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bao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yu 生物医学学者

博文

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宜张先生访谈录 ( Interview with Chen Yizhang

已有 8602 次阅读 2009-4-28 22:45 |个人分类:科学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大学教育, 中科院, 陈宜张, 资深院士, 访谈录


访谈陈宜张院士


陈院士与研究生们畅所欲言

今晚成功的对Fudan马红教授进行了访谈,顺便把去年12月对陈宜张先生的访谈记录贴出来,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启迪。

129日晚,SMMU研究生学术活动委员会在科技馆举办了“学术人生”系列访谈活动,特别邀请到中科院资深院士、我校著名神经生理学家陈宜张教授,与广大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交流。本次活动吸引了全校200余名研究生参加,会场几乎座无虚席,陈宜张院士谦逊的大师风范、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学术功底、宽宏的国际视野、执着的科学精神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所有研究生都非常珍惜这一与院士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认真聆听、积极踊跃,会场的气氛始终热烈而活跃。

 

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宜张先生访谈录

韩涛 魏玉保 据录音整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807

科技馆 2008.12.9 19:00-21:00

主持人:林宁、卯丁

场下主持:韩涛

林:我也是研究生,我想今天在座的大部分也是08届研究生,所以作为研究生,我本人也好,还是我周边的同学也好,都经历过了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在研究生阶段并不是非常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自己最适合什么,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如何开拓并将自己的兴趣点进行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这个实际上是我今天特别想问一下陈院士,因为一提到陈院士,大家首先就想到甾体激素,非基因组作用机制,还有膜受体假说,相当出名。

陈:你的意思是?怎么叫我讲呢?就是原来你这个学习的想主攻那一个,方向不明确?怎么把它明确起来呢?还是叫我讲讲甾体激素的问题呢,我没听明白。

林: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也好,还是您自己发现对甾体激素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呢?

陈:这个我可以回答,因为你前面一段话我不晓得如何回答,甾体激素的工作呢大家在幻灯片上也看到了,这是1985年时当时我和一个研究生,现在在美国,一个女孩子,我们呢就看见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研究工作呢,最重要你把问题找好,而且呢它是不是一个问题呢,所以1985年我们就遇到这么样一个问题,甾体激素吧包括性激素,还有肾上腺皮质,那么这些激素作用机制教科书上都有的,作用于细胞浆或核里受体然后通过这个受体影响了DNA转录然后引起新的蛋白合成,蛋白合成增加或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医院的人看见内科慢性肾炎给激素,吃了以后引起人脸胖胖的,所以我们叫满月脸水牛腰,那么这个是今天吃了明天就出事了吗不是这样的,是长期吃的,因此甾体激素作用必须有相当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对不对?这是经典理论。

    我和我那个研究生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大概1981年或1979年在SCIENCE上有篇文章,一个美国作者做的,作为实验研究,动物脑子里呢装进去一个微电极,这个微电极还可以通过电流啊把一些药物开进去,送到脑组织,当然是很小的,那结果呢生理学家发现微电泳一开始大概要不了100微秒,这个电位变化方式变了,原来慢的变快了,原来快的抑制,那这个就是我们的问题,这样一个试验对象,你教科书上给我的图能解释吗?

林:教科书解释不了,发现了问题。

陈:那么以后呢,我们就做了一系列工作,所以这里我给同学们交流的科研中最主要问题是啊,你把问题找到,你到底问题有了没有,你这样熙熙攘攘,今天来明天去,到底你这个工作是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找到了没有?

   就是要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发现问题,跟教科书上解释不能满足所以要继续深入,继续研究。

   总而言之,就是现有理论不能解释这个问题,这个现象那么这就是问题,什么问题都可以解释叫你去研究什么啊,那就没有问题,所以我就感觉到现在这个研究生同学也好,要重视这个问题,在错综复杂的问题中要把这个问题抓住。

陈院士的名字陈宜张,我就想文这个宜张怎么来的?

陈:这是私人问题了,对不对?我的名字是我爷爷起的,我的妈妈不姓张,这就是你们关心的问题,你要去查张怎么解释,最容易解释的呢就是扩张主义你们都知道把,张就是发扬广大,所以我的爷爷就叫我去发扬光大,就这个意思。

:那我第二个问题是回到1946年,陈院士您考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一年后转入医学院就读,当时是什么样的契机呢?

陈:真是个问题呢,你们现在的同学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就是我受了我父亲的压迫,它迫使我学医,现在我父亲已经去世了,当初的旧社会谋生也很不容易,我父亲对我说就是你学工科,以后工程师,可是国家没有出路时这工程师薪水不高,他说你还不如做医生,到我们乡下来,我的老家没有医生,第二个原因呢,我父亲感到有一个学医的对家人咨询,看病有好商量的人。

林:按照您说的,您是背父亲逼迫来学医的?

陈:是的。

林:现在在医学领域卓有成就,现在很多的医学生包括我本科同学也都是被迫上的军校,被迫学的医,大家在一个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平衡点,医学不一定激发了他某种兴趣或激情,那么对于这样还处于困境中的同同学你有什么好的意见可以帮助他们?

陈:我呢,感觉到像我这样一个人的虽然我是医学院毕业的,1999年到2000年呢,还叫我当医学院院长,但实际上我这个人已经不太医了,一些看病的人问我我老是讲些外行的话,我这个生理学啊多半还是生物学,那回过头呢,是不是说对医我很感兴趣呢?那么至今为止吧,我也不是很感兴趣,但是我当时对基础医学很感兴趣,我这个人喜欢问问题,生理学中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神经生理学里更有很多问题,因此呢我这个经历真不能完全回答你们到了医学院的兴趣,但有一点呢,如果你们认真钻研一下学问的话,兴趣会有的,如果你很烦躁,一天到晚也不很好想,也不好好看书,时间好像过的很快,实际你遇到很多问题都没有撑下去啊,其实问题多的不得了。就看你有没有能力,因为这2008年诺贝尔奖得奖的那个法国人他说HIV疫苗几年之内一定会搞出来,因为他就是搞艾滋病疫苗的,爱滋病毒就是他发现的,这是个全世界很广泛的问题,所以的刚刚提的那个问题呢,我就是感觉到你们还是要对自己专业的问题呀好好钻研一番,不要安不下心来,想写问题,当然了有些人会说你净说空话,我们现在情况不一样,对于你们这些问题我想我也是很同情的。

卯:您1947年您转行的这一年中留给您印象最深刻的当时那种心情或当时的事件,说一件事情或一个场景,我们分享一下。

陈:好。说一个场景,我是学机械工程的,我数学没问题,呱呱叫,我物理化学都很好啊,但我没有选生理学,这个浙大很好的,它容许我一边选生理学,一边选比较解剖学,一边选组培学,照理说,这两科是冲突的,它可以不让你学的,浙大的规矩是一个下午试验是一个学分,我已经接了七个试验,浙大一个老师周秉相先生他晚上给我补试验,我认为这对我印象最深了,这个老师对我太好了,我不讲第二样好吧。

林:那您非常出名的单分子学说,您能不能用简短的话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学科,领域?

陈:首先吧,我更正一下,这不叫单分子学说,所谓单分子研究是研究一个分子,比如ATP有一定浓度,比如PKAPKC,研究是一群分子,所以回到2001年我有了天真的想法,我想看到细胞中一群分子中的一个,我盯着它看,看它怎么走?这里要有高级显微镜技术,要有荧光标记技术,要有很多相关技术,2001年在国际上看比美国和德国晚5年,但在大陆我是第一个提出,在2005年我在基础部进行小型讨论会,上海来了不少院士,大概2030人,我想做这个问题,七年来发展比较快,故这种理论会在更深水平得到推动,我们还是更艰难的在走这条路。

林:总是不缺乏良师益友,我们在回忆1947年时,您也提到了自己的老师,我们在做这个访谈钱也特意采访了些您的学生,也特意收集了他们对您的评价,在我们做这个报告前,你猜猜他们会怎么样评价您?

陈:应该说我这个人很严格。

林:我们收集了整个生化研究室学生对您的第一印象,或长期接触的感想,那么我们来听一下学生怎么说老师的,有一个同学和我说,陈宜张院士真是真性情的人,非常直率,严格并且很和蔼,第二名同学说他为科学做出来巨大的贡献,是所有科学人员的楷模,还有一个同学说陈院士为人很谦和,对每个人都能平等的看待,处理问题时候非常懂得能把握重点和关键,另外一名同学说陈院士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识渊博,看来您说的严格二字只占到了一小部分。

陈:我要补充一下,你们学科有些学生将来要申请去美国读博士后,要有推荐信,所以你的学生他可能光讲些好话,不讲坏话,所以你要研究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有些偏性,估计有很多不满意的话他就不和你讲了。

林:您真是太严谨太有趣了,我们在回到这个研究的问题,您刚刚说的就是我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我们深入下去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看到资料中讲就是您最初研究反射时,开始做局麻,然后再动物身上几经实验都没成果,甚至在自己身上做,但让人失望的是这个是失败的,事情是一分为二的,那遇到这种失败时,您会采取什么措施呢,是让这个课题继续呢,还是再重新选课题呢

陈:重新换课题,这是大学刚毕业时,原来设计的实验是错的,这个设计前提不存在,所以要在自己身上麻醉实验就是这个原因,那么讲的第二问题我就提出来换题目,总之换题后还发表出一篇文章,发表在前苏联的巴普洛夫学报上,这个本身结果不感觉怎么样,但这种判断不对了敢于丢弃的精神是值得的。

林:您那个失败的实验经历多长时间花费多大精力呢?

陈:大概34个月,一天从早到晚,那时早上要遛狗,狗要听你的话,要花不少时间。

林:实验都很艰苦,包括大家所做实验,分子实验也好,还是动物实验都很辛苦,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在您实验路上,您先扮演学生,后扮演老师,这两重身份对您有什么体会呢?

陈:老师呢,我认为一般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好的,作为学生,应该看到老师的好意,才能接受他的东西,我认为是这样的,这个老师也不是什么都会,所以我觉得学生要善于看到老师的善良,我在工作中都谈到,我,包括第二军大以前带我的系主任,他们都是非常善良的,回过头来你站在老师地位怎么看待学生呢?我在02年我写了篇文章,我讲好的老师怎么带学生,1981年,诺奖有2个人,1999年神经元杂志要邀他们写篇论杂志,他们写到我们之所以有今天我们不会忘了我们的导师,这里讲啊,好的老师待学生非常爱护,所以不要老训学生,多帮助他们,所以学生得诺贝尔奖了也非常怀念他的老师。

林:说道老师带学生,陈院士曾说只有他能讲动,他会坚持带学生,后面这张图片呢是陈院士给2000届本科生授课,现在很多老师因为工作疏于教学,但您却坚持到讲台上接触学生,是什么支持着您把事业做的这么好?

陈:我分两方面讲,一方面我校制度缺陷,在美国PROFESER一定要讲课的,PROFESSER主要工作就是讲课,第二方面,我本能来看,我也很愿意和同学在一起,因为同学年轻,他们爱问问题,只要我讲的动,我就去讲,我现在不休息站在讲台上讲3个小时也没问题。(掌声)

林:谢谢陈院士,这让我们很感动,刚刚掌声也说明了这个问题,那么由于时间关系吧,我们现场部分结束,交给我们场下主持人韩涛。

 

韩:陈院士,您好,今天非常感谢陈院士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和平台,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吧,请同学们踊跃提出来与陈院士交流。

陈:我打断一下,在美国学术会议都是提问很热烈的,所以我鼓励大家提问。

学生a陈院士,我想问一下,您刚刚说了作科研要踏踏实实,融入进去,想我们临床研究生又要搞科研,我们如何分配时间使临床和科研都干好呢?

陈:我感觉作临床不是把自己要求定的太大,非常有限的目标,不要期望5年里什么都做好,时间还要你自己考虑,但目标不要订的太高,一高就不好做了,这样也会更有兴趣,真正推动科学发展很不容易的,但年轻人训练一下也是好的,我自己的体会。

学生a谢谢陈院士。

学生b听一位教授说中国实验室以发文章为目的,外国实验室以生产产品。创造利润为目的,过程中会有文章,那您对此有何看法,对中国实验室发展有何建议呢?

陈:好啊,首先中国也是以利益为出发点,想升教授必须有文章,这是体制方面的问题,这是很难理解的问题,我很难回答你

学生b:谢谢陈院士。

学生c现在学校规定博士毕业必须发SCI文章,我想问问您对此问题的看法。

陈:这个问题我认为分为两个方面,SCI要不要发?难道做了实验什么也没有更好吗?一方面我们既然做了一个实验,就要有个交待,从这个意义上说论文要写的,不写怎么行?国家给了那么多钱,农民工人辛苦的钱,这钱不要浪费啊。另一方面呢,对SCI论文要有公正的评价,不能光用SCI论文来看,要看它解不解决问题,发高分SCI不解决问题也是缺陷,所以SCI论文要要,但我们也要见到专业的不同。

学生c: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您在年轻时有没有梦想?当时想到当院士吗?

陈:梦想有啊,但是一个人的想法会改变,刚上大学我梦想在数学上有所建树,现在我梦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想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会有梦想。

学生c:第二个问题,身为一名大师,对我们说些什么?

陈:巴普洛夫写过“对青年的信”,我奉劝年轻的朋友要有远大理想,且和实际问题联合起来,实际比较重要但不否定有一个远大理想。

学生d:我问个私人问题,您从事基础研究还是没有完成父亲愿望做个医生,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我这人有点反抗性,而1951年中央卫生部命令医学院学生做教师、搞研究,我服从分配了。

学生d:如果再次让您选择呢?

陈:我还是想做基础研究。

学生d科研做实验做不出结果来时,如何把握放弃与否的度?

陈:这不完全是度的问题,如果你这个实验设计就是错误的,你这个度再把握也是没有用的,赶快否定。

学生d:是读大量文献来判断错误的吗?

陈:不但大量文献,时间也是,长时间做不出来,人体实验帮助我判断了。

学生e首先我要说一件和陈老的事,我曾到科里问陈院士一个问题,陈院士热情的解答并送我到了门口,让我很感动,陈院士为人非常谦和,做为泰斗能对我这样我真的很感动。(掌声)

我还要问个问题,您对神经环路从心理角度研究有什麽看法

陈:这是个专业问题,我简单讲一下,这个人的神经活动很复杂,一旦碰到mind的问题很难做,但你可以有这个态度去钻研。

学生f:我想问陈院士如何在研究升三年中使人生更加丰富?

陈:一不要浪费时间,二踏踏实实做些事情。

学生f:您怎么看待国内临床基础脱节的问题?

陈:国内此种情况正一步步好转,国内正逐步分化,一部分人从事基础,情况会好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

林:由于时间关系场下互动结束,非常感谢陈院士能到我们学术人生做客,我们研究生院特别准备一份礼物,希望你能喜欢,也希望您能经常到我们这里来做客。

    非常感谢各位同学,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关注我们的活动,给我们更多的支持;谢谢大家,今晚活动到此结束。(掌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8954-228807.html

上一篇:对马红(Fudan生科院院长)的访谈小结(Mini-Summary of intervi
下一篇:5.12汶川地震周年祭-关注、总结、审视(One year on of 5.12 Wen
收藏 IP: 159.226.24.*| 热度|

3 曹聪 唐小卿 郭磊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7: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