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 也有点迷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jianguo

博文

如何提出好的“假说”? 精选

已有 20773 次阅读 2015-11-26 16:3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科学家, 科学研究, 假说

很多刚入学的研究生在面临开题和写文章的时候都会感到困惑的是,什么是“假说”?什么是“机理(或机制)”?如何提出好的“假说”?有一定研究基础和从业经验的科学家自然知道其中的奥秘,但对于一个刚入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低年级研究生还是比较困难的,下面我就以我自己多年来的思考谈下对假说的认识,顺便谈下“机理”。

“假说”嘛,首先是由现代遗传学之父的孟德尔发扬光大的,他在进行豌豆试验的时候事先推断了不同杂交组合的结果。由于有很强的逻辑性、预见性,因此“假说”才逐渐在科学圈迅速流行起来,以至于,你写的论文如果没有所谓的“假说”就会给人一种不再高大上的感觉。而事实上,“假说”流行很早之前人们就开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了啊,伽利略和哥白尼等人没有假说照样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即使对于跟孟德尔同时代的达尔文也不善于提出“假说”,他老人家是通过全世界的周游科考发现进化论的。

不错,再牛的“假说”也必须建立在观察和测量的基础上,没有观察和测量就没有科学研究,更不会有“假说”,知道这点就不会觉得“假说”有任何神秘之处了。那么“假说”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假说”提出的过程大概是这样子的:首先在你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科学问题,这个科学问题来自于平时生活中的思考,抑或对某个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你对你所感兴趣的问题首先进行一种概念上的解释,如果这个概念可以量化,它就会变成“变量”,“变量”即为可以测量的指标。打个比方,你想比较大树相比于小树更耐旱,干旱是一个概念,对干旱进行可测量和可比较的指标,如水势、气孔导度就是你的“变量”了。下一步就是基于这些“变量”,有针对性地讨论两个或三个“变量”可能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假说”。如,你假设在干旱环境下大树比小树水势要高、气孔导度要高,因此更耐旱。如果你的试验验证了这个结论,紧接着你就要解释它,即为“机理”。所谓“机理或机制”,无非就是对你所观察和测量的数据进行基于逻辑上合理的描述,机理能否称之为机理主要看论述的够不够充分,这就建立在对本学科问题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有人认为假说由于需要对学科发展方向有很深入的理解,因此认为“假说”的提出估计很有挑战性。其实,压根不是。刚才提到的,“假说”无非是探讨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因此“假说”可以是很、很、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简单的。例如,我想知道GPP(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到底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由于GPP是由NPP(净初级生产力)和Ra(自养呼吸)共同决定的,因此我的假说可以是“GPP更多地是由NPPRa决定的”。有人于2014年假设NPP更多地由Ra决定,就这么个“简单的”假说,其试验结果还发表在了PNAS上。

但一个很严峻的事实上,你的研究由假说驱动固然很好,但很多情况科学家对自己的研究一无所知,就如老爱所言,“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那么这就不叫科学研究了;不是吗?”那么,这时该如何提出假说?其实也不难,此时的假说可以基于你已经得到的数据。如你“一不小心”胡乱测了一堆数据,那就分析一下它们的关系吧,这个关系就是假说。此时的“假说”变成了“真说”,不过不用担心,很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是这么干的。这种方式不仅对研究生新手适用,也适合那些久经沙场的科学家。要知道,很多科学发现都是不经意间捯饬出来的。

有人还认为,“机理(机制)”是被滥用的概念,什么都可以是机理了。其实,非也。由于机理或机制是对一个现象的解释性描述,因此它是一个相对概念。一个生态系统的机制可能只需要生理学上的知识就可以说清楚了,而一个生理学上的机制可能需要更多的生化知识,一个生化现象恐怕需要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除了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科学问题判断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0340-938808.html

上一篇:黑河-腾冲线的生态学本质之思考
下一篇: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收藏 IP: 124.205.76.*| 热度|

11 张学文 代恒伟 常顺利 刘锋 杨正瓴 李红 葛维亚 朱晓刚 张成岗 clp286 changt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