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的2012年是学校的评估年。学校给图书馆的经费不少,但因受办学指标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建设经费主要用于纸质书的购买,电子资源有一点,极少,具体数字就不再说了。
2013年,数字资源有三个数据库,都是镜像,总经费依然很少;2014年经费略有增长,将已经有的数据库改为了网上包库、包库和镜像并行。在此基础上,资源建设开始慢慢关照数字资源。
十年后的今天,数字资源经费已经增加了六倍,数据库个数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因为以前基数小,如果看经费总数仍然很少,甚至都不够重点院校买一个外文大库的。但和同类院校相比,差距已经不明显,甚至比有些院校日子还要好过一点。
有限的经费,总方针是,纸质资源保障每年能采购比较稳定的数量,数字资源重点保障中文资源需求,外文资源量力而行,作为弥补措施,下大力气提高文献传递的便捷性和效率,尽力满足老师们的科研需求。地方院校日子难过大家都明白。
高基报表大家每年都在做,办学指标中涉及图书馆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生均图书总量,一个是年增生均图书量,依照的仍然是2004年的2号文。这十年实在发展太快,变化太大,在校生数量有了很大增长,信息环境有了很大不同,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有了颠覆性的变化。
对于这两个指标,很多双一流高校、重点院校基本都不care了,不够就不够了。他们的数字资源,特别是外文数据库强大得很,至少没听说哪家“双一流”高校的馆长为纸质书不达标而愁得吃不下饭。
反观地方院校,办学面临更多困难,发展面临更多羁绊,尚处于“保运转、保民生”阶段的地方院校,要想求得发展,对每一项上报的指标都不敢掉以轻心,唯恐哪个指标太难看产生不好的影响。许多馆长面对这两个指标,不是长叹一声、无计可施,就是挖空心思、“高”招迭出。
疫情以来,“线上”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话语,作为服务保障,资源建设也不能滞后,保障质量属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工作。
放眼十年后的场景,追问和反思最迫切,“今天的资源建设该如何用力呢?”
【图文链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