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lbirdzsh201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olbirdzsh2015

博文

炼狱2.0模式 精选

已有 5342 次阅读 2016-2-18 11:12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很久不写日志了,除了忙于写标书、攒论文和备新课之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朋友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正在迅速从PC端向移动端迁移,我们现在已经适应了在微信朋友圈晒几幅照片,写个只言片语的交流方式,似乎已经忘记了博客的存在。这是技术驱动下的另外一次浪潮,在微信遍地开花的今天,要写一篇数百字的长文,有点像20世纪末期,手机大规模普及的时候,我们还恋恋不舍曾经感觉无限荣光的BP机。时代在飞速发展,人也在不断进化,正如数亿年前一样我们的祖先一样,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成为了万物之灵,通过逃避方式被动适应环境变化的成为猿猴,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全部彻底灭绝。
     在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四年之后的一天,突然顿悟了这几年找不到激情和成就感的原因所在,那就是这几年基本上在吃老本,很少去尝试和探索新鲜事物,尤其是去触碰一些让人望而生畏的事情。尽管这几年如期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去澳洲晃悠了一圈,拿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和一系列小课题,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没有读博期间的状态好。读博经历对于有志于学术的人而言,确实是影响非常深远的,很多人所谓的“炼狱”之说也并非夸大之辞。读博,确实会让人有“脱胎换骨”之感,在不断克服困难攻城略地的过程中,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的成长节奏。然而,回单位工作这几年,这种感觉却很少再有,要是有也仅限于少数的时间段。
     因此,一直在思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得出的结论是,我现在缺乏一种“巅峰体验”,也就是一种经历千难万险之后实现自我超越的快感。科学网一位博友给我留言,科研就是攀登高峰,没有站在高处,爬再多的小山包也没有用。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可能最近几年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在一堆小山包之间上上下下,自己的眼界和思维其实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高。要想走得更远,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主动挑战那些自己曾经望而生畏的事情。如果将读博期间的那些历练称为“炼狱1.0”的话,那么眼前我所寻求的挑战就是“炼狱2.0”,两段经历的时间长度相当,读博是2009到2012,当前要完成转型发展的机遇期是2016到2019。读博期间需要发表一系列资格论文并完成一篇博士论文,而当前的转型期我面临的任务也是类似的,只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未来三年多时间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
      第一,发表SSCI检索期刊论文3~5篇,这是未来转型最重要的标志,开始由追求论文数量转到追求论文质量,需要压制自己的论文发表冲动,开始习惯一年半载集中精力只完成一篇精品论文的方式。SSCI期刊检索论文对于任何学者,包括现在圈子里的教授博导们,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需要有创新闪亮的科研点子,需要适应国际化的科研套路,需要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有质的飞跃,还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心灵,可以坦然面对拒稿和无数次修改,习惯“数月磨一文”。但是这样的经历,对于科研水平的提升也是有巨大帮助的,真正可以把这些国际化的套路玩得得心应手的时候,也许就会产生一种“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这个是很多人毕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一个境界。无论最终能否如愿,趁着年轻,趁着还有精力,必须去尝试一下。
      第二,结合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结题工作,完成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著作。实际上,很多学者的名字,就是通过其著作被大家所熟知的。有没有自己代表作,可以像名片一样被人介绍,这是判断一个学者价值的重要标准。未来几年,主要完成的作品就是国家社科基金的结题成果《国家语言网格工程:多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共享策略研究》。这将是一部长达40万字的著作,相信付梓之后,拿在手上一定会以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当然,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篇幅,而是内容,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可以真正将多语言信息资源共享领域的问题彻底搞清楚,同时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也有所启迪和帮助。
      完成这两件事情,工作量差不多就可以相当于一个博士学位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完成,例如:完成两本电子政务教材的编写工作,分别是《电子政务立体化教程》和《电子政务实训案例集》,大约在2016年年内完成并出版;完成国家民委教改等一系列小课题的结题工作;在国家社科基金结题之后,尝试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适当发表一些国内核心期刊论文,个人论文总数破百篇等等。当然,还有一件事,就是在未来三年内拿到正教授职称。此前,曾经将职称问题看得过重,其实职称永远是外职业生涯的东西,对未来有决定性影响的并不是职称,而是实力和水平。看清了这个关系,就能坦然面对如今日益激烈的职称竞争。实际上,水平上去了,职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今天看到一位同学的朋友圈,抄过来以自勉:不念过往,不惧未来,不忘初心,
不懈前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17406-956960.html

上一篇:我对大数据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归来
收藏 IP: 219.145.105.*| 热度|

3 黄永义 王启云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