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又为诺奖情结注射荷尔蒙
最近,杨振宁先生在武汉演讲时,为我们学术界和媒体面对即将来临的“诺贝尔奖情结”发情时刻,再次注射了荷尔蒙。
9月7日下午,杨振宁先生在华中科大的活动结束后,记者向杨振宁提问:“您能否预测下我国未来多长时间内会有人获得诺贝尔奖?”
2005年,杨振宁先生说:“我相信十年内会有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比较有希望的两个人是简悦盛和徐立之。二十年内,中国大陆学者也有望问鼎诺贝尔奖。”杨振宁昨天在交通大学演讲中表示。
中国有很多《易经》学者,也有多如牛毛的算卦先生,但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我们的“诺贝尔奖情结”占卜一卦。
2004年,杨振宁先生批评《易经》时,得罪了很多易经学家(也包括大批的算命先生)(杨振宁痛批易经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延续),现在诺贝尔奖开奖的日子就要来临,没有一位易学大师出来为我们的“诺贝尔奖情结”占卜一卦,倒是受易学大师们批评的杨振宁先生,站出来为我们的“诺贝尔奖情结”预测了一下。 为什么我们的“诺贝尔奖情结”迟迟不能开怀呢?
大毛忽洞认为,主要问题是中国的学术界似乎没有搞明白什么是“基础研究”,当然了,经费少也是一个问题,但不是主要问题,也不是决定性的问题。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可以不拘一格选择手段,这和当前学术界的状况十分吻合,就像一个漂亮女人只要能搞到钱就行,而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这就是应用和开发研究的特点,不需要什么贞洁的学术环境。
对于基础研究来说,就像是中国传统贞女要坚守牌坊一样,需要一种贞洁的学术环境。因为诺贝尔奖不会授予一个抄袭剽窃者,也不会授予一个作假者,也不会授予跟踪研究者。这才是解开“诺贝尔奖情结”的真正难处啊!(基础研究的“牌坊效应”) 杨振宁先生从小就对 “对称性”感兴趣,“宇称不守恒”就是对称性出了问题。(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
实际上,“对称性”是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激情所在,这种激情似乎始终伴随着杨振宁先生,就连选择轰动世界的结婚的时间,也有意无意地考虑了对称性。
82喜28
从左向右,82岁和28岁;
从右向左,82岁和28岁。
28喜82
从左向右,28岁和82岁;
从右向左,28岁和82岁。
人家领奖的时候,刺激了我们的“诺贝尔奖情结”而引发我们的学术界和媒体“发情”,结果我们的学术界(还有媒体)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关于基础研究的“荷尔蒙”。
“发情”是至高无上的褒义词,如果一个民族在肉体上不发情了,这个民族就快要结束了;同样,如果一个民族在精神上不“发情”的话,这个民族的精神就要结束了。因此,在诺贝尔奖开奖之后的时刻,让我们充分地发情吧!(参看大毛忽洞的博文:学术界的夏草冬虫现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1-7346.html
上一篇:
中医号脉和垂帘听政:暗箱操作法下一篇: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家乡—大毛忽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