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美国阿拉斯加发生7.1级地震:关注1月潮汐组合和旱震理论

已有 2423 次阅读 2016-1-25 06:1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极端事件, 旱震理论, 自然周期, 美国地震

美国阿拉斯加发生7.1级地震:关注1月潮汐组合和旱震理论

                           杨学祥,杨冬红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1241830分在美国阿拉斯加半岛(北纬59.71度,西经153.51)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千米。

   潮汐组合D124为日月大潮,122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2235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小,地球自转变为最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特大地震活跃期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4-2018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在2005年和2008年就做出了准确的预测。

我在2012830指出,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311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我们在2006年和2008年相继指出,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活跃期,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期。201020112012年连续发生38.5级以上大地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2013-2018年还将有特大地震来证实我们的预测。

2015-2018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2018年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时期,因而也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历史数据表明,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7年,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频繁交替时期一一对应: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9-1961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1950-1964年发生78.5级以上地震,其中9级以上地震4次;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04-2012年发生68.5级以上地震,其中9级以上地震2次;

特大地震活跃期将持续到2018年。其中,2015-2016年和2018年为强厄尔尼诺年,2016-2017年为强拉尼娜年。

2015-2018年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9-11]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并将继续上升200。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洋壳均衡下降了43(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9]

全球变暖导致的地震活动增强并没有引起气象学家的重视,他们只注意气象变化,忽视了构造运动导致的更严重的灾害:海平面上升只能淹没沿海地区,地震灾难将遍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内陆和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

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变暖速度和规模,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地震强度将明显高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目前特大地震数量刚刚持平,强度还相差很多,今后三年会更加强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812.html

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交替之际,赤道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反向升降40-60厘米,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海洋地壳反向降升13-20厘米,激发强烈的地壳均衡运动,形成地震火山的集中爆发,我们称之为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

20161113天内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度、阿富汗、西印度洋先后发生了66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前后。

2015年发生了仅次于1997-1998年最强厄尔尼诺,亚洲地震频发值得关注。这表明,西太平洋沿海地震带正处于应力调整的关键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127.html

2009Sidorenkov列出了1900-2010年地球旋转速率中引潮力(D)的变化曲线,认为自然过程极端事件的发生与18.6年的周期变化有关,D的极小值在190319231942196019781997;最大值为191419321950196919882007年,下一个极小值可能发生在2014-2016[39]。我们在2008年就确认了这一现象(包括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将导致严重旱灾发生),并指出它与地震9年周期的关系[30, 33]

地震历史数据表明,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印尼苏门答腊岛在2004200520072012年连续发生48.5级以上地震,已经打破百年来的历史记录;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3次连续发生8.5级以上地震,其中29级以上地震;19231952年勘察加半岛2次。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值得关注。2011年日本9级地震后,日本特大地震也有连续发生的可能。印尼和日本9级地震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亚洲东部和南部双向交叉挤压形势已完成,北半球和中国地震将进入高潮。特大地震的准四年、18.6年和54年周期值得关注,与地球自转的准四年周期和18.6年周期相对应。

深海巨震,特别是地震引起的海啸,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温效果是明显的,这可以从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后气温的剧烈波动变化中得到验证。2004年、2005年、2007年、2012年苏门答腊四次8.5级以上强震和2009930南大洋萨摩亚群岛8级地震海啸,是2005年中国18年暖冬终结、2006年初低温寒流、2008年初中国南方罕见冰雪冻灾、2010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的前兆和成因,2010227智利8.8级地震和海啸与201012月欧美暴雪低温和英国三百年来的最强寒流的对应性,2011311日本9级特大地震与2011-2012年冬季欧洲和日本寒流的对应性,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今后20年是强震和低温频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495.html

 

地震与潮汐组合一一对应

 

   中新网122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1220206分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沿岸远海(北纬18.84度,西经107.01)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我们在122特别强调指出,特大地震活跃期将持续到2018年。其中,2015-2016年和2018年为强厄尔尼诺年,2016-2017年为强拉尼娜年。

2015-2018年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目前尚须综合条件的激发作用。

2016年处于2004-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2015-2017年极强厄尔尼诺和机枪拉尼娜交替时期,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时期最后一年,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创纪录最后一年,多重因素将导致特大地震频繁发生。

 

关注极强厄尔尼诺之后的地震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773.html

我们在2012229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欧洲严寒和美国40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在月亮和太阳对地球产生的万有摩擦力的作用下,地下岩浆是流动的,流动的岩浆有时会形成旋转上升的岩浆旋泉,岩浆旋泉会在这一地区的下面形成一个高温岩浆洞,使得这一地区的地温长时间较高,地温升高会将地下水蒸发,并会使这一地区的气温升高,空气上升,阻碍高空冷暖空气的汇合,造成这一地区无法降雨形成干旱,同时还会使这一地区的地壳变薄,承受力变小,容易破裂。在高温岩浆洞的底部,流动的岩浆容易再次形成岩浆旋泉,这时形成的岩浆旋泉阻力小、威力大,它能将地壳顶破,引发地震,因此干旱后容易发生地震。

在地震前,由于地下岩浆的旋转带动着地上空气的旋转,旋转的空气中心气压较小,所以会出现日平均气压最低的现象。由于岩浆旋泉会把温度很高的岩浆从下地幔或外核输送到上地幔,热量会扩散到大气中,会使气温升高,所以会出现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最高的现象。又因旋转的岩浆会产生磁场,当磁场较强时,磁场中的分子容易放热,这又会使气温降低,所以会出现日最低气温最低的现象。由于临震前气温的降低,空气会下沉,冷暖空气在此汇合会形成降雨,因此会出现日降水量最大的情况。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综合激发条件正在积累

 

美国加州干旱已经持续了四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9422.html

20151230出现极端气象事件:

2016-01-0102:39:06大公网讯,据法新社、《华盛顿邮报》报道:今年冬天全球天气反常,影响北大西洋的风暴继令美国和英国多区饱受龙捲风或水灾蹂躏后,再席捲北极。北极冬季气温理应在-30左右,但周三气温突然上升至0,有气象专家形容情况“非常可怕”。

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6/0101/3261999.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230/22/476103_524291670.shtml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20151230,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30摄氏度。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30日气温在-1.11.7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20(华氏度,约-28.9),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1997年、1998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20151月下旬美国出现“怪兽级”暴风雪:

中新网123  综合报道,在经历了半个暖冬后,美国东部最少15个州日前迎来超级寒潮,气象部门发布暴风雪警告,预料恶劣天气将影响7500万人。美国东部各地政府、商业机构和居民均严阵以待,首都华盛顿及最少5个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有超过4500个航班取消。

  冬季风暴22日起席卷美东,气象图显示风暴覆盖大半个美国东部,有媒体形容此次“怪兽级”暴风雪,并称此次降雪量真正“创造历史”。美国首都华盛顿预计将是重灾区。当局预料部分地区最高阵风将达时速96公里,沿岸可能有风暴潮,进一步导致低洼地区水浸。宾夕法尼亚、田纳西、马里兰、弗吉尼亚及北卡罗来纳州进入紧急状态。

http://news.sohu.com/20160123/n435586996.shtml

新华社华盛顿123电(记者陆佳飞)强暴风雪“乔纳斯”23日继续席卷美国东北部大部分地区,造成至少12人死亡,包括首都华盛顿在内的东北部地区和部分南部地区有8500万人遭遇强降雪等恶劣天气。

http://news.sohu.com/20160124/n435638329.shtml

 

极端气象事件集中发生在美国,符合耿庆国的旱震理论。

 

相关报道

美国阿拉斯加发生7.1级地震

来源:环球网

作者:2016-01-2419:42:05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测定,北京时间2418:30,美国阿拉斯加州伊利亚姆纳湖以东地区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27.8千米

  另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1241830在美国阿拉斯加半岛(北纬59.71度,西经153.51)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千米

  据美联社124报道,震中大约在阿拉斯加州城市安克雷奇西南约160公里处,当地居民普遍有震感,有零星停电报告,当地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

  原标题:美国阿拉斯加发生7.1级地震

  稿源:环球网

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6/01/24/027741958.shtml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7.1   2016-01-2418:30:30     59.71      -153.51   120  美国阿拉斯加半岛

3.0   2016-01-2321:00:37     41.44      118.65     11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3.0   2016-01-2316:20:59     26.16      105.24    6     贵州六盘水六枝特区

3.8   2016-01-2203:22:48     28.36      85.21      8     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

6.7   2016-01-2202:06:58     18.84      -107.01   10    墨西哥哈利斯科州沿岸远海

3.1   2016-01-2121:48:22     21.80      102.34    10    老挝

3.0   2016-01-2114:50:35     37.51      78.26      5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3.4   2016-01-2101:18:23     37.67      101.61    10    青海海北州门源县

6.4   2016-01-2101:13:13     37.68      101.62    10    青海海北州门源县

3.1   2016-01-2023:56:53     36.16      77.29      8     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

3.0   2016-01-2023:03:49     41.19      83.69      5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4.0   2016-01-2019:08:05     42.16      84.20      7     新疆巴音郭楞州轮台县

3.3   2016-01-2009:05:00     35.75      115.46     6     河南濮阳市范县

3.0   2016-01-1916:19:00     40.46      110.62     8     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

5.4   2016-01-1910:13:26     22.83      121.42    27    台湾台东县海域

3.2   2016-01-1821:50:57     24.71      98.63      10    云南保山市腾冲市

3.2   2016-01-1820:38:55     35.53      109.34    6     陕西延安市黄陵县

3.2   2016-01-1811:24:38     28.38      104.95    6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

3.1   2016-01-1809:08:31     32.63      91.77      6     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

3.0   2016-01-1802:59:43     39.46      74.89      7     新疆克孜勒苏州乌恰县

3.4   2016-01-1801:07:48     32.74      91.85      6     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

4.0   2016-01-1800:29:16     34.26      104.88    14    甘肃陇南市礼县

3.3   2016-01-1707:44:58     38.74      73.29      8     塔吉克斯坦

3.0   2016-01-1521:05:25     42.14      84.18      7     新疆巴音郭楞州轮台县

3.0   2016-01-1517:24:31     41.99      83.29      7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3.0   2016-01-1507:29:01     27.08      103.29    18    云南昭通市鲁甸县

3.1   2016-01-1500:05:48     39.61      73.86      7     塔吉克斯坦

3.1   2016-01-1415:40:07     32.59      91.61      7     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

6.7   2016-01-1411:25:34     42.04      142.86    50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

3.8   2016-01-1408:30:42     32.59      91.61      7     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

3.3   2016-01-1408:03:52     29.70      88.22      6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

3.8   2016-01-1407:15:44     29.68      88.20      7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

4.5   2016-01-1405:37:35     38.71      73.17      7     塔吉克斯坦

5.3   2016-01-1405:18:14     42.19      84.12      5     新疆巴音郭楞州轮台县

5.3   2016-01-1404:34:55     32.62      91.67      10    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

4.3   2016-01-1401:22:36     24.13      121.90    7     台湾花莲县海域

4.1   2016-01-1401:11:46     24.14      121.93    8     台湾花莲县海域

2.8   2016-01-1321:42:18     38.95      110.57     0     陕西榆林市神木县(塌陷)

6.0   2016-01-1304:04:59     36.56      71.13      230  兴都库什地区

3.6   2016-01-1301:11:24     36.38      106.40    6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

3.1   2016-01-1210:46:49     30.34      102.93    14    四川雅安市宝兴县

3.4   2016-01-1208:38:01     43.77      84.09      8     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

3.6   2016-01-1203:49:58     34.40      89.56      7     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

6.5   2016-01-1201:08:02     44.45      141.25    230  日本北海道地区

3.0   2016-01-1200:40:59     38.20      119.50     10    渤海海域

6.5   2016-01-1200:38:05     3.85 126.85    10    塔劳群岛

4.5   2016-01-1112:52:54     23.41      121.63    11    台湾台东县海域

2.6   2016-01-1002:25:48     40.47      115.58     11    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

3.1   2016-01-0800:38:19     34.96      118.58     9     山东临沂市临沭县

3.3   2016-01-0721:42:49     28.15      93.01      6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

3.5   2016-01-0712:37:13     34.25      87.36      9     西藏那曲地区双湖县

3.4   2016-01-0712:17:59     29.58      104.64    7     四川内江市威远县

3.6   2016-01-0705:29:27     46.91      91.02      6     蒙古

4.9   2016-01-0609:30:01     41.30      129.10    0     朝鲜(疑爆)

3.7   2016-01-0501:20:00     21.76      121.35    8     台湾屏东县海域

3.9   2016-01-0421:56:09     36.35      97.68      10    青海海西州乌兰县

4.6   2016-01-0418:27:05     43.60      82.99      10    新疆伊犁州新源县

3.0   2016-01-0415:25:46     38.60      76.11      10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6.5   2016-01-0407:05:23     24.81      93.58      60    印度

3.6   2016-01-0401:27:24     25.07      99.94      12    云南保山市昌宁县

4.2   2016-01-0323:44:30     29.40      104.05    12    四川乐山市犍为县

3.7   2016-01-0322:01:28     24.64      122.03    52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3.6   2016-01-0320:38:32     39.79      82.53      6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

3.1   2016-01-0315:55:40     44.36      82.28      10    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

6.4   2016-01-0212:22:19     44.81      129.95    580  黑龙江牡丹江市林口县

2.3   2016-01-0116:42:09     43.41      87.14      10    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有感)

3.0   2016-01-0115:38:27     44.00      87.33      12    新疆昌吉州昌吉市

6.3   2016-01-0110:00:41     -50.47     139.44    10    西印度洋

3.0   2016-01-0100:22:27     42.14      87.29      8     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县

3.3   2015-12-3013:44:13     38.93      74.73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3.1   2015-12-3002:43:55     41.83      79.51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

http://www.ceic.ac.cn/

20161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2015-11-15 13:22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潮汐预警雾霾厄尔尼诺    推荐到群组

20161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63-6月和9-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61-2月,20157-8月为弱潮汐时期。20161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二个月,20161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潮汐组合A11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12为月亮远地潮,12为日月小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B19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2516度,110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C117为日月小潮,115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度。115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124为日月大潮,122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2235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小,地球自转变为最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39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2328.html

上一篇:强暴风雪席卷美东北部:敲响2016年警钟
下一篇:香港遇59年来最低气温 霸王级寒流致台湾60人猝死:关注低温冻害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2 吕洪波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