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zhu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zhuang

博文

反思和超越“自私的基因”

已有 3099 次阅读 2016-6-19 10:5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现代版本是《自私的基因》,在知识分子中流传甚广的错误观念。这本书的作者是生物学家,但是自私的基因却经常被夸大成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包括心灵,天性习性,包括理性和智慧,怎么可能是物质层面的基因就能概括的?!

在逻辑上来看,这样的观点经常犯的逻辑错误是简单二元化,认为人都是一样自私的,却不知道自私其实有程度的差别。有些人更自我中心,有些人更少一些自我中心,这在生活中显而易见。另外,这类观点的认知错误是,不知道人的变化性。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和强大的开放性可塑性。人如果每天学习细菌和病毒,有可能越来越自私。人如果发展自己的理性和智慧,有可能越来越减少自私。这类观点的思想错误是,混淆了自私和自爱,将爱护自己也等同于自私,主动攻击他人是自私,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是自爱。自爱才能爱人。当科学学者将自己对物质的一些观察,无限夸大为已经了解了人性,这时候已经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接受这种观点的人,其实已经贬低了自己,将自己的心灵和天性,将自己的理性和智慧,统统贬低为物质层面的某种基因而已。如果这种观点可以成立,那么任何人攻击任何人都有了借口:“你自己也是自私的基因,你有什么权利指责我的攻击?!弱肉就该被强食。”其实,观察到自己还有不同程度的自私,这时候不是去认同它鼓励它甚至赞美它,而是应该反思之平等之超越之。

另外,经常有人使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来为社会达尔文辩护。其实,这是错误地理解道德经了。所谓“天地不仁”,并不是说天地不仁不义,比仁义的境界还比不上。全面地学习道德经,就容易发现,道德经有道德仁义礼刑乱的社会境界论。天地的境界是“道德”以上的境界,在仁义境界之上。在此意义上说天地不仁,意思是天地超越了仁义的境界。现在各种错误的观念,弥漫在媒体和网络上。理性和智慧,就显得尤其重要。

作为生物学的进化论,或许还可以说是一种可能的假设。作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早已经偏离了一个生物学家的本分,试图站在上帝的立场来解释什么是人性——科学主义版本的“替天行道”。世界是很复杂的,进化论只是观察了一些生物学的证据,推广出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更是自认为已经理解人类的本性。自私的基因这一类的文章也是类似,如果要讨论具体的基因技术,我当然比不上这位生物学家。但是当这位生物学家,把对基因的一点点观察,无限上升到对人性的把握。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过界了。以偏概全。这个世界真正的控制者,是思想的控制者。理性与智慧的力量,则在于能够看清各种思想混乱,可以冲决各种对于权威的盲目崇拜,比如对于科学大师的崇拜。科学研究并没有问题,但是当一个科学学者把他的科研,夸大为已经了解了人性的本源。这时候已经大大的越界,也出现了严重的思想混乱。人性,包含心灵,包含理性和智慧,包含自由和超越,哪里是物质基因研究能概括的。当年,有位诺贝尔奖得主到厦大演讲,开篇就是宣扬弱肉强食,我直接评论“放屁”,扭头就走……

苏格拉底所做的工作,就是看清楚人们经常自大,把自己做的一点点的研究工作,升级到已经认识人性了。所谓的爱智慧,就是看清楚和超越这些过分夸大的成见。观念的错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甚至会落实成错误行为。错误观念的传播,倒真的跟病毒很像。而理性与智慧的力量,在每个人的内心,像阳光一样,可以消除病毒。内省和反思,就是改变的开始。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错误的观念,理性和智慧的力量可以看清和超越错误的观念。人有不同的理性程度,正如人有不同的自私程度。爱智慧,则意味着提高自己的理性程度,同时也逐渐超越自我中心的角度,更全面地看问题。身体在运动,心灵也在运动。医师治疗身体的疾病,而哲学学者,就其本意来说,是治疗心灵的疾病。“哲学家处理问题,如同治疗一种疾病。”(维特根斯坦)

祝福我们更理性和美好!这样世界就能更理性和美好!

   

2016年6月18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WeLoveWisdom“我们爱智慧”,只分享促进我们更美好的智慧和知识!本公众号的文章,欢迎自由共享转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98357-985528.html

上一篇:如何追求自由:灰太郎、马太效应和甘地
下一篇:自私还是自爱推动社会进步?
收藏 IP: 117.30.118.*| 热度|

2 wangbin6087 zhxc6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