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美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uekuan 与化学家谈摄影,与摄影家谈化学!

博文

《摄影圈家乡美》徐沟背铁棍

已有 7013 次阅读 2009-7-9 23:2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太原, 山西, 民间艺术

太原与晋中一带,早在清代就流传着“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的民谣,几百年来民间口碑传颂不绝,老百姓以自己特有的审美观和谣谚形式评价着民间社火艺术中的三枝奇葩。其中,太原清徐的“徐沟铁棍”就是当地民间欢度元宵佳节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社火形式,以其构思奇特、制作精巧、服饰华丽和表演惊险而成为众多社火形式中的一绝。

  徐沟铁棍是百姓习惯的简称,包括背棍与铁棍两种形式,也可称作徐沟背铁棍。据史料记载,徐沟背铁棍起源于1162年(金大定二年),是年徐沟设县,恰逢大旱,百姓便举行抬神祈雨活动,得雨后将神像请上供桌,连同身旁两个扮作童男童女的孩子抬着上街游行,始称为抬阁。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徐沟祈雨队伍在抬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走阁,即由一个大人将童男童女扛在肩上游行谢神,后经传承艺人反复改造,将抬阁定名为铁棍,走阁定名为背棍。1875年(清同治十四年),徐沟知县王勋祥操办社火,大闹背铁棍,此后徐沟背铁棍声望愈隆,逐渐演变为独特的民间社火形式,成为今天铁棍、背棍艺术的雏形。

  徐沟铁棍、背棍又是一种人体与器械相结合的表演艺术,经过人们长期的加工创造,人物服饰与扮相逐渐演变成以戏曲人物为造型,以铁棍为连接的人上立人、人上缚人的民间舞蹈形式。尤其是背棍发展变化最为显著,有直顶、旁挂、活心(转轴)和单人棍、双人棍以及三人棍等样式,其制作工艺集中体现了清徐民间工艺美术的精湛与灵性。背棍的结构分为上、中、下三截,下截的铁绊和曲挺历来被认为是民间的绝活,制作巧妙,充分运用了物理学的力学原理,从打造捆绑至插合表演,都准确地掌握了重心与力量的平衡。铁棍的制作,既大气又精密,其总挺、支挺、圆盘、插头等部位最为关键,“桌面”与“总挺”整体装饰讲究华丽与活泼相统一,个性张扬与和谐融洽相统一。铁棍在行进中表演,抬棍者众多而步调一致,其奥妙在于传承艺人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号子”,无论起停、转弯、快慢、路滑以及遇各类障碍物等情况,都有特定的口号,即使在欢腾吵闹的环境中,这些口号语言也会格外“醒耳”。

  徐沟背铁棍表演的时间近代以来逐渐固定在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社火娱乐之中。表演时,背棍者根据人物角色、故事情节,随着锣鼓音乐节奏迈开步伐、摆动肢体;被背儿童也随之做出相应的表情和舞姿,达到上下默契、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背棍表演时,少则五六组,多则上百组,俯视步履铿锵、尘土飞扬,仰视彩袖挥舞、珠光眩目,教人顿时忘却人间天上。由于背棍、铁棍表演时不说不唱,只以锣鼓音乐和舞蹈动作表演传情,历来被人们誉为“无言的戏曲”、“空中的舞蹈”。百姓们视此为喜庆吉祥,家长们希望自已的子女每年都能进入背棍表演队伍,盛服彩妆,凌空起舞;壮年汉子也以参加背棍、展示自已的技艺和耐力为荣耀。

  民间祈雨祭祀活动,是源于农业生产和民间信仰的古老风俗。这种风俗历经千年而不衰,因地域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由于科学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清代晚期以后,就全国范围来讲,祈雨的风俗趋于衰亡,原先的活动逐渐演变为民间歌舞艺术或民间体育竞技的独特形式。在山西境内,徐沟铁棍就是由祈雨祀神活动而演化为民间舞蹈形式的突出例子,成为太原乃至晋中等地春节民间社火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虽然徐沟铁棍原有祈雨的文化含意被日渐丰富而时尚的戏曲人物舞蹈表演所冲淡,但在很长的时间内,铁棍(尤其是抬阁、划棍)的外观装饰和人物服饰上,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云纹、水波纹图案,向人们暗示着徐沟铁棍那段隐秘而遥远的历史。(来源:太原日报;聂元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4303-242731.html

上一篇:《摄影圈家乡美》太原汾河公园
下一篇:菜园恋情
收藏 IP: .*| 热度|

8 郭向云 陈绥阳 寸玉鹏 钟炳 王立 biofans sunweiweided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