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14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i148

博文

蒸蛋糕与百慕大三角沉船

已有 2673 次阅读 2015-4-29 00:2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蒸蛋糕与百慕大三角沉船
题名二者似是风牛不相及的二回事,但我在做蛋糕时突然想起了至今仍无
定论的魔鬼三角沉船事。
谁都知道, 蛋糕比馒头好吃,自制又新鲜,香而松, 我们全家都爱吃。退休
后空闲时间多了,帮助妻、女按方做起了蛋糕。
在517克一包的市售蛋糕粉中加入水1又1/3杯(cup),食用菜油1/3杯及鸡
蛋3个,搅匀、过滤后倒入铁皮制的模子中,在上面放些点缀物:核桃切片
/葡萄干/松子肉等,放入烘箱,~350℃烤约30分钟后即成香甜可口的蛋
糕了。可取出一看,发现原放在上面的点缀物多数已沉到下面去了。究其原
因可能是:在烘烤过程中,随着蛋糕粘稠浆液温度上升,其粘度下降,并由
于蛋糕粉中的酵母的作用产生大量气泡,体积膨胀,使浆液比重小于放在其
上的核桃切片等,因而沉下去了。而后继续烘烤, 这粘液固化,成了松香可
口的蛋糕,它们就嵌在底部了。
联想起百慕大三角等“魔鬼”区的沉船事故,有无可能是海底大量气体的冒
出造成的呢?如火山突然爆发或爆发前的大量冒气,或者由于久埋的沉积物
所产生的沼气等的喷发使海水的实际比重下降(因含大量气泡)之故呢?
众所周知,船能浮在水面是受到水的浮力之故,而液体的浮力等于物体
(船等)排开液体的重量。如果水中气泡大增则其浮力会大减,船就会下沉直
至沉到海底(如无形的魔鬼把船无声无息地拉下去似的)。据报,魔鬼三角
区的出事船往往是突然下沉的,并无发回任何警告信号。如果仅是风大浪高
等常规异常气候,按理应有时间发出求救信号的。而后去调查的船、机等也
常未发现海上有何异常。如果是短期或脉冲式的海底喷发(气) 倒可能是这类
沉船的一种可能原因。
最近,网上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理论:他们认为魔鬼三角区由于洋流的作
用,海平面会形成一凹面镜,使其焦点处温度可达万度,以此来解释这类意
外之事。但问题是:
(1) 洋流是有规律性的,以往事故是否均发生在此洋流的季节?或者有多少比
例发生在此季节?
(2) 按洋流说,事故只能发生在当地白天,而且太阳要达一定方位时才行。它
不能解释晚上或夜间的失事。
(3) 洋流说只能解释飞机事故,不能解释沉船事。因船在其”镜”面上,不是在
焦点处,温度不可能很高(如>100℃)。这里岂不细说洋流能否形成凹面镜
和聚焦温度能否达万度。因为实际海面是波澜起伏的,不是平滑的。其海
水实际反射阳光于某点的能力会大大减弱,正如歌厅墙壁为消回音要弄成
不平一样。
为检验本文的”冒气”说,可用以下简便办法:
(1) 用塑料或玻璃设计、制作一些球型浮子。其比重范围要含盖所有出事船只
的估算值(可在作塑料小球时埋入少许铁砂或者在作玻璃小球的过程中充
进气泡等法达到)
(2) 用塑料或者木料制不到翁式的多孔锥型浮筒 (如图1)



图1, 不到翁式的多孔锥型浮筒。
在A处予置一小圈并附一短绳a。筒壁钻许多小孔,以使海水可自由进出,但
孔径不能太大,以防浮子由孔中钻出。在筒的底部挂几个小重珠D,使其成
不到翁式。
(3) 将比重不同的浮子C挂在短绳a的B端处。
因平常浮子C的比重比水小,被绳拉住后只能在筒内向上飘浮。当海水比重
下降时,浮子下沉并从单向门A-A’中钻出。在海水比重恢复正常时,此浮子
就在筒外了(单向门,它回不去)。因此从浮子在筒内,还是筒外即可知是否
出现过海水比重大变的情况。建议用棍子连一串不同比重浮子的筒,以便在
百慕大等“魔鬼区”能从这样的棍子中检测到海水密度变化的实际范围。 也许
百慕大的沉船正如蒸蛋糕时核桃切片下沉一样是由于大量气体的冒出改变了
海水密度的缘故呢。
至于飞机失事,也有可能与此大量气体冒出有关。如:可燃性气体的吸入,使
发动机工作不正常,甚至爆炸;老式飞机飞得低,密封性差,出事区域上空有
毒气体(无色,无味的甲烷等)的大量增加使驾驶员中毒、缺氧甚至昏迷而
坠入大海等等。在风平浪静的天气里,冒出的大量沼气(可燃冰气化)/海底火
山气体等也许能在空中形成一层(如同云层一般)。不幸飞入此沼气(主要
成分甲烷)聚集层的飞机更易出事。因为气体的密度不同(甲烷约为空气的
一半),升力突变,各种指示仪表(如高度仪等)会剧烈变动,使历来依靠
仪表指示驾驶飞机的人会处迷茫状态,以致误判,一头冲向海面。因此建议


在出事时刻,即使是船舶出事也要,派机收集、分析该区域上空的气体成
分,特别是在历史上出过事的高度范围的。
(写于9/20/200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73879-885970.html

上一篇:蒸蛋糕与百慕大三角沉船
下一篇:中微子测速中的二点距离精准了吗?
收藏 IP: 76.31.14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