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龙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lcas 物种适应性、分布与进化

博文

学英语记 精选

已有 10774 次阅读 2017-10-7 21:5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自从初中一年级,接触Good Morning, Mr. Green 以来, 这么多年一直在学英语, 虽然从未学到多好。那时候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Li Lei, Han Meimei,Lucy, Lily, Susan, Sue还有鹦鹉Poly:大家去摘苹果、过生日、放风筝、郊游、购物....第一次听到磁带中的中国人读英语, 虽然感觉发音都很正确, 总感觉缺点儿老外读的那种感觉。 特别是有一课, 有一个中国小孩儿问外国老太太的年龄, 老太太说, That's a secret!大家都在笑老太太的发音。老师说, 在国外, 问人家年龄、是否结婚、一个月挣多少钱都是非常不礼貌的。这是文化的差异, 事情虽然很小, 我第一次知道还有这种忌讳。

英语难么? 其实并没有觉得, 初中时要学的单词那么少, 对话那么简单,很快就全部掌握了。 而且小测和考试, 我还常常能得全班最高分, 有时候甚至是满分。

不得不提的,是中央电视台当时播了一个叫《走向未来》的英语教学节目。这个教程从Nice to meet you 开始,每期一个主题, 穿插情景对话, 语法讲解,访谈,动画以及情景小品, 从开始最简单,到最后到相当高深的内容, 如议院、探险、石油钻井平台的工作、海关人员的访谈等。 我第一次感觉到课堂上的英语与生活中的英语有那么大的差别。 于是不惜将英语听力练习的磁带洗过, 守在黑白电视机前录制《走向未来》,一遍又一遍地听, 模仿BBC的口音。这是我后来英语发音的基础。我真切感受到, 那才是接近真实的英语, 就应该那么自然、流畅。差不多二十年后,2014年我去新加坡参加森林样地数据分析培训, 当时一位菲律宾的学员问我是在哪儿拿的博士, 我说是在北京, 她很惊讶,继续问,那为什么你英语发音很英式? 我说这主要是因为我跟着BBC的一个节目学的英语。

其实中学课本上的英语是相对有意思的, 但是相关的练习就非常枯燥。我甚至怀疑英语是否应该通过那样做题来学。 听力、选择、完形填空、阅读、作文, 难道真的能考察一个人的英语水平? 难道只有那样一遍一遍地做题, 人才能进步?

英语听力有时候也要绕一个圈子: 一个人买了去伦敦的车票, 然后迟到,没有赶上车。听力选项要问你, 这个人是不是在伦敦。说真的,到现在也没有去过伦敦,而且相信去过伦敦的初中同学也没几个。 我们真的不在乎那个没赶上车的人在哪儿。 但是这是听力题, 你听不懂, 就答不对,然后就可以跟班级前三名Bye bye了。

最难的是完形填空, 要想出合适的单词, 把一个完全不熟悉的故事编出来, 然后自己还要相信。 完形填空相信是很多人学英语的噩梦。 我也没有并没有什么高招。

作文还好,写点儿想写的话,无奈没什么书法天分, 总是觉得自己写的英文太难看。

听力、 选择、完形填空这样学英语的模式一直延续到中考、高考、博士入学考试。 一直到考博士时, 我还在学习那60课的《走向未来》。倒不是学得太慢: 这次是找到了视频, 将所有的采访内容, 一句一句写下来, 一遍听不懂, 再继续听, 最后将听写下来的内容, 背到滚瓜烂熟。当然, 这都是后来到北京的事情了。

高考后,到大学报到, 刚到大学门口, 有多失望就别提了: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种脏乱差。 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 但那时乡下各处的生活垃圾基本上是可以天然降解的, 所以并不是特别脏。 学校位于城中村,公滨路木材街上,下雨后门口泥泞不堪。 我看到学校的大门甚至有回家复读的冲动, 不过无论是家庭经济情况, 还是心理承受能力, 都不允许。

大学的英语课相当轻松, 考试也轻松。 平实成绩占很大一部分,所以但凡不缺课, 成绩差不多就通过期末考试了,至于有没有提高英语水平, 就见仁见智。 我们用的是浙江大学的教材,非常难。难的意思就是,我从来没有读懂过任何一篇课文,当然也对这套书没有任何印象。 不记得英语课是怎么上的, 试是怎么考的。大学时有一位美国还是加拿大的老太太做外教, 每个学生都要起一个英文名, 我不记得为什么给自己起了一个叫Tony的英文名,大概是与常见的随身听Sony有关吧, 要不就是受到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里面的安东尼奥启发, 觉得Tony这个名字不错, 因为Tony是Anthoy的昵称。 起了个英文名, 并不代表自己的英文就有多大长进了,相反, 还真没觉得有什么进步,Tony这个英文名自从上完那学期英语课后就没再用过。教辅书充斥着每个学生的生活,不知道今天是不是还是如此, 什么《英语周报》,王长喜英语练习,星火四六级, 以及后来的新东方,疯狂英语等等等等。有些教材让学生不停做练习, 认为可以巩固语法、熟悉词汇,通过阅读拓展词汇;有些教材让学生不断重复、大声朗读演讲名篇, 什么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丘吉尔什么什么演说,以便找出学英语的感觉。现在看来,都很可笑。

踏踏实实能让人进步的, 就是《新概念英语1-4册》, 而且, 每一篇都要背诵,烂熟于心, 这样词汇量和对英文的语感自然就出来了。各种练习题其实都不必。

前几天同Lisa和金刚一起聊学英语的事。他们说, 自己都是只考了一次大学英语六级,就通过了。我相当佩服, 因为我没有那么厉害。所以这里说说我通过英语四六级的事。那时候, 英语四级与大学的学位证挂钩, 也不知道是谁制定的这个政策。

我考入的是国家生物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也就是所谓的生物学基地班,只有一个班,28个人。那时候很多人相信,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和计算机的世纪,在那几年,生物学和计算机异常火爆,我也不小心上了生物学的船,从此慢慢走向了植物生态。 由于我们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全学校最高分,普遍比一本线高出50-80分左右,学校和老师们对我们也很照顾:前几届学生也都非常争气, 学习氛围很好。 学院当然对我们也寄予厚望。允许我们大一下学期报考英语四级。幸运的是,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我的英语四级居然考过了。四级通过,就可以考六级。我那时对学校基础课的老师失望到极点, 情绪低落, 成绩也排在中下游。由于上课时每堂课都要点名, 所以我并不缺课, 但是自己在后排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或者《东北植物检索表》等书, 也就是觉得这些专业书还有点儿意思。

大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材不好, 也是一个问题。 那时候考试, 基本上要从练习册上划定范围, 但是我对做练习非常抵触。 主要是因为大学的正式课本主要是农科教材, 而这些教材对各种公式的原理、来源等大都介绍的不明不白,装帧和印刷也很差。也就是说,课本本身都讲不明白, 做相应的练习只是为了记忆这些公式和原理,大学仍然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枯燥是必然的。 我当时想, 知识肯定不是这么来的。 于是到大学的图书馆,去一探究竟。

万幸的是, 学校拥有一个藏书十分丰富的图书馆, 生物学和农学的藏书, 对于农业院校是十分重要的。不过话又说回来, 虽然是农业大学, 但是其实图书馆的藏书还是比较全面的, 文学、历史、艺术、音乐等各种书籍, 应有尽有。 去年去海南拜访大学时候曾资助我的李庆章校长, 李校长说, 他当时特别重视图书馆的建设, 如果学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不满意, 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去弥补, 所以他在任时极为重视图书馆图书的更新和保存。 校长的高瞻远瞩, 救了我这个不听话的学生, 谢天谢地。由于我常去图书馆, 和图书管理员都混熟了, 甚至有几次还一起出来吃饭。 我借了《有机化学》、《动物学》、《普通生物学》、《植物学系统分类学》的英文教科书,努力去阅读。 虽然是九十年代或者八十年代的教材,有些是影印版, 但是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 我本身对英文不够敏感,阅读这些教材, 其实并没有让我的英语有多少长进, 不过确实拓宽视野,当时最重要的印象就是英文的教材真好, 讲得真清楚。

后来读博士后, 我才切身意识到, 世界上最新和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用英文写成的。 不能熟练阅读英文的论文和论著, 研究不可能做好, 而且同国际同行交流都成问题, 所以学好英文是有志青年们要留意的, 否则虽然身处国家队, 却有变成民科的风险。

继续回到四六级考试。可能是由于大学英语的教材太难, 我提不起什么兴趣, 也许是过了英语四级已经满足了毕业的要求, 我有报名参加英语六级考试, 但是又没有怎么努力。 终于大二考了两次也没有考过。第三次考六级是在大三上学期,好像是下午两点开始考,我一点半还在宿舍睡觉,对考试也有一种心灰意冷的状态。 宿舍的老大万里兄说:快起来,去试一试, 你试一下, 还有过的可能,不试, 连过的可能也没有。报名费已经交了,为什么不试试? 我想这说的很有道理。 于是抄起耳麦, 直奔考场。从宿舍到考场要20分钟。进入考场后找到自己的座位, 听力已经开始了。打开自己的电源, 发现耳麦没电,只能临时借了考场的备用耳机,开始答题。 也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眷顾, 同样在考前没有做真题, 没有做模拟题, 直接裸考的我, 这次居然过了, 64.5分, 虽然刚刚过及格线。不过四六级这种考试, 通过了就好, 虽然自己英语水平其实并不怎么样。

由于我的硕士生导师李晶教授要出国, 帮我联系了在中科院植物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研究组联合培养。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自己将来的导师马克平研究员时的情景。马老师问:你英语六级过了吗? 我说:大三的时候通过了。马老师点点头。 之所以这么问, 是因为上面已经提到, 英语在中科院系统太重要了。 每个要读博士的学生, 都要通过中科院自己的博士入学考试。单词量要求为9000单词, 相比之下, 六级是6000单词, 四级是4000单词。

临近博士入学考试, 我还是要努力扩展自己的词汇量, 也加入了背单词大军, 虽然长期以来对背单词很不屑。 其实背单词并不太枯燥。 我先是把不认识的单词抄写到一个小本子上, 然后回忆单词的意思,回忆不起来的, 又抄到另外一张纸, 几轮下来, 单词量基本上上去了。 做足准备后, 我仍然只看了看之前的真题的题型就去考试了。成绩还可以。 这样我就成了中科院的博士生。

读博的过程是辛苦的。首先是选题并研读英文的论文, 然后学习理论和相关分析技术, 自己的研究成果要有创新性, 并且要用英文写出来并且发表。 这是很大的挑战, 特别是周围没有人跟你很好的讨论时更是如此。 博士生们往往很迷茫, 需要导师更多的指导与爱护。

学习生态学, 数据分析技术当然非常重要, 而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 新的理论,文献全都是英文的, 不得不一头扎进去。这样, 又是三年。 直到有一天, 我需要用英文汇报自己的成果, 忽然之间傻了眼。 研究组邀请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Nate Swenson博士报告, 并且帮博士生修改论文。 我当时想表达一句话, “本研究的结论与之前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居然不知道怎样用英语表达,急的冒汗。幸好当时华南植物园裴男才博士在场帮忙翻译, Nate才明白我想说什么。

当时还有一件事触动了我。

由于博士毕业面临找工作, 我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中南大学湘雅校区做师资博后, 另一个是去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应聘 Plant Identification and Records Officer。那时候我博士期间工作的SCI论文还没有发表, 当时达不到中南大学的要求, 但是面试成绩还不错, 学校比较满意, 给我保留了一年的期限, 这一年内发表一篇SCI论文, 即可入职。这种情况,我只能先想想在嘉道理农场面试应该注意什么,怎么准备。面试还有两天的时间, 我忽然意识到面试可能是英文。怎么办? 总不能到时候卡在那里,眼睁睁看着工作机会从自己眼前溜走。于是我找了一些英文面试技巧, 并且认真准备了自我介绍以及常见问题的答案。大约50条。 谢天谢地, 面试时所有的问题, 都在我所准备的答案里面,所以那次面试应该还是给上司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所以后来才能录用。那是我第一次面对两个金发碧眼的洋人, 面试官在一个小时里不断问你问题, 能否把握住机会, 就看自己怎么回答。 面试结束后, 部门主管很高兴, 还专门开车把我送回住处。最终我也被录取了。


虽然面试通过了, 不过我非常清楚自己的英语能力, 其实还停留很初步的阶段, 而且很多表达方式还很中式,口语更是一塌糊涂。

嘉道理的工作语言是英语。也许是对我特别关照, 全植物部二三十个坐办公室的同事,领导每个星期要和我面对面谈话超过8个小时,也就是每星期一天或者一天半的时间在跟我谈话。虽然说不上喜欢, 但是权当是英语听力练习吧。

经过不断的练习英语听力,去年的某一天, 我发现终于能不看字幕听懂英文纪录片和新闻,那种开心是很难形容的。后来还被公司找去做了两天中译英, 英译中的口语翻译。

二十年英语学习路,对于一个农村长大的人来说,艰辛而漫长。 学习英语的时间, 如果用来做别的事情, 能不能做得更好, 人生会不会更精彩? 我不知道。 对我来说, 英语打开了看世界的窗户, 让我有机会认识外国的文化、外国的新技术,认识国外的朋友。

如果再问我一次, 你愿意用这么多时间学英语吗?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2017年10月7日于香港大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662-1079545.html

上一篇:雪花飘落在英格兰
下一篇:大型森林样地样方的命名与坐标转换
收藏 IP: 14.0.164.*| 热度|

22 傅平 黄仁勇 沈志强 周忠浩 李哲林 张高峰 黄永义 朱朝东 郭战胜 李莹 张亮生 葛素红 丁迅雷 王安良 李帮建 李心诚 虞左俊 袁丹妮 杨力 夏炎 zjzhaokeqin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