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 也有点迷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jianguo

博文

吃辣椒引发的思考

已有 4842 次阅读 2011-9-13 13:3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4|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 科学, 第一作者, 数量增加

 

祝之明教授领导的团队在解释辣椒素降压方面有很高的建树(科学网有过他们工作的介绍: 链接点击),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注意到了他们的研究。在浏览他们去年发表的论文时发现文章中有3个第一作者,于是发信讨教,下面是祝老师和我的信件往来,经祝的同意分享在这里,供大家思考与讨论。

    

我的询信:

祝之明教授您好,吃辣椒是降压的好方法这一重要科学成果对人们的健康饮食很有启示意义。看了您去年发表在Cell Metabolism的文章“Activation of TRPV1 by Dietary Capsaicin Improves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relaxation and Prevents Hypertension”很受启发。然而,同时我也注意到了韩国研究人员发表在Cancer Research的文章声称Capsaicin(翻译成“辣椒素”抑或“辣椒碱”?请祝老师指点)能够促发癌症。我的疑惑是他们研究的可信度如何?在食用辣椒时该如何权衡?从个人观察的角度来看,我国南方确实高血压的比例要小,但能不能归功于吃辣椒值得推敲。

另外,在您的论文中同等贡献的作者有3个,是不是可以理解为3个第一作者?毕竟3个第一作者的情况并不常见。

韩国科研人员的论文链接:点击

  

祝老师的复信:

高老师,

您好!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兴趣!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1. 据文献报道,capsaicin特指辣椒素,辣椒碱为一大类生物碱的总称,包括辣椒素及其类似物及代谢产物,如二氢辣椒碱等。

2. 目前尚无大系列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辣椒素与肿瘤相关,动物实验结果尚不足以诠释人体疾病。

3. 导致高血压的因素很多,膳食因子只是其中之一,西南地区,特别是重庆的特殊膳食习惯促使我们要考虑这一因素,但需要提供科学的实验证据,并进一步在人群中验证。这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4. 目前科学研究的难度及复杂性明显增加,一项高质量的工作耗时长,投入大。本项目前后持续了5年左右,涉及三届研究生,前赴后继,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很难明确哪一位贡献最大。目前,涉及三位以上第一作者的文章遂渐增多,详见Nature Genetics上的一些工作,有多达5-6位共同第一或通信作者的论文。

希望我的回复您能满意。

 

从祝老师的答复中我们可以推论现在的第一作者数量在增加,第一作者数量增加的原因有哪些呢?或者,第一作者数量的增加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的分析如下。

[1]研究区域的扩大。随着科学研究合作的加强,现在的研究区域或试验样地在显著增大,如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往往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项比较有意义的工作。假如欧洲、美国和中国合作一起研究碳循环对大气二氧化碳升高的响应,对于这样的浩大项目显然是需要分工明确,多个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也是必然的,否则谁也不愿意。

[2]研究期限的延长。正如祝老师所言,一项高质量的工作往往牵连好几届研究生,很难明确哪一位的贡献最大,所以需要增加第一作者的数量。如果课题组的工作被终止,另一个课题组在原先课题组基础上继续研究,但都没有发表论文。妥当的做法是,后来的课题组与之前的课题组成员共同担任第一或通讯作者。

[3]研究向纵向发展。一些重大的高精尖研究,往往涉及到不同学科,如果想出色的完成任务,同样需要相互协作。如基因组的测序和对大分子物质的解析工作,一部分人负责试验材料,一部分负责纯化鉴定,而另一批或许负责解释说明和发表文章。这里涉及的面就很广泛,第一作者不可能就只是写文章的那个人,所以第一作者的数量也是好几个的。

其实,第一作者数量增加是好事,说明了研究质量的提高。那种闭门造车的人往往发不了很好的文章。当然,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对这一现象的简单观察,还要用于实践。举个例子,隔壁有一从事转基因研究的实验室,成果很难得出来,往往都是好几届学生“积攒”的数据,但发表的文章的第一作者一般就是写文章的那个人,我觉得这对已经毕业的积累数据的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1>1个一作的Tree Physiology

 

2>2个一作的PNAS

 

3>3个一作的Cell Metabolism

 

4>4个一作的Nature Genetics

 

5>5个一作的Natur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0340-485914.html

上一篇:PNAS: 古气候真能重建吗?
下一篇:老院士杨乐: 成才是个长期过程
收藏 IP: 61.175.228.*| 热度|

6 吴飞鹏 张玉秀 唐常杰 杨月琴 廖德华 xiaobaobao8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2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