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评论:“副教授,我缺少的是什么?”

已有 50242 次阅读 2014-11-19 12:40 |个人分类:人在职场|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在科学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副教授,我缺少的是什么?”(18:27分已删除)

简而言之,一位讲师入职两年内申请到800万元的项目,发表25篇论文,居然评不上副教授!

看了这篇博文,我若有所思。

这位讲师无疑是优秀的。如果是他的亲朋好友或者pay lip service(只是动动嘴皮子、说好话)的人,会为他抱屈。可是,我不想“无脑”地安慰他。

圣严法师《智慧100问》说,“有智慧的人明察秋毫,不但能看清正面,也能了解反面,且能超越正反两面,落实于绝对的客观,这样才能看得到真正的事实、真正的原因和真正的结果。

我留言给他看一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4&do=blog&id=837324

现在的关键不是这个人是优秀,还是不优秀,该上还是不该上。评职称有很复杂的因素。我还是劝这位优秀的年轻人做好自己的工作,要有耐心。

我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当然会涉及经费、文章,但那些只是“外在的相状”。以经费为例,评职称当然要经费,经费越多说明一个人的“能力”越强。但也有的人会认为经费越多,表示越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并且,经费多只是代表你“拉到”钱这样一个瞬间。不代表真的有能力同时干几个项目,也不代表通过几年时间最终完成了项目(完成了项目需要几年,而入职时间才两年)。【也就是说,正常思维的评审者会倾向于你拿到经费后是在干活,并且经过这么一个周期,做出些什么东西,而不是一入职就狂申请经费,却没有和数百万相称的成果。】

我绝非说这位讲师的风凉话,而是说: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比外职业生涯的发展还重要。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虽然我拿到了经费,发了文章,我的内职业生涯发展了吗?另外,我是不是在做着事情,各方面(包括课题组、学术圈联系、家庭、系内关系、校内影响力)梳理好了吗?

这些可比评上副教授或者教授还重要。

《坛经》记载:惠能本是一山野樵夫,因自身的慧根和悟性,深得五祖弘忍的赏识。一天深夜,五祖将禅法心要和衣钵传予惠能,让他速往南逃,以免被人加害。不出两月,惠能到了大庾岭,后面追来几百人都想抢其袈裟。一僧人陈惠明追上惠能,惠能把袈裟扔到石头上,陈惠明却怎么也拿不起袈裟,于是恍然大悟,大喊:“行者行者,我为法(佛法)来,不为衣(袈裟)来!”

读到这里,我心有所想:进高校任教,是为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著书立说、教学传承、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还是为了教授头衔?当上教授,是人生旅途的一道风景,还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决定自己能否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是科研实力和项目申请书的内容,还是教授头衔?

对这位讲师说句心里话:要给周围人一种感觉,你为干事业而来,而不是为了职称而来。当然,我们需要职称,但要想一想,传递给周围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急吼吼只为了那玩意,还是把那玩意当做是人生旅途的副产品?

要知道,领导很在意你表现出来的“腔调”或者你给他的感觉。我们这里有位系领导卸任后,组织部门曾经来作了一个其他事情的调研,顺便问到这位领导卸任后的表现,有没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和往常有没有什么区别。我的回答说不但没有唉声叹气,反而工作更勤奋了,晚上经常看到办公室亮着(因为我的实验室就在他办公室边上)。

领导就是希望你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气馁,这就是对你的考验。通过了考验,别人会承认你,更加认同你。

================================

【应这位老师的电话要求,已经删除了转载的他的博文原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844592.html

上一篇:缓解工作和生活矛盾的一些实用方法【已发表】
下一篇:回应贾伟博主《也说“评副教授”到底“缺什么”》
收藏 IP: 210.13.109.*| 热度|

42 左宋林 任国玉 褚昭明 戴小华 文峰 覃伟 姜春林 李天磊 董晓宇 李永江 刘思学 石磊 龙涛 包存宽 应行仁 刘自然 唐凌峰 武永军 彭思龙 杨金波 王云才 唐小卿 张超 李毅伟 董侠 李土荣 牛丕业 陈一良 陈建林 高建国 蔡庆华 王建国 张彬 李刚 李本先 高绪仁 truth21ct zjzhaokeqin wou eastHL2008 gxs2012 seeker9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