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ar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art

博文

哈勃——一如既往的辉煌

已有 4245 次阅读 2016-10-11 20:0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天文, 哈勃, 望远镜, 星云世界

NASA最近公布的木卫二上的水汽喷流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公布了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木星卫星——木卫二上的水汽喷流,这意味着木卫二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极大。自1990年发射升空以来,哈勃太空望远镜已经在外太空为人类服役了25年。期间,它完成了众多出色的拍摄任务。这架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太空望远镜,一如它的主人,为人类的太空探索做出了许多伟大的贡献。普通大众对哈勃太空望远镜或许早已不再陌生,相反,对于哈勃这位天文学家却所知甚少。北京大学出版社刚刚出版了哈勃的著作《星云世界》的首个中文版,收入科学元典丛书中。下面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哈勃及其《星云世界》。


登上美国《时代》封面的哈勃


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1889—1953),1889年出生在美国中部密苏里州的马什菲尔德市。童年的哈勃性格孤傲,不喜欢交际,却酷爱在夜空下观天,喜欢阅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和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他的祖父马丁启发了孙子对天文学的热爱,在哈勃8岁时,马丁送给了他一架自制的望远镜,并陪同他一起观察星空。哈勃在惠顿上中学时,校长罗素良好的宇宙学素养也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路走来,哈勃阅读了大量天文学书籍,并考入芝加哥大学。在这里,他对天文学的爱好得到了尽情的满足。他把主要的精力用来学习自然科学的课程,并结识了一位优秀的导师莫尔顿教授(Forest R.Moulton,1872—1952)。他不仅引导哈勃进一步深入天文学领域进行探索的兴趣,而且在后来哈勃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帮助哈勃走上了天文学研究的道路。哈勃选修了莫尔顿的课,对莫尔顿的研究成果了如指掌,以致于后来,当哈勃来到牛津大学留学时,令牛津的天文学家们大吃一惊,因为在牛津,哈勃的专业是法律。在他们看来,哈勃能如此了解最新的天文学研究,并指出他们在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莫尔顿教授


回到美国后,哈勃在莫尔顿的帮助下,前往叶凯士天文台,跟随台长弗罗斯特(Edwin B.Frost,1866—1935)攻读博士学位并从事天文学研究。一战爆发后,哈勃应征入伍,战后前往威尔逊山天文台继续他的天文学之梦。在这里,他不辞辛劳,经常熬夜通宵,利用100英寸胡克反射望远镜进行了多年的观测。当时,天文学家们已经了解到,宇宙中有大量的天体在远离我们而去,但是对于这些远离而去的天体究竟是银河系内的成员还是银河系外的星系却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当时的天文学家还无法确定这些天体之间的距离。在哈勃来到威尔逊山后不久,人们已经发现了可以用来进行天体测距的信标——造父变星,并利用它来进行了初步的测距工作。哈勃通过检查大量的照相底片,发现了仙女座星系中的造父变星,从而计算出仙女座星系与银河系的距离远大于银河系本身的尺度,由此揭示了河外星系的本质——那些遥远的天体都是远在银河系外的类似星系,银河系只不过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

仙女座星系


随后,哈勃发现那些河外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也是随距离而成比例增大的,这意味着宇宙处于膨胀中。这项发现当时就令爱因斯坦震惊,因为宇宙膨胀意味着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常数变成了画蛇添足。爱因斯坦得知哈勃的发现后,立即应邀前往美国,登上威尔逊山,在哈勃的陪同下,亲自使用胡克望远镜进行了一番观测。当代最伟大的宇宙学家霍金认为,哈勃对宇宙膨胀的发现无愧于20世纪一项伟大的理性革命。1936年,哈勃出版了他的著作《星云世界》。在书中,他对当时天文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一番总结。他用生动的文笔,对星系的分布、距离、特征、速度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使人们得以了解他和同时代的天文学家们伟大的发现。英文本首版一上市即销售一空,连哈勃本人应邀前往英国演讲时在路边的一家书店里也只看到最后一本。近期,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这本《星云世界》首个中文版,收入《科学元典丛书》中。书前有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卞毓麟教授的导读。译者吴燕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曾在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教授。译文流畅,很好地再现了原著的风貌。

《星云世界》中文版

本期编辑:吴卫华

科学与艺术之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99505-1008087.html

上一篇:大自然的内在规律不应只用自然科学来认知,而且也要用艺术来认知
下一篇:哈勃《星云世界》首次译成中文,与读者见面!
收藏 IP: 124.205.189.*| 热度|

3 吴卫华 姬扬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