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天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pzhai 一直研究昆虫迁飞,弹指间已经知天命,自己也成了个迁飞的虫儿

博文

临阵脱逃,可叹!

已有 8752 次阅读 2007-12-22 23:09 |个人分类:思想碰撞

来科学网的朋友们,到这里去看看吧:

http://blog.qq.com/qzone/622005626/1198221082.htm

这是郝柏林院士在QQ网博客上的博文,昨天下午15点11分上去的,到现在已经有评论467个,浏览量达27264。

而郝院士这篇文字早在前天晚上(20日21:19)就贴到科学网博客上了,可却如石沉大海,编辑部竟没有一丝反应(倒是文后的评论给删去了若干条),首页上没有任何显示。到现在也只有三百三十多人浏览,14个评论。

临阵脱逃,可叹!

要么人家咋瞧不起读书人呢,呵呵!要是来科学网就为了不疼不痒地闲扯淡,还真不如关了浏览器好好琢磨琢磨多写几篇SCI呢!

冯小刚的《集结号》还没看过,但剧情介绍看过了。我想去看看,建议大家也去看看。

47条汉子在连长带领下全部战死,就剩连长一人去追讨真相。他们没有退却,因为谁都知道,临阵脱逃是要被枪毙的。

无语。

附录: 郝柏林_一篇被”留中不发”的座谈会书面发言

发表时间:2007年12月21日 15时11分 评论/浏览(499/29100)

http://blog.qq.com/qzone/622005626/1198221082.htm  中科院院士 郝柏林的博客


说明: 2007年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专题研讨会”。我在会议前约三周收到邀请信。由于早已答应参加另外一个国际会议,我复信说明不能与会,但将在会前寄送一篇书面发言。11月5日回到北京,才得知“由于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很重视这篇发言,要专门研究”,发言稿被“留中不发”,束之高阁。现在过去了50多天,尚未见到“专门研究”的结果。我决定把它公开发表,请大家批评。

书面发言

郝柏林

2007年10月29日


由于早已答应到新加坡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我无法出席这次通知甚晚而且日期完全重复的讨论会。恳请会议组织者把以下书面发言分发给与会同志,请他们批评指正。

2005年7、8月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设的监督委员会发布了四份通报,点名或不点名地揭露了19起基金申请中的不端行为。新华社的一位记者给我发来电子信,要求采访。事实上,我是从这位记者的来信才得知这些通报。在互联网上读完通报之后,我给记者回信说:“我不准备就这些小苍蝇发表意见;现在的问题是要抓科学界领导和政府官员的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写下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准备了有名有姓的三件事。这位记者显然很明白自己的“边界条件”,回信曰“谢谢”,采访一事就此了案。

当前我国学术界中的不端行为确实相当严重,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然而,问题的根源不在下面,而在上面,在于科学界领导层和有关部门政府官员的作风与行为,在于研究资源分配不公正、不公开、不透明,在于科学政策和“评估”体系的误导。

科学界的领导和政府官员不能仅仅以不从事不端行为来要求自己。他们应当比一般科学技术工作者更严格地律己,在学术作风上做出好榜样。然而目前的情况是某些科学技术界领导人和政府官员恰恰在做出不好的榜样。不首先端正高层次的学术作风,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在基层树立正确的学风。

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都需要全心投入、亲自做实验或做推导计算,需要长期地、连续地、反复地静心思考。目前在中国脚踏实地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而整天飞来飞去,出会入宴的科技“领导”和“首席”们越来越多。那些实际上无法坚持做学问而又要努力维持“科学家”面目的官员,才是学术不端行为的真正根源。科学技术领导部门急功近利的“量化管理”则从制度和政策上加剧了这一状况。

在自己没有实质性贡献、甚至没有看过稿子的文章上署名,而且“官”做得越大,每年所出文章越多。这是目前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现任领导,从做博士后以来的20年中,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的统计(如有必要我可以提供全部论文的清单):

 

当我向院士道德建设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提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说:“论文署名问题国外也没有解决,我们准备组织软课题加以研究”。诚然,署名当否的“微观”界定很难,即使把作者们都请来,由于种种原因,也不容易弄清真相。然而,一年52个星期出51篇SCI文章这样的“宏观”表现,对于任何真正做过研究、写过论文的科学工作者,不需要任何调查即很明白。科学界的上层领导如此,怎么能带出下面的好作风呢?

我们有一些部委级甚至位置更高的“领导”,不做任何组稿和写作的辛苦劳动,却以唯一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国内甚至国外出版的书上。这种“吕不韦式”的著书,在科学界以外应如何看待,我不想评论。至少,在科学界内这是不应容忍的占有他人劳动的行为。

有些人在担任科学技术领导部门或研究经费管理单位负责人之后,仍然不与自己原来的单位脱钩,仍在为原部门争项目、争经费、仍在保护它们在评审或评估中获得高分。管理部门的某些中层人员到基层不是调查和服务,而是颐使气指、把人民血汗支持的研究项目作为自己的“领地”和上升的阶梯(出了问题则与之完全无关,上海交通大学的陈进造假事件就是近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自己的工作人员有详细的关于“利益冲突”的规定(NSF Manual Number 15. Conflicts of Interests and Standard of Ethical Conduct, Last revised July 2007.),许多那里明文禁止的事情,在中国则是“办事规则”。建议有关部门把它翻译出来,发给从部委领导到办事员的全体干部,看看对我们有没有一点参考价值。

如果到会,我还有更多的话。“书面发言”就此打住。


本文科学网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015

科学网评论:

[15] 标题:量化评价害死人
发表评论人:[游客]感觉失望 [2007-12-22 23:16:17]

现在对科研水平和能力的评价就是钱的数量,各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就是按照数量给各院定指标,一群不做科研的人管理广大的教师,然后就简单地以科研经费进帐为评价标准。其结果是搞得教师无心教书,像疯狗一样去拉项目,甚至弄虚作假,没有项目,自己弄钱进学校转一圈设假项目的现象也有之。现实弄得教师不得不去做假,更为痛心的是,科学精神之真实、做人之本的诚信的丧失,是永远也弥补不回来的了。 
 
[1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猫怕老鼠 [2007-12-22 21:41:41]
上梁不正下梁歪!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猫抓不住的老鼠就是好老鼠! 
 
[1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实话还有吗 [2007-12-22 20:55:59]

真的不敢相信,还有没有实话!我们就是伟大,三年可以超越国际1oo年的积累!郝老胆子大,可是魏征不属于这个时代,真的感叹人的脑袋真实是可以削尖的。祝福良知,祝福脚还踩在地上的人们,祝福明天的财富和今天的幸福! 
 
[12] 标题:主题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发表评论人:[游客]aopidgu [2007-12-22 18:38:04]
此评论已被科学网删除! 
 
[11] 标题:主题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发表评论人:[游客]kjjhgdfglkj [2007-12-22 16:25:42]
此评论已被科学网删除! 
 
[10] 标题:向郝老致敬!
发表评论人:[游客]log [2007-12-22 15:44:58]

郝老向世人展示了一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的,向您致敬!为您的骨气,为您的勇气,为您的正义感!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在 [2007-12-22 12:49:38]
好样的.
支持你.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应该是精华博文嘛! [2007-12-21 20:18:33]
郝老的这篇文章应该是精华博文嘛!
敢问有几个人能说不是?
(不算赵主遍!有苦难言...可以理解...继续主持正义!)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怎么在最新博客文章里看不到啊? [2007-12-21 20:15:01]
这篇文章怎么在最新博客文章里看不到啊? 
 
[6] 标题:xmx81
发表评论人:xmx81 [2007-12-21 18:43:57]
一针见血! 
 
[5] 标题:三肩挑学者: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发表评论人:[游客]土老冒转 [2007-12-21 17:04:30]

三肩挑学者: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吕不韦是商人出身,《史记》说他为“阳翟大贾”,因“贩贱卖贵”而“家累千金”。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官职也不低啊!
吕不韦的学术成果是《吕氏春秋》。
吕不韦是集商人、官员和学者三位于一体的大人物,用现在的话说,吕不韦是典型的三肩挑人才(比双肩挑者还要多一挑,真是: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啊)。
先说吕不韦的学术成果:
吕不韦是“吕氏春秋”的名副其实的项目负责人。
吕不韦不但是“吕氏春秋”项目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还是这个项目的100%的出资人,像吕不韦这样的“三肩挑”学者,在古今中外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
“吕氏春秋”项目的成果是大名鼎鼎的20余万字的《吕氏春秋》,其影响力有上千年了,谁能相比?请网友给出一个例子。
(《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吕不韦还是“学术团队”概念的事实上的创始人和具体的实践者,吕不韦的学术团队有3千人的规模,另外还有1万人的后备学术梯队,这样的学术队伍在世界范围内也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吕不韦“招致天下游士”,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
吕不韦不但善于指导和分配学术任务给其团队成员,而且还实行永久的包吃包住的现代“包养模式”,解除了团队成员的租房和吃饭等后顾之忧。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团队的负责人能做到这一点。(不韦使其门客每人著其所闻,写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书名《吕氏春秋》。)
团队就是一群人,因此,团队既非褒义词,也非贬义词。
团队是目前很时髦的名词,什么学术团队,商业团队,等等。有的犯罪团伙也把自己称为团队,反正就是一个名词,谁都可以使用。
民谣曰:“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下句是: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
可是,现在的大款商人和吕不韦一比,就会相形见绌。不但钱没有吕不韦的多,连学问也没有吕不韦的大,其团队(包括待遇)就更没法和吕不韦相提并论。
现在有的大款商人倒是把吕不韦的一样技巧学到家了,这就是如何搞女人。
 
 
[4] 标题:支持
发表评论人:[游客]刘玉平 [2007-12-21 16:29:00]
强烈支持,请郝老对本人的博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该尝试实名评议制)批评指正!
http://www.stimes.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3026 
 
[3] 标题:救救中国!

发表评论人:[游客]天下第五 [2007-12-21 12:57:40]

本以为中国的知识界已彻底烂掉了,但郝老的文章让我看到了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的风骨。他以科学工作者的良心和勇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中国科技界的大面积腐败的两大主因:一是不科学(指违背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二是失德的科技工作者的推波助澜。好的体制可以使坏人变好,而不好的体制可以使好人变坏,因此,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急需改革。目前的体制催生出大量的造假者(如果没有管理层界定的所谓“成果”,便不能晋升甚至丢掉饭碗)、造假同情者(人家也是没办法,都是被逼的,假就假吧)和造假胁迫者(只要“成果”指标上去,你用什么方法都行,否则别想干了!)。因此,在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下,所有的所谓“成果”都将是与虚假妥协的产物。而虚假的科技成果就会被统计上报,醉倒(甚至毒倒)决策层,令其做出错误的决策(“亩产万斤”的论证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同时,在此氛围下,年轻的学子在还没有清楚科学是什么时便先学会了造假(“本科教学评估”就是例子)。呜呼!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隔壁家的二傻子 [2007-12-20 21:31:40]

难得郝老师如此忧国忧民,且敢于仗义执言!
真吾国家之大幸也!!!

==========
那些实际上无法坚持做学问而又要努力维持“科学家”面目的官员,才是学术不端行为的真正根源。
==========
---完全切中要害!

借一首古人的诗词说话,批批那些"科学大盗":

--------
装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
功名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
獭祭诗书称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
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
-------- 
 
[1] 标题: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发表评论人:[游客]杨玲 [2007-12-20 21:30:59]

郝老做为知情人士以数据证明了这些学术不端的客观存在,又尤其是以动了某些高官或者知名学官、学霸的奶酪为代价,这份对学术真实的挚爱,对权贵的一视同仁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这些后生小辈学习!
同时也要强烈谴责那些以任何目的任何形式进行学术不断的行为和个人、利益团体,呼吁大家脚踏实地学术,还科学,科学研究本来的纯洁面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13118.html

上一篇:勿忘国耻
下一篇:2007之剽窃门
收藏 IP: .*| 热度|

1 陆绮

发表评论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