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2-11-17
http://www.ib.cas.cn/2019gb/sqmhwwcys/mianhuai_daonian_wwc/202211/t20221117_6549803.html
王文采先生,山东掖县人,生于1926年6月5日。在老先生九十有六生日之际,中国科学院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王先生诸弟子等特为编辑出版《掇菁撷芳——王文采院士论文增编》一书,以作寿礼。新书出版消息甫一公布,引来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几乎齐声祝贺,敬祝老先生健康长寿,并以老先生道德文章为楷模。
十年前本人有幸撰写完成《笺草释木六十年——王文采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一书,书之最后一章,乃是探讨传主学术之路,今日重读之后,愿与大家分享。
2022年6月3日 凌晨胡宗刚识于庐山植物园。
王文采传记叙述至此,对传主生平事迹已尽为列举,但其人生道路何以如此,当再作探讨,以求有深入理解。
一、性格之形成
人之性格决定人之道路选择,决定价值取舍,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是也。王文采性格形成与其家庭出身有莫大关系,父亲经商,在王文采四岁时,已有成就,但用人不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服毒自尽。家庭此种变故及由此引发种种事端,无疑对王文采性格之形成产生极大之影响,王文采系由其守节母亲一人抚养长大。他说:“父亲突然身亡,以及讨债、收租的不断纷争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厌恶的记忆,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可怕的印象,也对我的性格形成起了不小的影响。”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更易感知社会险恶,人性卑鄙,为了生存,需要坚强,有时却又无助,因而胆小懦弱。这样家庭唯一希望是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子用心读书,将来找到一份稳定职业。在其时之中国有许多这样家庭,均以此为希望,最终获得成功者也不少。这些母亲异常伟大,其美德值得称颂。
王文采言其性格之行成,还受其母亲影响甚大。他说:母亲是非分明,谁有不对,立即指出。但是这样未免受气,终将身体气坏。但是,王文采见到母亲经常受气之后,不省人事,认为自己不能这样,故他行使的策略是尽量不去招惹谁,既而躲避。此外,还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美德教育。这些除了来自母亲,也来自从小到大所受学校教育。
在母亲庇护下,王文采在体格发育正常的同时,智力也得到开发,不仅学习成绩优秀,其绘画、音乐才能也得到展现。在人生成长重要阶段,就读于北京四中。该校又有良好校风,老师勤于教学,学生亲如兄弟,刻苦向学,因而培育了其良好人格。
王文采母亲一度以为上大学有风险,而家庭经济又有困难,托人找到一份银号工作。王文采进去一看,感到害怕,以为自己性格不易与钱、与人打交道,父亲之死即源于此。他违背母亲意愿,并请求让他继续读书。这可谓是王文采自己在人生道路第一次重要选择,决定选择的原因者,性格也。不能与人打交道,只有读书之一途。通过其努力,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又通过四年努力,学习成绩优秀,如愿留校任助教。此亦性格之使然。
1949年之后近三十年里,中国政治运动不断,许多人要求进步,紧跟形势,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去批判运动所划定的对象;其后,却又被另一场运动所打倒。任何投入运动之人,无不因运动而受到伤害,因运动而遭受精神打击,因运动而荒废学业。在此三十年里,运动对王文采却影响不大,在此期间,他步入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做出许多研究成果。何以能安心研究,并做出成绩,还是由其性格所决定。政治运动之所能发动起来,有许多原因,其中有重要一点,运动组织者总是描绘出一幅社会美好蓝图,并设计出一套以不断革命打倒反革命的方式,作为实现理想的途径,为了革命,就不断有人被打成反革命,对革命者予以奖赏,对反革命者予以批斗。人之趋炎附势,再加上人之欲望,则积极投身于革命之中。以王文采这样家庭出身之人,在阶级划分时,属于地主资本家,首先失去话语权,好在其父亲去世甚早,否则必被牵连。其次,王文采没有野心,生活随遇而安,政治上不求上进,对为官没有兴趣,只求从事研究而已。1952年加入“民盟”后,发现盟员都老先生,参加会议让他感到别扭,此后也不曾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此乃王文采之智慧,其时没有几人能持如是消极立场,他却十几年不变。因此,他避开政治漩涡、避免运动之侵害。运动虽然铺天盖地进行,但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在运动之中研究所总有一些研究任务,需要有人予以完成。王文采一直在从事业务,任务一来,自然落在他的肩上。在工作中,他性情温和,不计得失,不管任务来自所处,谁人下达,都乐于接受,所以最终他的工作比他人做得多,做得好,取得成就也就大。
二、学术至上
王文采不曾追逐浮世的名和利,他所追求的是学术,为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在他看来这与他的性情相近。这种观念形成于其大学时代,其时,他看见大学之助教,工作比较轻松,对什么感兴趣,就可以去听什么课,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出国留学深造,因而选择助教为职业。为此经过四年努力,最终以生物系第一名成绩而达到留校任教之目的。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之教授,许多是国内知名学者,不少还是国外留学归来,他们既在大学兼课,又在研究所从事研究。其时,中国科学界较为纯粹,科学共同体以学术同行评议来维持,科学家秉承西方科学文化传统,大多抱着“为科学而科学”的想法,虽然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大学依旧充满一心向学之氛围。在此环境成长起来的王文采,受此滋润和熏陶,并深深置于心底。
由于王文采对植物分类学有异常兴趣,被其师兄推荐给胡先骕,而胡先骕正是需要这样青年与之合作编写“中国植物图鉴”,王文采能获学界领袖赏识,乃莫大荣幸。不久,王文采在师范大学偶遇批判会,其懦弱性格难以承受无端指责,因而思走。又得胡先骕提携,将其介绍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真正走上植物分类学研究之路。
1949年后之新社会,对此前之旧社会予以彻底否定,并声称予以改造,包括人之思想,“为科学而科学”也受到批判。但洗脑作用还是有限,在王文采思想中,所持观念不曾动摇,虽然在“拔白旗运动中”受到批判,但还是依然如故。如此却出现悖论,政治运动否定知识,实际工作又需要知识。王文采在实际工作中总能派上用场,因而成就了他。此中最重要者为主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编写,王文采之所以能承担并为之完成,首先是其一直在从事研究,学术积累高于他人。其次,还在于为学术至上之立场不曾动摇。十余年中,该项任务几上几下,他都在坚守,并最终完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因此。
1979年之后,基本国策发生变化,实行改革开放,“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其一,知识和人才重新获得社会尊重。但是,各种思潮也不断涌现,科学在经济和权力夹击之下,很快便失去耀眼光环。凡此种种,对于王文采本人而言,自难撼动其对植物分类学忠诚,其研究更加深入,成果不断出现。但对于植物分类学界却不是这样,许多人难以抵挡纷纷扰扰之诱惑,如同过去难以抵挡政治之诱惑一样。此时之王文采,已步入老年,面对学界之浮躁,却有话要说,尤其是几位弟子中,有走上行政之路,业务有所荒废者,他时常规劝,让他们回到学术上来。请看一位学生呈函所言:
不知先生今年招博士的情况是否已经批下来了,我想读博士主要是考虑,第一,有学位,对以后工作便利;二是希望系统学习有关古植物、地质学的内容;三是有摆脱各种事务性工作的借口,可以潜心钻研一下有关Ranunculaceae的一些问题;再有就是有一定的经费和条件。前几天业务处跟我讲,业务处也曾想要我去工作,但听说先生连室业务秘书都不赞成我当,也就罢了。先生看问题是很准的,一旦搞起这种事务性工作,恐怕就身不由己。我对分类有兴趣,能清静搞学问,钻研自己之所爱,也是人生之一大幸事。
学术至上,不仅为王文采所坚守,并传递给弟子,劝其也为坚守;否则,学术便无继续,又谈何发展。当有弟子弃文为官,他最为痛心。
三、传承学术
中国植物分类学发展至1949年,规模还甚小,副研究员以上专家仅30余人而已。中国科学院成立时,将此前有关研究所合并,将大多专家集中在一起,组成植物分类研究所,以编写《中国植物志》为主要目的。但是,此后所开展的政治运动,均以旧时代知识分子为对象,过去之专家饱受各种批判,身心备受摧残。但是,国家要发展科学,又不得不利用专家,一段时期,他们又是中坚力量。1949年后,大学培养出来的新人,大多思想先进,阶级觉悟高,是政治运动的主力,而于业务则无多少时间从事。王文采则处于新旧过度之中间地带,虽在旧社会成长起来,却与旧社会没有太深瓜葛,不是运动批判对象;对于新社会各项政治运动又不感兴趣,由于偏向业务,加上尊师重道之传统,与老先生自然比较亲近。而对年轻人,却又是兄长,工作做得多,做得好,无形之中也树立起权威。因此,在中国植物分类学中王文采处于承先启后之地位。从胡先骕之“中国植物图鉴”、到汪发缵、唐进之《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直到王文采才最终完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实现中国植物学家的心愿。《中国植物志》则是中国植物学家更大梦想,王文采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之组织,但承担编写任务之多,则无出其右。其还担任《植物分类学报》编辑工作十余年,优先发表《中国植物志》编写过程中发现的新类群,贡献良多。
在王文采年岁尚轻之时,植物所分配给老先生之学生,由于老先生年老或其他原因,难以亲自指导,只好转请王文采带领,担任他们的小老师。胡先骕学生王蜀秀、钱崇澍学生陈家瑞、林镕学生林有润及中国医药科学院肖培根等,这些都是领导正式安排于王文采者,还有无数私下请教者,无论是植物所同事,还是京外单位同行,均热情辅导,得其教益者,真可谓无数。笔者走访南北东西许多研究机构,均可听到对王先生之赞誉之词。
2005年10月31日,日本毛茛科专家田村道夫教授第三次访问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在标本馆与王文采及门生一起留影。左起:谢磊、傅德志、田村道夫、王文采、李良千、覃海宁、袁琼。
当研究生招生制度恢复,王文采正式招生学生,更是细心指导,其中对李振宇最值得一述。王文采得胡先骕提携是不拘一格,李振宇获王文采提携,也是不拘一格,却费尽心思,始才办成。之所以如此,笔者则谓:王文采不仅继续胡先骕开创的植物分类学研究,还继承胡先骕提携后学之方式。王文采传承学术,纯粹是以其学术声望为之实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