学界同行和同学们的倡议信-中国有机化学-.pdf

 

关于关注我国化学期刊并大力提高其影响力的倡议书

 

化学界的同行们、老师们、同学们,您们好!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奋斗,我国化学研究已从十分落后的境地崛起,成为化学大国。这是我们化学界同仁们引以自豪的巨变。其标志之一是,我国学者在 SCI 化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从 2009 年起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在论文被引用数和高被引论文数等方面也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在此期间,我国自己的 SCI 化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仍很有限,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多年来进步很小。据 2012 年的数据,SCI 收录的我国十余种化学期刊中,仅 Sci Chin ChemChin Chem Let 两种化学综合性刊物和Chin J Cat, Chin J Polym Sci, J Rare Earth J Energy Chem等几种专科刊物的影响因子超过 1.0。我国化学的快速进步和我国化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滞步不前形成了巨大反差,这是十分发人深省的。我们认为,作为化学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为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尽一分力量。

  事实上,我国化学期刊近年来已有很大进步。通过我们化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期刊的发文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许多知名化学家都有很好的评述和论文发表。刊物的印刷版和电子版的质量、网站的内容和便捷程度已基本与国际接轨。因此,我们现在提出大力关注国内化学期刊并提高其影响力,是有基础的,也是可行的。

  大家都明白,吸收优秀稿源,发表一流水平的研究工作是提高我国化学期刊的根本,也是我们长期努力的目标。但是,根据我国的现状,这样做还是不够的,因为即使有了好文章,如果大家不去引用,期刊的影响力落后的状况仍难改观。让我们看一下几组数据:2010年,我国学者共在SCI化学期刊上发表论文26641 篇,其中在Chem CommunJ Mat Chem Polymer 等知名期刊上我国学者的论文已超过全部论文的1/4,而在JACSAngew Chem这样的顶级化学期刊上也分别达到了9.4% 11.5%。然而同年,我们国内 SCI 化学期刊发表论文总数仅4600篇。这也就是说,约83%的论文发表于国外期刊,17%的论文发表于国内期刊。这组数据突显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即,如果我们在投稿时(无论是向国内和国外期刊投稿)都能关注国内期刊,并引用一篇国内期刊的文章(一文一引),这将会给国内化学期刊的影响力带来怎样的变化?因此,只要我们大家能够对国内化学期刊多一些关注,改变引用习惯,快速提升我国化学期刊的影响力,使期刊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是完全可能的。

  这事看似简单,很多化学界的同仁也在各种场合呼吁过,但做起来不顺畅。我们认为,这里的关键是,我们首先要改变轻视和自我矮化国内期刊的习惯思维。长期以来,很多同行都很少关注国内期刊,在国外发表论文时极少引用国内期刊文章,即使在国内的各类学术报告会上也是如此。现举两个例子,一是在近日召开的基金委一项化学相关的重大研究计划的中期报告会中,共提交研究报告120篇,附参考文献(含报告人的有关论文)770篇,其中出自国内刊物的文献仅14篇,占1.8%。另一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国内期刊的很多论文为零引用。我国几种重要化学期刊2012年发表的论文中,至今没有任何引用的高达30-40%,即文章发表后作者自己也不加引用。因此很明显,如果大家不能走出这一认识上和行动上的误区,提升我国化学期刊的影响力是无法实现的,最终也会影响到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

  据此,我们在这里向化学界的同事们和同学们郑重建议:让我们共同关注我国的化学期刊,发表论文时做到一文一引,特别是注意引用近期发表的论文。当然,这里一文一引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不是说没有合适的文章也一定要引用,更不是讲一文只能引用一篇。一文一引在具体操作上也是方便的,因为我们已有多种国内科技期刊的数据库可用。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切实关注,身体力行,我国化学期刊的影响力会迅速提升,并最终成为推动我国化学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

 

倡议人:

 

江明 周其林 曹镛 陈洪渊 丁奎岭 段雪 冯小明 黎乐民 刘忠范 万立骏 谢毅 严纯华 颜德岳 张俐娜 张希 郑兰荪

 

 

2014 4 2

 

注:本倡议书的统计数据取自化学十年:中国与世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和政策局编)和“Web of Scienc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2017-783991.html

上一篇:铅酸电池正极材料的资源化
下一篇:破除电动汽车迷思,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
收藏 IP: 223.3.87.*| 热度|

1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