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上午,我七点半就到了以“凝聚”为名的雕塑旁边。这个钢铁的“拱门”上挂了三个风景区的指示牌。(从北京天桥开往五侯道口的917快车,我不是第一次坐。特意地赶六点钟发车的头班车,是第一次。)
从拱门下面,可以分辨出台站的银灰色圆顶。
十二年前的四月下旬,我在科学网贴出《王翰的酒杯》时,不知道自己何时会“出山”。这座山,是房山区的一座海拔不过八十米的小山岗。
2007年4月26日的抒写,有随意的因素在、有失意的因素在。
12年后,我再次来到山岗上,不是值班,而是以一个普通关注者的身份,参与《测天绘地 守护自然资源》为主题的科普活动。
活动预计10点开始,我8点就到了,成为第一个签到的参观者。
此次活动,最吸引我的是超导重力仪。这种型号的重力仪,我没有使用过,有些好奇。“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文汉江研究员耐心地向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参观者讲解这台精密仪器。这是一台价值不菲的重力仪,可以认为是精度最高的相对重力仪。地球表面的概略重力值为10ms-2,精度达到微伽(10-8 ms-2)级别的超导重力仪对自身周围的震动相当敏感,参观者的活动引起的重力值变化,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曲线中体现出来。在超导室,听到一个颇为有意思的科技创意——把这个曲线绘制出来、制作成卡片赠送给参观者。纪念品不仅是收藏价值,也是一种科普价值。
角度受限,我无法同时把观众、讲解员和仪器都圈入镜头。
只好以极为业余的图片充数了。
我在外侧拍照的时候,细雨没有停。我短时停止了拍摄,扫视了一下四周。
中图里的文博士正在投入地解说,听众们都很专注。观众里有几个红领巾,他们是和父母一起来参观、长见识的。
下图,本来是主要显示仪器的,在右下角留下了外国同行的身影。他来自老挝、中文流利,专业好像是遥感,在中南大学进修过。他和另一个同胞,都是来研究院进行合作研究的。期初,看到登记册上两个非汉语名字,都注明了研究院的简称CASM,我还有些疑惑呢。
“出山”五年,台站变化不少。在食堂对面的建筑物上,新挂了两个牌子。与照片中的“天文望远镜”配套的激光器已经升级。发射绿色激光脉冲的频率与能量,都超过了十年前,更超过了16年前。我为自己的落伍高兴,曾经使用过的液体染料激光器,早已被固体(半导体?)激光器替代。原先的脉冲频率不过是10赫兹,现在是1000赫兹了。原先,熟练的“猎手”,通宵观测到40圈卫星,就可以心满意足了。现在,熟练的观测员可以一夜观测到80圈卫星。
我看到,有一拨观众站在超导观测室外的台阶上合影。
(十三年以前的秋分过后,我在雨中,第一次进入清静的台站。在秋雨中,在老站长的引导下,朝着激光楼走去。昔日的秋雨和近日的春雨,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直到我离开台站,细雨都没有停。
我在飘飘洒洒的春雨中,离开了台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