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基金评审问题 精选

已有 10852 次阅读 2011-9-7 09:05 |个人分类:杂谈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审, 青年基金, 一个普遍性问题

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基金评审问题

——案例剖析青年基金项目是如何被“一票否决”的!

 

今年国家基金项目已经公布半个多月了,已经不少人在网上议论纷纷,这些讨论都很必要,也颇有道理,提供各方情况、分析、建议和参考意见,值得关注。

我在这里也进一言:基金评审中存在“一票否决”的现象,一直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基金评审问题!

 

除了在网上看到案例外,我最近接到一些青年转给我关于他们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看后,我一方面肯定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明年再搏!另一方面我心中确实深表惋惜,甚至抱不平。我在沉默了这么长时间了,我感到不得不说一说了,我认为: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评审中都存在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怎么能够合理的解决“一票否决”的问题?

 

其实,基金委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要点”写得很明确(请看附录),指导思想是非常正确的。我理解:对于青年基金项目最本质和核心点是,重在申请书上反映出来的创新精神和申请青年今后的发展潜力,而不在于仔细去抠很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案等详节问题。因为“评议要点”首先明确:

“青年科学基金是有志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的起步基金其定位是稳定青年队伍,培育后继人才,扶持独立科研,激励创新思维,不断增强青年人才勇于创新的研究能力,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能否深刻理解和真正体会和执行了这个正确的总方针成为对评审专家的试金石!

 

因此,我一直认为:基金委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定之后,选择合格的评审专家就是决定的因素,是最关键之所在。一个合格的评审专家必须自觉地按照基金委的统一尺寸标准来把握评审全过程,任何对青年基金这样那样样的“酷求”,可以说,都可能有意无意违背了基金委员会的初衷。

 

鉴于迄今存在的问题和情况,这里我首先提出:

 

建议之一:有必要对每年参加的评审专家,特别是第一次参加评审的年轻专家,进行严格的培训工作,培训时请富有经验的专家讲解过去的评审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说明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适当的,应该怎么树立正确的评审态度、掌握评审原则和运用思想方法等注意事项。并且应该是,只有经过通过培训合格的专家后,才能上岗评审!

 

建议之二:今后如果一个青年项目有3位专家认为有创新性,而只有一个专家不同意见,就应该在最后专家汇审时提出集体讨论,深入分析第3者意见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因为如果存在有竞争的意图和缺乏知识等情况,更为必要!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评审中是存在的,应该尽量避免。这不仅涉及知识专业面问题,而且还有其他更深层面的问题,情况复杂,竞争激烈,必须严加把关!而评审中上述情况可能时有发生,究竟怎么办?这是一直面临的挑战。

 

我上面提出的培训专家和汇审提出重议的建议是可以减少失误的措施和可参考办法,请基金委考虑!也请大家提出更好的主意。

 

下面举一个典型的案例:剖析一个青年基金项目是如何被一票否定!从而可能阻止或扼杀了年轻人的科研之路,因为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申请3-5次不中了。

请仔细阅读这个青年基金四位专家具体的评审意见

评审意见之<1> 本项目把混合网络模型进行扩展,建立“统一混合网络模型”理论体系,考虑实际的白噪声和有色噪声的影响,来探索网络拓扑结构和动力学特性之间复杂的定性和定量关系。本项目独具特色、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前沿性。

   该项研究内容详细具体,技术路线较为可行,项目预算合理。项目申请者加过国家级课题项目的研究,前期工作基础扎实,工作条件较好。

  申请书中也存在几个小的问题:

1、申请书细节上不够精致,比如人数前后不一致等。

2、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还欠丰满,比如噪声在复杂网络研究上的应用

 

  我的点评:这位专家是值得赞扬的,他在充分肯定:“本项目独具特色、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前沿性。”等之后,以非常中肯的态度指出不足之处,非常恰当!这样能够给年轻人指明方向,这是积极扶持和负责的名副其实的评审专家!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专家。

 

评审意见之<2> 该项目“探索混合网络中的拓扑结构与动力学之关系“针对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的建立、动力学行为特性等问题,拟以统一混合网络模型体系为基础,研究复杂网络中动力学行为特性与拓扑结构特性之间的关系,项目的选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项目申请书中对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分析较为透彻,提出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并详细阐述了本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项目组成员的研究基础扎实,具有完成本项目的能力。相信一定能够在该领域做出突出的成绩。建议资助。

 

我的点评:这位专家的评审意见也是合格的。

 

评审意见之<3> 1)本项目拟研究网络拓扑结构与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意义尚明确但依据阐述过泛,对所需研究的问题不够明确和突出不足;

2)研究方案太过笼统,论证不够深入,对如何解决问题没有明确和令人信服的论述

3)对项目的创新之处突出不足,过泛;

4)研究具有较好的基础,但本申请报告的撰写不够到位,分析欠缺和目标过泛。

  故建议不予资助!

 

我的点评:问题就是出在这位专家的评审意见。 他的意见与其他三位差别比较大,是以一种所谓没有“令人信服 “突出不足”和“不够到位”这样含糊的语句来一盘否定。仔细看,其实这个专家自己的意见就说得非常之“泛”啊!试问:对于一个创新的观点怎么来满足专家这些空泛的要求?特别是,对年轻人项目的创新点如此责备求全岂不有点过了?!我猜测,恐怕专家自己并不很了解利用“有色噪声”这个课题的关键点和创新点。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外尚未从实际网络上普遍存在的有色噪声来探讨网络动力学与拓扑特性之间的关系,而这是该青年项目的最大创新性所在。这个创新项目如果由于专家知识的局限性,不了解什么是“OU有色噪声”,因此才提出要求这方面写得详细,本可理解,但是不易地把关键点否定了,实在是一个颇大的失误,也欠妥,尤其是这是采取最终一票否决啊!更不合理!岂不知这样的判断失错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是什么?作为专家,难道心里没有不安反而心安理得吗?对此,发生上述情况究竟怎么办?这是一直面临的挑战。我认为,采纳我上面提出的培训专家和汇审提出重议的建议是一种当年补救办法,是可能减少失误的一个必要措施,提供基金委参考,大家还可以出更好主意和好办法。

 

评审意见之<4> 本申请在该团队所提出的统一混合网络模型基础上研究其拓扑结构和动力学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具体如下:

本项目在研究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总体上可以。对问题的应用前景有一定的分析。项目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比较详细。对以前的研究成果描述较详细,但对项目的研究方案不够具体。

所在团队具有很好物质技术基础与相关工作积累,前期研究结果有吸引力。

鉴于项目的一定积累和研究意义,建议可予资助。

我的点评:这位专家的评审意见也是合格的。

 

附录:基金委关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要点”

青年科学基金是有志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的起步基金,其定位是

稳定青年队伍,培育后继人才,扶持独立科研,激励创新思维,不断增强青年人

才勇于创新的研究能力,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申请人应能够独立开展研究

工作,其项目组的主要成员以青年为主体。

请评议人从如下方面对申请项目进行评议,在此基础上给出综合评价等级

和资助与否的意见:

一、 综合评议申请项目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基础研究类项目,对科学

意义、前沿性和探索性进行评述;应用基础研究类项目,在评议学

术价值的同时,还要对项目的应用前景进行评述。请明确指出项目

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二、 对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综

合评议。

三、 对申请项目的整体研究方案和可行性分析,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

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如有可能,请对完善研究方案提出建议。

四、 对前期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以及经费预算进行适当评价。应特别注

意评议申请人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思维,不必过于强调其研究队伍和

工作积累。

综合评价等级参考标准:

优:申请人有较强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思维;申请项目创新性强,具有重要

的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研究内容恰当,总体研究方案合理可行。

良:申请人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申请项目立意新颖,有较重要的科学意

义或应用前景,研究内容和总体研究方案较好。

中:申请人创新思维一般;申请项目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或应用前景,

研究内容和总体研究方案尚可,但需修改。

差:申请人和申请项目某些关键方面有明显不足。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6190-483703.html

上一篇:提醒和鼓励研究生们:是勇敢给“最佳学生论文奖”投稿的时候了!
下一篇:【高级科普】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一大类在线社会网络及其影响
收藏 IP: 125.34.108.*| 热度|

32 谢鑫 李泳 肖重发 金江明 杨正瓴 唐常杰 杨海涛 徐耀阳 王金亮 高建国 朱志敏 李璐 许洪光 赵星 王伟 陈儒军 吕喆 王俭 方琳浩 曹俊兴 徐耀 武夷山 金拓 徐坚 王辉 曹凯 王青云 周涛 王汀 李东喜 陆虎 ustcMB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