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zhi39728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zhi397288

博文

被“玩坏”的沃森 精选

已有 36485 次阅读 2014-12-18 23: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诺贝尔奖, 误读, 沃森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


1962年,由于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学说,詹姆斯·杜威·沃森这位意气风发的34岁的年青人与他的研究伙伴克里克及M.H.F.威尔金斯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至高殊荣。

DNA的双螺旋模型学说不但阐明了DNA的基本结构,并且为一个DNA分子如何复制成两个结构相同DNA分子以及DNA怎样储存和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说明解释。它不仅被认为是生物科学中具有革命性的发现,而且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

沃森是一位天才。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在研究领域颇有建树。20世纪末,他倡导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计划的完成被誉为20世纪人类三大伟大的成就之一,其中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和曼哈顿原子弹计划。他对教育也颇有兴趣和成就。他撰写的《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为生物学教科书提供了新的标准。随后出版了《重组DNA》等很多好书。他还积极探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的方法,并且通过互联网设立DNA学习中心。1976年沃森担任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主任。沃森使冷泉港实验室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之一。

沃森为当代的生物研究鞠躬尽瘁,用天才的头脑谱写了一些列的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奇迹。

沃森心直口快,既赢得了朋友的信任,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其中最大的一次是2007年,一个他相当器重的年轻人,还在他家住过不止一天,后来成了一名记者。沃森又是口无遮拦,这位年轻人又不知人间险恶,说沃森说了“黑人不如白人聪明” 此类不可辩驳的话,结果“科学种族主义”的帽子迅速扣在他的头上。这使沃森很伤心,觉得自己被冤枉了,结果又说他自己把自己说成了“被冷落了的人”(实际上他的办公室历来整天门庭如市,不信你去试试看)。他把冷泉港实验室主任的位置辞了(实际上早就“名存实亡”,不管事了!)又被说成是“被开除了”。实际上他每天仍到同一个办公室上班,到同一个球场打球,到同一个会场听年轻人的报告,完全是同一个样子。

无疑,沃森得罪了不少人。如果回想起来,首先是《双螺旋》这本书。因为他从自己的视角描述了不少DNA双螺旋发现前前后后的故事和细节,激起了不少“朋友”和“敌人”,包括克里克和威尔金斯等人的强烈反对,期间还发生了阻止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一度激化到要到法庭起诉的地步。可最终结果呢,争论消散,而《双螺旋》这本书也一度跃上“枝头”,成了世人公认的畅销书。为何出现这等戏剧性的结果?当然,这与沃森本人的坦率和真诚是分不开的。不信,你去翻翻看,那些字里行间里所透露出来的真实,可是打动人们并最终为人所接受的最好注脚。

说他“种族歧视”!其实吧,也就那么一点点小事,被媒体过度解读和放大,曲解了不少。至少,他本人至今都没有书写任何关于歧视黑人的字句的。或许,口头不经意的说词是有的,但非要因其是“名人”,就拿上放大镜来回的、仔细的清查个遍,并把其架高到“种族歧视”的高度,的确是有点过了的。须不知,别的美国人,英国人,何止说说,还写了不少书呢!而说起沃森,他自己可是重视伦理的先锋。他做的那些“伦理”事,如支持生命伦理问题的讨论, 坚持要把3-5% 的经费首先用于伦理研究,似乎谁都忘了。更不要说他还有不少黑人朋友和学生!而他曾多次强调的须对不同的人种有平常心,要平等对待,为何就被放进历史的垃圾篓里,不“平等”的提及呢?不理会任何背景语境,而单独把其某一两句话摘抄出来然后扣上大帽子进行惨绝人寰的“批判”,恐怕不是科学的待人之道。

而他的“性别歧视”呢?也去翻翻《双螺旋》。不管如何,沃森他自己拿那什么奖, 似乎从来就没有任何异议。那他为什么要拿已故的富兰克林说事呢?的确,贬低富兰克林的人大有人在,但实为他人。多种材料均记载,沃森与富兰克林之间,实际上一直都保持着比较好的私人关系。这脏水扣到沃森头上,却为莫大的冤枉。

“肥胖歧视”就更有意思了。 没有听过沃森说过歧视肥胖人的话,也没在所有他的书中找到过类似的句子。有传言是说他有曾说过“当与肥胖者会谈的时候会感觉不太好也不想雇佣对方”。但,传言嘛毕竟是,而且,是何种场合,何种语气,有无调侃成份在内还另说呢。相反,回想起来,十多年前有一个报告,题为“追求幸福”,好像他还说“肥胖者幸福”呢!而在他的圈中好友之中,大腹便便者可是不在少数。这个,看来又是一大冤假错案。

“同性恋”者歧视这一点也是众说纷纭。怎么说呢,沃森他老人家只是在这个争议性极大的话题上道出了他自己的个人的见解。仅是表明自我立场,应该“言者无罪”才对。如果非要在此点上纠住不放,还给他老人家架上枷锁,一顿猛攻,就显得似乎有点缺乏人性了。

至于拍卖那个奖牌所引起的纷争,也是一度甚嚣尘上。然而,沃森就是沃森。听他的朋友讲,这事已说了至少一年了,而他需要钱这事儿也确实是事实。原本去讨捐赠,是他的最强项,要知道近几十年来,他为冷泉港和多个实验室可是筹到了不少的钱。可那低声下气的活儿的确不好干,更何况他如今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他老人家一生清贫,又不屑向那些生财有道的科学家们看齐,只得,走上卖家当的道儿了。卖别的,没有,只有这样一个他从来就给孩子玩的牌子。为什么不能卖呢?

说起诺贝尔奖获得者竟然没钱,这个命题好像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可能成立。然而在欧美等西方世界,却是个不争的事实。须不知,诺奖在西方世界收获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认可,或者是一个小小的停车位这样的“小恩小惠”,在我们这个极速增长和不规律膨胀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实难想象,也难理解。要知道,在某些国度,特别是我们亚洲,最典型的生存之道是:埋头苦干的科学家们,在一朝‘成名’之后,都学而优则仕,按捺不住纷纷当官去了。而沃森他却没有,他以及他的小伙伴们,依旧挺起科学人的脊梁,清贫的傲立着。这,不得不令人敬佩。

而凭借着科学上的伟大贡献,沃森这次让俄罗斯富商阿利舍尔·乌斯马诺夫“(Alisher Usmanov)”“折了腰”,不应是最该为人所津津乐道才是么?这位即是在拍卖会上匿名拍下奖章的人,他表示他将把奖章归还86岁的沃森。他发表声明,表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被迫出售认可其成就的奖牌是不可接受的。他同时表示,“沃森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他因为发现DNA结构而获的奖励必须属于他。” --我们不了解这位大亨, 至少他没有落井投石。

事过拂尘,可沃森依旧是那个高朋满座,君临天下的沃森,他低调的贯穿于各大牛之中,为人们所敬仰并膜拜着。几十年过去了,他依旧那么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而不迂腐。而那直言不讳的毛病也依旧成为他的标签,并未随时光消逝而变得圆滑。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曾辉煌过,曾被误解过,… 几度心酸唯有自己知。对一个86 岁的老人,就当是一个普通人,不必这样刻薄吧。更何况,有争议的,才是有价值的。争议之下所掩盖不住的,是他老人家的深远眼光和胸襟。他,依旧伟大,如神般存在,照耀着大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687-852160.html

上一篇:人为何会得癌症?
下一篇:脑海里的橡皮擦
收藏 IP: 182.148.24.*| 热度|

34 徐晓 武夷山 鲍博 牛丕业 王春艳 孙学军 王伟 曾杰 陈冬生 文克玲 汪小龙 王云才 唐凌峰 喻海良 冯大诚 刘学武 徐旭东 吴培煌 林中鹿 苏光松 陆巍 王府民 李亚平 张阳阳 刘乐乐 水迎波 crossing biofans zxk730 eastHL2008 gjs713 loyalSciencefan luminescence321 Rany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1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