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北霾南漂:湖北包揽全国空气最差前七名

已有 4070 次阅读 2015-12-12 20:1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雾霾, 远距离输送, 雾霾流

北霾南漂:湖北包揽全国空气最差前七名

                             杨学祥,杨冬红

 

一、1212湖北拉响雾霾橙色预警包揽全国空气最差前七名

 

荆楚网讯今早(12日)7点,空气质量监测网站http://www.air-level.com/显示,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城市实时排名中,湖北武汉、孝感、荆州、荆门、鄂州、随州、襄阳7市包揽前七名,其中武汉AQI指数高达369


受较强北风影响,北方污染物继续南下。昨日,我省雾霾持续加重,截止昨晚7时,我省大部分城市均达重度污染级别,且空气质量呈继续恶化趋势。根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空气质量预报结果,13日至14日,我省空气质量才会逐渐转好。

http://hb.qq.com/a/20151212/011303.htm

 

二、1129北京、河北保定、河南郑州、山东德州等中国北部城市AQI爆表

 

20151129上午10时,北京将空气重污染预警由黄色升级为橙色。今天,北京继续被雾霾包围,河北保定、河南郑州、山东德州等中国北部城市也未能逃脱AQI爆表。

从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城市排名来看,河北保定成为今日17时污染最严重城市,北京则排名第六。与全国空气质量最佳的西藏阿里地区相比,北京今日的空气污染是它的50多倍,保定则是它的84倍!

air-level.com根据环保部的数据绘制除了全国空气质量指数(AQIPM2.5实时地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北京及周边是黑黢黢一片,成为今日污染最严重区域。

这块雾霾区域到底有多大?中国天气网称灰霾面积一度扩大到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2个北京大小,接近法国国土面积(法国面积为55.16万平方公里)

waqi.info根据美国环保署的标准发布了全球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截止3017时,北京空气污染最高的监测点出现在房山区,AQI高达786,保定和渭南紧随其后。

空气污染的源头很多,其中尾气难逃其咎。

 

 

 

三、北霾南漂:雾霾的远距离输送理论的到证实

 

我们在20131222指出,黄土是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中的细粒物质被风吹到黄土高原上堆积而成的,灰霾是否也是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中的更细粒物质被风吹到中国东部而成的?在历史上这一过程难以找到证据,但理论上应该是成立的:在沙尘暴由西向东传送的过程中颗粒大的物质先沉降,颗粒小的物质后沉降,直到最小的颗粒物质沉降到大海。这应该是灰霾远距离传送的大背景。静稳天气有利于大气中灰霾的沉降,并与当地的大气污染相配合,形成严重的雾霾灾害。这是严重雾霾集中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原因。

中国地形为西高东低,从西到东有4000-5000的青藏高原、1000-2000的黄土高原、50以下的华北平原。西风由西向东而过,气流横截面积逐渐扩大,流速不断缩小,漂浮颗粒物质由大到小逐段沉降,先细沙,后微尘,中间是黄土。

中国西部的开发,导致西部大城市大气污染加剧,西风远距离输送是导致东部城市雾霾加剧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一模型,兰州和西安的雾霾强度在相同天气条件下与河北正相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953.html

中新网123电中国气象局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洪利介绍,在北京这次雾-霾爆发性增长过程当中,外来输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从1130121,从黄淮一直到华北平原再到北京,存在一个系统性的低空偏南风的输送带,这导致黄淮和华北地区的污染物在北京和河北省的中南部聚集,同时天气很稳定,不容易扩散,这个是此次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

http://news.sina.com.cn/c/2015-12-03/doc-ifxmihae8907308.shtml

这为我们的雾霾远距离输送理论提供了证据。雾霾绝非静止不动,而是连续缓慢流动的雾霾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95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086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2952.html

上一篇:三江源地区温度一度升至历史极值 黄河上游来水量持续8个月偏枯
下一篇:雾霾红色预警考验城市管理水平:预警减排将污染水平压低一级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8 李健 周少祥 钟炳 吕洪波 侯成亚 杨文祥 李学宽 谢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