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鸿飞教授“关于写作”的博文是一篇好文章!
(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89 )
文中关于“写作与研究的关系”、“导师给学生修改论文的困惑”以及“写作与生命”等论述都引起我的共鸣。
鸿飞认为,“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紧密关联。没有经过严格写作训练的人,其研究能力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把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并且写作成为有内容和叙述清楚的研究论文的过程,对研究的提高和进一步问题的提出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很关键。”
我个人体会,写作是研究工作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正是在这个环节,我们把问题,假设,已知原理和实验数据等,按照基本的逻辑要求组合在一起,寻求新的因果关系,获得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或者发现新的现象。没有写作的研究,是不完整的研究,甚至谈不上是研究!尽管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的前言中提到,写作和修辞是鞋匠的工作,但是,《狭义相对论》仍然是简洁而优美写作的典范。
我对简洁优美而又淳朴的文字有一种偏好。坦白地说,对于那些有明显逻辑错误的文字,我一般不太有耐心读下去!所以,在我评审的许多项目和论文中,文字简洁淳朴,陈述清晰流畅,结构合情合理的稿子,相对而言,比较容易通过和得到高分。 我也常常对学生说,会写的人比较容易“占便宜”。
审论文,改稿子,是我工作中非常重要而繁琐的一部分。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审过的甚多论文中,觉得好的实在是寥寥无几,甚至多数都可以用“垃圾”二字称呼!所以,我也常常琢磨究竟怎样才能提高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写作虽然不能与研究划等号,但是,好的写作是高水平研究和高质量论文的基本保障!好的论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既要有好的内容,又要有好的形式!而写作,既是内容的提炼,又是形式的斟酌。更重要的,学术论文不是自言自语,而是给别人看的,从读者角度来寻求表达方式,使文字符合阅读心理学要求,也是好的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常常会比较仔细地给学生修改第一篇论文,特别是那些有深度的第一篇文章。当然修改以后肯定面目全非。我会要求他们把初稿留下,并与我的修改稿对比,以后的文章要参考我的修改稿来准备。同时,对那些还没有达到修改要求的论文,我会让学生与我一起反复做PPT,在做PPT和讲评的过程中理清思路,补充内容,寻找因果关系。这是深化的过程,也是升华的过程;是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做研究的过程。
鸿飞博文中另一个打动我的地方是他关于“写作与生命”的几句话。他说,“一个人的音容笑貌可以通过照片和录像记录下来,他生活和工作中的思想、情感和经验,以及他在其中的努力和挣扎,却只能通过他的谈话、演讲和作品被传递下去”。他“相信绝大多数人如果还来得及的话,在自己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不坏的作家,起码能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体会记录下来”。他更是提醒大家,可是为什么一定要等到那个时候呢?搞得不好,那个时候你已经记不清自己经历过些什么了。那个时候大概只能叹息一声:逝者如斯乎?
这对我确实有不小的触动!
坦白地说我还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但从中国到美国,再回中国;从学校到企业,再回学校;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再回体制内,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处理过五花八门的事,其中的情感和经验,努力与挣扎,还真的很丰富!我也经常感叹等到空闲下来,好好理理,认真写点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可是,为什么要等呢?啥时候才能“空闲下来”?
女儿Vicky也时常会让我感概。三岁左右曾经天天要我给她讲故事,我拿着书念花木兰的故事给她听。她很奇怪,问花木兰在哪儿?我说在书上。她说书上只有字,哪有花木兰啊。我说字里写的就是花木兰。从此以后,她也想变成字,并且常常问我怎样才能变成字,怎样才能变成大家都愿意读的字?
她实际上已经在问我“写作与生命”的关系,以及什么样的写作才真正有生命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1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