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行为和意识,怎么研究呢?一般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类材料都会提到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档案法等具体方法。其实,任何分类都是基于特定依据的,从而,依据不同,或者说角度不同,分类也是不同的。换个角度,广义地说,人们认识行为的方式包括权威、逻辑、直觉、完形、科学等。显然,人们认识行为的方式、方法不止一种,而是经常综合使用多种方式、方法。
一、权威
人们对许多行为与意识的认识,乃至对更多事物、事情的认识,都是源于某些特定的人物、机构、材料。这些人物、机构、材料主要是父母、教师、政府、信息发布者(各种新闻媒体)、具体信息(各种新闻、书籍、期刊文章,等)。例如,父母告诉孩子,要小心不能淋雨,否则就会生病;教师告诉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这样才能学好功课;课本上写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铁球实验,证明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在同一高度释放,将会同时着地;期刊文章介绍,用电极刺激脑内的特定区域,个体会有温暖的体验。
把权威人物或机构做为认识行为的方法是有其局限性的,典型表现是,无论权威人物或机构如何言之凿凿,宣称的内容可能还是错误的。科学发展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权威人物或机构斗争的历史。当然,如果对权威人物或机构毫无信任,那么人们也将陷入虚无主义,也就不会听课学习、读书看报了。同时,权威人物或机构之间的意见又往往会出现分歧,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二、逻辑
逻辑是认识行为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从数据、资料得出结论的重要方法。例如:
所有动物的行为都遵循自然科学的规律。
人是动物。
所以,人的行为遵循自然科学的规律。
上述命题显示的即是逻辑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前面两个命题(大前提、小前提)为真,那么第三个命题(结论)在逻辑上就是真的。使用逻辑在对人类行为做出正确结论方面通常是很关键的。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符合逻辑地进行推理是重要的,但是,作为认识行为的一种方式,逻辑是有其局限性的。例如,对于像上例这类逻辑推理中的结论,其真假取决于前面两个命题,如果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或全部是假的,那么,结论就可能是假的(之所以加上“可能”二字,是因为现实当中存在歪打正着的情况)。
必须强调的是,逻辑在帮助人们从数据、资料中获得正确的结论方面,是有重要位置的。
三、直觉
人们遇到陌生人时,往往能在几秒钟内品评其好坏。这种品评就是直觉,即以自发过程、本能过程而非逻辑推理为基础的认识方法。直觉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具有进化适应的功能。例如,人们凭直觉而不信任那些对自己过于殷勤的人。实际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不断地运用直觉做出各种各样的必要结论。例如,假设在一个红绿灯的路口看到一辆迎面而来的汽车,个体会在半秒钟的时间里,做出一个重要决策。这种决策可能基于若干因素,包括交通灯是否已经变为红灯、汽车的司机是否已经看到自己、汽车是否已经减速、自己的行动速度,等。半秒内无法基于这些因素通过逻辑推理做出决策的,此时的决策凭借的是直觉。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往往都有很多常识,它们就是直觉。常识的一个特点是,强调一个人的判断与更多人的态度、经验的一致性。例如,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想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来改进工作方法,但是原有员工通常抵制这些与常识不同的方法。毕竟,他们的方法在大学毕业生到来之前都是顶用的。可见,常识也就是许多人都赞同的实用智慧,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定的经验。
常识做为认识行为的方法,有两个方面的局限。其一,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常识的标准不同。其二,常识观念判断信念或实践的标准是其有效性。有经验的员工告诉大学毕业生不要用他的科学方法,是因为老的方法很管用。依照常识的方法,不需要对一项实践进行系统检验其理论解释,只要管用,这种实践就保留下来,其中的原理就被认为是正确的——虽然,原理是什么可能根本就不清楚。这一原理有时可能是有用的,不过,沿用一种实践仅仅由于它管用,并不能预测这种实践何时管用何时不管用。科学知识通常与常识是相互矛盾的,即科学结论往往与直觉相反。
尽管科学往往与常识相矛盾,但是,不要认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要完全抛弃常识。科学最终以常识为基础。解释某一现象的理论可能有多种,科学家接受的是符合其常识的理论。科学家的常识与非科学家的常识可能是不同的。
四、完形
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或意识的认识过程中,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需要、认知风格等形成一个、一些或一套理解,并且深信不疑。这种认识方式,其实是完形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人类心理运作的基本形式,对于刺激乃至个体的行为与意识特征进行自动添加。例如,博文《生活流:考察心理健康的一种镜头》提到的契诃夫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里面描写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就是完形了很多细节,形成对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的认识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完形,产生了大量对他人行为与心理的解读。康德及完形主义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数学知识、道德知识、因果关系、似动现象等,都是通过完形得来的(Mook, 2004)。
近些年来的一个流行词语——脑补,表达的就是这种认识方法。当然,人们有时在贬义地使用脑补这个词语,用完形来表述,就是中性的。此外,完形与直觉很接近,不过,它们的具体过程不同,特别是动机不同,完形深受个人意愿的影响。简单地说,完形可以无中生有,个人的认识、观念是自己建构的、填充的,而无中生有的内容可能是符合现实的。
五、科学
科学是一种主要的认识行为的方法。显然,科学是一个有多种含义、多种用法的词语,例如,表示科学知识、科学体系或科学方法。这里,是从认识行为的方法(即科学方法)的角度来使用这个词语的。
需要了解科学的性质。首先,作为认识事物的方法,科学(方法)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其次,人们容易理解从事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研究的科学,却不易理解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对许多人来说,心理学似乎应当遵循不同于其他科学的规律,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事件的科学。心理学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力图取得心理学该如何研究的共识,但相关的争论却无法解决(McBurney, 1990)。
科学是通过客观观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是“客观”。客观观察意指,其他知觉正常的人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将会得到相同的观察结果,这就是客观性。不过,科学中的客观性往往被人误解。它并不是说科学家观察到的必然是真实发生的。简单地说,客观性,强调的是其他人与观察者一道观察,可以看到相同的事情。当观察是客观的,并被详细报告时,它们就能成为别人参照的资料。别人能够重复相应的程序,看能否观察到相同的结果。因此,认真记录、清楚而准确地报告是科学的一个关键部分。这样的文本材料能够让别人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他们自己的客观观察。
科学与其他方法(权威、逻辑、直觉、完形)的唯一区分性特征就是客观性。科学处理的现象是任何人都能观察的。科学不能处理那些只有一个人或少数人才能观察的现象。这一事实使科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基于权威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客观性使科学成为认识和理解现象的一种基本方法,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
六、科学与其他方法的关系
科学处理材料的客观性,使科学成为一种独特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当然,这一标准并不排除其他方法也能获得知识。实际上,逻辑和常识在科学中也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同样会犯一般人可能犯的错误。他们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是基于他们所信奉的观念,而这些观念深受当时权威、逻辑、常识、完形的影响。科学家之所以是科学家,那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方法让他们在客观获得的经验证据的基础上改变已有的观念。
权威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下降的。尽管科学领域也有权力结构,但是,权威在科学领域的作用又与其他人类活动中的不同。在学术研讨会上,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提交论文挑战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的理论。这种挑战可能并不成功,资深科学家的观点会更受关注,但是,讨论的焦点将会是挑战者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研究结果是否有逻辑。如果挑战者提供的合理论据是建立在可接受的观察之上的,那么其他科学家就会重复这样的观察。如果这些重复的观察是成功的,那么,资深科学家的观点就会被挑战者的观点所代替。
总之,权威、逻辑、直觉、完形、科学这些方法,不是完全互斥的,类似心理学中常说的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的关系,采用调查法,自然也采用了文献法,但是,一篇论文如果采用了调查法进行研究,就可以不用再说采用了文献法。同样地,采用实验法,自然也采用了文献法,甚至还采用了调查法(实验中的材料是问卷或量表),此时,也不用再说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
参考文献
McBurney D. H. (1990).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n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ook, D. (2004). Classic Experiments in Psychology.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