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jia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jia2009

博文

基金评审的杂想 精选

已有 23593 次阅读 2012-3-4 02:30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经费, 基金评审, 公平性, 回避, 人员费用

基金评审的杂想
贾伟

     这两天在华盛顿特区(DC)评审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R01基金申请项目。在此记录下一些观察和感受。
     NIH有很多种类的资助项目,其中R01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类的学者关注程度非常高的一类项目,尤其对于美国高校的“青椒”,有时候可以说是“性命攸关”。在很多学校,一个助理教授拿下一个R01项目就能顺利解决升职和终身教席(Promotion and Tenure),由于竞争激烈,现在的R01往往变得难以企及。一个R01项目的资助体量大致是5年100到150万美元左右。我想强调一句的是这些经费都是给申请人的,主要用于申请人、博士后和研究生的工资(人员费用往往占大头)以及其他科研花费,而学校在该科研经费中的提成由NIH另行给付(按合同规定大约占科研经费额度的40-60%不等)。也就是说一个这样的项目对于学校和个人都很实惠,而R01项目在个人和机构科研评价中权重很高,所以即便是拿到了tenure的终身正、副教授们也对它趋之若鹜,事实上大约有半数左右的R01申请者都是正教授。
     说到这里比较一下咱们国内的基金体系。跟美国政府科研经费管理上有本质区别的是,我们所有的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虽然资助总额逐年增加,就是不考虑拿出足够的份额来支持实验人员(如研究生、博士后等),换句话说“人头费”要么总也不够,要么就规定不能发给学生做补助。此外,申请人所在的学院和学校还要另行抽头,从到帐经费中征收百分之十几二十的各种管理费。很多时候项目还没开始,财务上就已经捉襟见肘了。以我过去多年的观察,一个既要完全执行政府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定的、同时又要满足所在单位的财务规定的、而且完成情况又很好的科研基金项目,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是几乎不存在的。
     R01项目在NIH旗下不同单位的评审细节略有不同,但基本程序大同小异。最新的评分制是1-9分,最优秀的(无懈可击)的标书可以拿1分,获1-3分的都属于优秀, 4-6属于有轻、中度的缺陷,而7分以上就有较大的缺陷了。按现在的预算水平和竞争程度,拿到好分数的“优秀”类项目都不一定获得资助,如果那个program正好“差钱”,你的标书再好也是没用。
     每个项目上会前,先分配3-5个评审人(reviewers)网评,在开会前3天给出初步分数供会议讨论时参照,会审的分数才是最终的,各位评审人最终的小分相加汇总后乘10,就是总分了。如30-40分的项目通常就属于比较好了,不过从能否拿钱的角度去看,就两个字 - “没戏”。
     会审由一位主席主持,先由每一个项目的评审人报分数,报完后如果觉得分数太差,如几个人都给了5分以上,就直接ND(不讨论)了;讨论分两个层面,先是评审人讨论,由第一评审人简要介绍项目并陈述给分理由,另外几个补充陈述;第二个层面由所有参会人员讨论,每人都有资格发表意见,完毕后主持人请该项目评审人重新打分,如5名评审人各打了2、3、4、5、和6的分数,则这个分数范围(2-6分)就是下一轮集体打分的范围,大家统一在这个范围内按自己的判断打分。当然任何人都有权给出2-6分以外的分数,但必须当场举手申请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看到这里我们很快就能悟出这个评分制度的核心机制是追求共识、降低歧议。第一轮分数上网后,几个评审人内部互相参阅,譬如你在初审项目时先给了2分而忽视了一些问题,但你看到别的评审意见时受到启发,在会审时报分数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原定分数,如报3分或4分。同理在经过评审人的讨论以及大家讨论后再次改变分数,目的是将最终的评分范围定的更“窄”、更准确些。
     尽管会议竭力鼓励各评审人通过compromise “求同”,但“存异”的现象还是很普遍。很多项目的评审人各持己见,会议上有好几次评审人最终给出1-8分的范围,多次引起哄堂大笑,集体打分时大家也只好在此基础上做“大范围的扯动”,好在由我参与评审的项目中几个评审人分数在初审背对背时就比较一致,从而一派和谐。
     我观察了一下,会议上少数族裔的教授似乎更倾向于坚持自己的分数,但这个倾向不算特别明显;另一个现象是女性教授比男教授更倾向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分数,而这个差异肯定具有统计学意义!通常争辩进入“白热化”的多半是一位女教授以一己之见“单挑”其他几位评审人。不过让我小心地在此加一个说明,这仅是一次会议的观察,不一定具有普适性。
     感想1:评审会议的公平性。会议主席和在场的几位NIH官员都各司其职,绝不“越雷池一步”,做(对某一个项目)具有引导性的发言。而参会的评审人员是在平等、独立的氛围下自由发表意见,没有什么院士、校长、院长类的学术官员和权威的影响,这明显有别于我过去在国内参加评审会的经验。
     感想2:评审会讨论的学术深度和严谨性与国内同类会议不可同日而语。
     感想3. 严格的同行评审和回避制度。科学网昨天也有篇博文(美国科学基金委有哪些优点值得借鉴)说到这一点。我在去年两次收到邀请参加NIH项目评审,无奈都有conflict of interest (存在利益冲突需要回避)。没有申报项目(属于直接利益冲突)的评审人还可能在某个具体项目中有间接的冲突,如跟申请人是过去的合作者、论文共同作者、有学生或老师等关系。除了自己申报外,电脑还能通过检索排查出,因此项目展开讨论前,主席会让标明“冲突”的参会人回避。所以在会议中,离席回避的、上一个项目回避人员回归的、上厕所的、倒咖啡的在屋内川流不息,煞是有趣。
     感想4:华裔教授很多。昨天晚上我请评审人员中的另外6个华裔教授去附近的中餐馆"峨嵋小馆"小聚一下。很久没吃到正宗川菜了,我点了个重口味的 - 毛血旺(对了,此段文字请清华的蒋科学博主回避一下)。结果整个晚餐就我一人在吃这个又麻辣又内容独特的大菜,这帮同仁就只盯着什么糖醋鱼片、牛肉、海鲜豆腐之类的下口。看来到美国太久了,口味上也会“蜕化变质”的。
     感想5:效率很高。两天的议程排得很满,但执行得井然有条,我们还提前结束了,没有我想像的那样 - 一帮老同志在深更半夜步履蹒跚地扶着墙走出会议厅。
     感想6:待遇要降低了。会议开始时NIH一名官员宣布了一个变化,本次会议以后,未来的所有NIH评审会将停止提供参会者饮料和糕点,如有意见可以向国会去提(因为是他们的原因)。全场一片哗然,大伙儿反应很是强烈,好几个人喊着要联名上书,说如果不提供这些下次不来了。我老人家当即也做出了(比大家更有意义的)反应 - 独自离席先给自己狠狠地拿了一大盘水果糕点。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543769.html

上一篇:浮生半日
下一篇:组学的未来
收藏 IP: 174.108.107.*| 热度|

74 肖海 曹聪 戴德昌 刘艳红 杨晓虹 马红孺 赵明 齐国臣 陈学雷 王海辉 武夷山 曹俊兴 黄晓磊 许培扬 孙学军 刘立 徐绍辉 武京治 郭胜锋 杨海涛 戴小华 李宁 林树海 褚海亮 韩世清 吴飞鹏 庄世宇 陆俊茜 施泽明 曹贺贺 陈国文 李孔斋 李毅伟 陈安 茹永新 金小伟 秦川 安海龙 吕喆 牛怀北 刘玉仙 梁进 虞左俊 张南希 郭向云 刘广明 季斌 梁建华 邸利会 唐常杰 鲍海飞 曹建军 王晓艳 牛丕业 刘波 邓旭坤 杨亚军 陈苏华 王善勇 周小玲 许洪光 杨洪强 张提亮 louiexp bridgeneer crossludo xueke wangyq12 JE zzjtcm dreamworld xuqingzheng yewen tm66jjb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