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说“评副教授”到底“缺什么”
贾伟
刚看到科学网有篇(马臻博主写的)置顶博文,《评论:“副教授,我缺少的是什么?》,说的是一位毕业于浙大的青年教师,入职两年内申请到800万元的项目,发表25篇论文,但没评上副教授。博文中心思想是要那位没评上副教授的讲师多考虑自身的原因,最后在博文中马老师语重心长地对那位讲师说:要给周围人一种感觉,你为干事业而来,而不是为了职称而来。要知道,领导很在意你表现出来的“腔调”或者你给他的感觉。
显然,科学网精选和置顶这类博文,是将其归入“正能量”一类了。更显然,我目前还无法上升到这样一个精神文化的高度,来消化或评价类似观点。但想借此机会,从学术评议的角度,说说一名副教授,在同行中大体上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学术水平。
职称评定肯定不是一场论资排辈的游戏,同样也不是简单的数文章和经费数目。美国高校的三个等级,助理教授、副教授、以及正教授的划分,大致遵循的(核心)要求如下。
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在专业领域内具备独立的科研方向和独立承担科研的能力;
副教授/副研究员:在本国专业领域内是同行认可的专家(national reputation);
正教授/正研究员:在国际专业领域内是(国际)同行认可的专家(international reputation),其工作对本专业研究领域的提升具有显著的贡献。
那么,由此产生的经费和文章上的要求就容易理解了。职称评审中需要把握的尺度大致如下。助理教授:不一定需要申请到经费,但必须有能够独立撰写经费申请(grants)的能力,考察这种能力可以看已申请过基金的记录和反馈意见,一些校内、院内、或地方基金的申请情况等;文章的一般要求是必须要有senior author(第一或通讯作者)的本专业方向的论文。副教授:必须获得过同行评审的(本领域重要的或全国性的基金)经费,以显示申请人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同行认可的竞争力;文章在数量和质量有质的上升,代表性文章须senior author,须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评审专家还愿意看到一些高质量的合作性论文,显示申请人具有与领域内同行开展并逐步引领合作的能力)。正教授的评审要求在副教授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但大多是一种程度和数量上的自然上升,如看申请人获得基金的数量、规模以及在大项目中的组织和领导作用;文章除了数量增加外,还看其科学发现对本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申请者在合作性论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此可见,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是一个“质”的提升,需要有充足的证据显示出申请者从入门级的科研者已经过渡到一个成熟的、具有稳定的方向(按稳定经费来源判断)、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和未来的专业领导潜力(按文章发表层次的上升,行业内综合表现判断)的学者。这样的判断需要评审人通过考察各方面信息,动一番脑子的。
申请人提供的评审材料还有教学贡献、(在本院、本校以及当地社区)服务性贡献,科研还包括参加或组织学术会议情况、专业期刊评审和编委等信息,这些信息对核心参数(基金和文章)有很大的支持和补充作用,有时候文章上看不清,可以看参会的级别,申请人被邀请报告的情况以及在杂志和学会中任职情况来判断。外面的同行评议意见是职称评审的主要意见来源,本单位(有经验和称职的)评审委员会通过讨论,最终表决,拿出一个上还是不上的意见。需要强调一点的是,这样的(具有公信力的)评审意见拿出来后,行政领导如院长和校长一般不会去横加干涉,尽管理论上他们是有这个权力的。
美国高校的这一套职称评审的游戏规则,各个学校在细则上和尺度的把握上各有不同,但其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是一种共识,我国高校的职称认定也该如此,先建立核心理念和要求,再看具体指标和参数。没有一套基本的理解而评职称是一种不称职!
另外,我想科学网是一个讨论专业知识和学术职称问题的好地方,不过,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是 - 要在学术共识和科学精神的基础上见仁见智,而不能脱离公理和常识去搞“形而上”,心甘情愿地为行政化、政治化扭曲了的(本末颠倒的)高校文化推波助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