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学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副教授,我缺少的是什么?”(18:27分已删除)
简而言之,一位讲师入职两年内申请到800万元的项目,发表25篇论文,居然评不上副教授!
看了这篇博文,我若有所思。
这位讲师无疑是优秀的。如果是他的亲朋好友或者pay lip service(只是动动嘴皮子、说好话)的人,会为他抱屈。可是,我不想“无脑”地安慰他。
圣严法师《智慧100问》说,“有智慧的人明察秋毫,不但能看清正面,也能了解反面,且能超越正反两面,落实于绝对的客观,这样才能看得到真正的事实、真正的原因和真正的结果。”
我留言给他看一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4&do=blog&id=837324
现在的关键不是这个人是优秀,还是不优秀,该上还是不该上。评职称有很复杂的因素。我还是劝这位优秀的年轻人做好自己的工作,要有耐心。
我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当然会涉及经费、文章,但那些只是“外在的相状”。以经费为例,评职称当然要经费,经费越多说明一个人的“能力”越强。但也有的人会认为经费越多,表示越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并且,经费多只是代表你“拉到”钱这样一个瞬间。不代表真的有能力同时干几个项目,也不代表通过几年时间最终完成了项目(完成了项目需要几年,而入职时间才两年)。【也就是说,正常思维的评审者会倾向于你拿到经费后是在干活,并且经过这么一个周期,做出些什么东西,而不是一入职就狂申请经费,却没有和数百万相称的成果。】
我绝非说这位讲师的风凉话,而是说: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比外职业生涯的发展还重要。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虽然我拿到了经费,发了文章,我的内职业生涯发展了吗?另外,我是不是在做着事情,各方面(包括课题组、学术圈联系、家庭、系内关系、校内影响力)梳理好了吗?
这些可比评上副教授或者教授还重要。
《坛经》记载:惠能本是一山野樵夫,因自身的慧根和悟性,深得五祖弘忍的赏识。一天深夜,五祖将禅法心要和衣钵传予惠能,让他速往南逃,以免被人加害。不出两月,惠能到了大庾岭,后面追来几百人都想抢其袈裟。一僧人陈惠明追上惠能,惠能把袈裟扔到石头上,陈惠明却怎么也拿不起袈裟,于是恍然大悟,大喊:“行者行者,我为法(佛法)来,不为衣(袈裟)来!”
读到这里,我心有所想:进高校任教,是为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著书立说、教学传承、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还是为了教授头衔?当上教授,是人生旅途的一道风景,还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决定自己能否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是科研实力和项目申请书的内容,还是教授头衔?
对这位讲师说句心里话:要给周围人一种感觉,你为干事业而来,而不是为了职称而来。当然,我们需要职称,但要想一想,传递给周围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急吼吼只为了那玩意,还是把那玩意当做是人生旅途的副产品?
要知道,领导很在意你表现出来的“腔调”或者你给他的感觉。我们这里有位系领导卸任后,组织部门曾经来作了一个其他事情的调研,顺便问到这位领导卸任后的表现,有没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和往常有没有什么区别。我的回答说不但没有唉声叹气,反而工作更勤奋了,晚上经常看到办公室亮着(因为我的实验室就在他办公室边上)。
领导就是希望你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气馁,这就是对你的考验。通过了考验,别人会承认你,更加认同你。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