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三天两头生病,有的人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呢?为什么同一个人,在有的环境下神采飞扬,换个环境就病怏怏呢?对于这个问题,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答案:西医说生病是由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影响;环境学家则说生病是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心理学家则认为不良情绪是让人生病的原因;而中医却说邪气侵袭阴阳失调是导致人生病的根本原因......
基因出错了~
有的疾病是遗传得来的,与我们的父母,以及遗传物质的传递有很大的关系。那些看似不可触摸,深藏在我们的基因密码里,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的物质,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给我们的人体发育、成长、适应、调节,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998年出版的《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密锡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R.M.尼斯和美国科学院院士G.C.威廉斯所著)一书就从进化论和医学的角度,说明了疾病与基因以及进化的密切关系。书中的观点是:疾病是基因为了被传承而对病菌的妥协的副产品。
作者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疾病与基因进化的关系,认为疾病是对人的警示,比如咳嗽是为了引起人注意加以治疗,避免过度咳嗽而死于肺炎;近视基因则是因为石器时代并未发挥他的作用而没被淘汰;妊娠早期孕妇的呕吐反应是为了限制孕妇摄入食物,从而减少胎儿接触毒素的机会。
当然,有的科学研究也说明,虽然我们的基因有缺陷,但也有补偿性益处,他们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也是预防其他疾病的因素。比如引起镰状细胞病的基因可以防止疟疾。
共生微生物的防与斗
如果我告诉你人体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他们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人体这座小岛上,休憩与共,荣辱共存,甚至时不时还会跳出来左右我们的“思想”,指挥我们的“行为”,你会不会很惊讶?不过,这即是,赤裸裸的现实。
有人说“我们=10%人+90%的细菌”,这并非无稽之谈。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体中大概有500-1000种不同种类的细菌,他们在成人体内可繁殖出大约100万亿个体细胞,这大概是一个人全部体细胞的10倍。
随着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逐渐认识到,内因——人体共生的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共生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甚至比人自身基因的力量更大、更强、影响更为深远。
欧美的科学家通过统计发现,人体消化系统中细菌基因的总量几乎是人类基因的150倍,每个人的肠道细菌都不一样,甚至连双胞胎也是如此。这些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既有益处,也有害处,比如败血症是由细菌引起的,炎症则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发的(也可能有由免疫性疾病造成),糖尿病也与肠道微生物有关。而幽门螺旋杆菌对大多数人的消化是有益的。纽约大学的微生物学教授Martin Blaser称,80%的上世纪美国人,都携带有耐酸的幽门螺旋杆菌,但现在只有不到6%的美国儿童有这种菌,Blaser教授认为幽门螺旋杆菌的减少导致了儿童肥胖症的增长。发表于Immunity的一项研究表明,共生细菌是对抗病毒感染的必要条件。
共生微生物还对药物治疗产生影响,由于个体之间肠道微生物的差异,影响他们对不同药物的反应,有科学家因此提出,个性化治疗在考虑基因因素之外,也要把肠道微生物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环境、饮食、生活习惯......
除了基因和共生微生物的影响外,环境污染、饮食不当也会成为致病的原因。
“雾都”伦敦得名于繁荣的工业时代,常年雾霾导致多人患上结核病;不久前,一则新闻提到湖南一个村落由于雄黄矿对水质和空气的污染,多名村民因砷中毒而罹患癌症;SARS、H7N9病毒的传播引发多人患病......
酗酒、抽烟、作息不规律、疏于锻炼、心情抑郁引发的免疫力低下,也会引发人体的基因突变,或是病菌的趁虚而入。
预防疾病的方法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在2013年发布的新版《食物、营养、身体活动与癌症预防》报告中提到了预防癌症的10条建议,也是日常预防疾病的好办法:
1、在正常体重范围内尽可能地瘦。
2、每天至少从事30分钟身体活动。
3、避免含糖饮料。限制摄入高能量密度的食物(尤其是高糖、或低纤维、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如汉堡包、炸薯条和奶昔等)。
4、多吃各种蔬菜、水果、全麦和豆类。
5、限制红肉(猪肉、牛肉、羊肉)摄入,避免加工的肉制品。
6、如果喝酒,男性每天不超过两份,女性不超过1份。一份含酒精10至15克。
7、限制盐腌食品或用盐加工的食品。
8、不用膳食补充剂预防癌症。
9、母亲对婴儿最好进行6个月完全母乳喂养,而后添加其他液体和食物。
10、癌症患者治疗后应该遵循癌症预防的建议。
并且永远记住:不要吸烟。
正如我们在上文所讨论的那样,导致我们生病的原因有很多种,有时候是单一因素导致的,是几种因素的组合,无论是哪种因素,我们提高自身免疫力,是能够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的。
而凡事皆有度,免疫力无需太强,也不能太弱,平衡最好。那些通过药物手段提高免疫力的做法我们不提倡,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尤为重要。过午不食,饱不过七分,常吃玉米、红薯、西红柿等粗粮、青菜,并保持运动的习惯是一些健康长寿老人的经验之谈,心理学家说的保持良好心态,笑对每一天也很重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