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2.0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qdriven 创新从身边做起

博文

学术作伪的成因及对策

已有 3564 次阅读 2009-6-20 11:53 |个人分类:教师探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看了科学网几篇博文,学术作假是一个热门话题。各种观点都很多,各种现象更是触目惊心。深入思考,越来越同意这件“奇事”,其实有可能是“必然”。

先总结一下“学术作假热”的原因

1、网络的出现加大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曝光度。其实很可能未必“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以前这些事情估计也是有的,只不过不被人所知而已。因此,网络化、透明化实际上是“学术作假”的“杀手”。


2、扩招加大了管理松懈和敷衍应对的可能性。人多了,必然相应的就会造成师资资源的匮乏,培养环节质量下降必然会促成抄袭的可能性,同时这也反映了创新水平本身的压力。同样,在网络化使得资讯传播水平如此发达的时代,某些方面的创新变得更难了。另外的一些,则有可能容易。


3、在创新方面长期处于模仿、跟进,底蕴不足,原创文化在中国学术圈本事不够成熟——有时候看了为原创而原创的一些生硬的东西,心头的感觉更是复杂。我们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水平从大环境上看本身就比较低,工业界特别是实体经济如果不能发展起来,真正带动创新需求,创新文化的就会出现问题。


4、确实有些人很牛,有侥幸心理,敢于铤而走险。体制上是指标衡量的。文章数量、质量,项目数量、质量实际上不仅仅是学术问题,也关系到价值分配体系,因此直接决定了一些人的经济利益。有些人是比较胆大的,无知者无畏。有些人是比较勇猛的,有知者也无畏。

5、论文署名体系、论文评审体系的问责机制还存在一些漏洞。确实有可能存在不打招呼就署名的事情,确实也有马马虎虎就通过签字的论文评审专家。在几十分钟的评审时间内需要做出评审意见,并需要接受以后几年内搜索引擎+人肉搜索的共同检验。未来作良心与实力兼备的专家看样子是很难的。而且专家力量再大眼睛再亮也不如群众的力量大不如群众的眼睛亮。但没有审批体系,完全靠社会网络体系也似乎不可能。所以一定要考虑两种体系都能互补兼容的制度创新。

大家的事情只能作议论,作思考。回到自己的小实验室,一定要有一些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去跟进。

1、课题设计本身要求新。导师自己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把方向指引到“蓝海”多一些,就不容易产生抄袭。

2、经常的论文讨论,让孩子建立起论文的观念。对论文体系热爱之后,大家会喜欢这么一种思考模式的。不能把论文过分指标化、任务化。论文其实是人类知识传递的一种web化的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工程,是一个原始形态的但是非常严谨的web2.0。一定得循其道,悟其要,用其妙,并且和自己的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3、学生确实是很复杂的。带的孩子们多了以后,发现真是参差不齐。很多事情要有提前的交代,要有及时的教育,也要有一些必要的制度约束。例如署名审批需要实验室内部填表、发表论文需要实验室内部网络登记公示之类的机制可能会有效消除这类事情。

4、尽快发展p2p模式的培养与学习氛围。既然导师资源受限,就应当多建立一些社会化学习、群体化学习的模式, 通过自学、群体学习、精英引导、教师指导等多种模式解决培养环节力量薄弱的问题。同时也发展一些企业合作,找一些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或多留一些学生作员工,作为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一个补充,提升实验室总体水平。

 5、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能够掌握网络上种种优质的资源。欧洲很多项目成果都在网上公示。我们国家做得少。另外,从教育目的出发,更直接一些,把这样一些学术作假的反面案例拿到实验室里作讨论。

6、招生时要注意,找一些真的是能承受创新压力的人,别太娇气,应对不了过于严格的训练,要么找麻烦,要么会抑郁,要么要自杀,那可实在是太不好玩了。

 

总之,我同意很多人的观点,觉得 学风建设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学风都坏了,民族真的就有问题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1500-239265.html

上一篇:慈善情怀的输出渠道
下一篇:父亲节
收藏 IP: .*| 热度|

4 艾云灿 曹聪 李晓光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