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标准未定误差太大:全球未进地震多发期?

已有 3843 次阅读 2012-8-18 03:4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标准, 活跃期

标准未定误差太大:全球未进地震多发期?
          杨学祥
    2012年4月11-15日,全球发生8级地震2次,7级地震1次,6级地震5次,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
    不同的划分标准,不同的地震学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从不同角度显现地震的活动强度变化,综合分析表明,
8.5级以上地震次数是衡量地震活跃期的客观标准。
    自1900年以来记录的地震资料显示,近几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年频度仍属正常范围,并不是地震特别密集的年份。
但也有地震专家表示,2004年以来8.5级巨大地震频发,全球可能进入了地震相对活跃期。
    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地震预测研究中心教授饭尾能久日前对新华社记者表示,针对如何界定“地震活跃期”,
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统一定义。
    广东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叶秀薇说,1900年以来全球年均发生8级及以上地震1次,7.0级到7.9级地震约18次,6.0
级到6.9级地震约120次,5.0级到5.9级地震约800次,而根据1900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7.5级以上、8级以上地震年频度
统计,1900年至1906年是全球8级地震最为密集的时段,而近几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年频度仍属正常范围,并不是地震特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日前刊文澄清称,尽管近期看似全球地震频发,但7.0级及以上地震的数量并没有变化。美国
地质勘探局协调员迈克尔·布兰皮特表示,纵观1900年以来的记录,全球平均每年5级以上地震发生1471次,其中7.0至
7.9级地震15次,8.0级以上强震1次。虽然地震数量有差异,但全球每年发生的7.0级以上地震数量总体保持稳定,并未
超出历史常规和正常范围。
    一次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次7级地震,2012年发生2次8级地震,是美国一般标准的两倍。
    截止到2012年4月16日,2012年已发生8级以上地震2次,7.0至7.9级地震7次(以此速度全年为21次),远远超出美
国的每年平均标准。2012年地震异常增多的事实不可忽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879
    据中国地震台网显示,1970年至1999年,全球30年未发生过8.5级及以上地震,但2004年以来却发生了6次。美国地
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17次矩震级8.5级及以上地震,2004年之后的8年占了6次。孙士鋐告诉
记者,“这样高强度的地震能量释放,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从频发8.5级以上地震来看,地球可能进入了地震活动的相
对活跃时段,这个时段地震强度很大。”
http://www.xmtcb.com/a/20120416/44614.html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
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7)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
:2)次,在1925-1945年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
2003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
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相关新闻:
全球未进地震多发期(图)
我的搜狐
 
2012年08月17日01:34 |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 保存到博客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
见习记者 宁佳彦导报记者杜 海 济南报道
  台湾花莲14日发生里氏5.2级地震后,15日7时41分至8时28分,陆续又发生5次规模从3.0至4.2级的有感地震,地震
深度从7.8公里至10.6公里,皆属浅源性地震;
  日本气象厅14日称,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当天中午发生里氏7.3级地震;
  12日18时47分,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6.2级地震;
  伊朗11日分别发生里氏6.2级地震和6.0级地震。
  地震发生的报道近期频频见诸报端,是否意味着全球地震已进入频繁周期?防震减灾该如何未雨绸缪?15日,在山
东省地震局,该局宣教中心主任、研究员,曾任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的陈时军博士接受了经济导报记者的专访
  年均发生破坏性地震上百次
  经济导报:全球发生地震的新闻最近屡见不鲜,其频率与往年相比,是否更为频繁?
  陈时军:目前来看,全球大地震的发生并未明显增多,与2008年至2011年的数据持平。之所以公众会觉得全球地震
频发,是因为经济水平提高后地震带来的损失更为严重,媒体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力度也在加大,还有就是公众的防灾
意识不断增强,会给予更多关注。
  全球每年平均发生破坏性地震大概有1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7或18次。当然由于是平均数,所以有的年份会
多一些,有的年份会少一些,大概会有10%-20%的误差。而90%的地震都是发生在大洋中脊和板块边界上,发生在边界上
的地震一般都是大地震,这与地球动力学有关系。地幔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圈层,其内部岩浆的运动是驱动板块运动最主
要的力量,地幔的运动带动地壳的运动,因为运动有不确定性,造成地震每年发生的次数有变动。
  经济导报:最近全球发生的地震多以浅源性地震为主,其发生机理是什么?
  陈时军:浅源性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中,因板块运动时受力不均匀,有的部分受力向下,有的受力向上,向上的部
分发生变化而引发地震,此类地震多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
  与之相对应的是深源性地震,是板块运动时深入地幔的地壳发生破裂产生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周
边地区。浅源性地震能够被我们感知,深源性地震往往感知不到。
  经济导报:是不是浅源性地震带来的破坏性更大?
  陈时军: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是指5级以上的浅源性地震,同时要发生在人口聚居地,
有经济关系存在的地方。“破坏性”是指地震对人类及建筑物带来的毁灭或毁坏,以及引发的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各
种损失。比如说2001年昆仑山口地震达到了里氏8.1级,但是这个地震不是破坏性地震,因为发生的地点基本是在无人
区。对于浅源性地震的破坏性,要基于以上的认识进行判断。
  防震减灾:施工不可存侥幸
  经济导报:对于地震会造成的不可预知的破坏性,我们该如何应对?
  陈时军:防患于未然很重要。在建筑方面的选址,应该尽量避免选在断层的“下盘” 或容易发生滑坡的地点。尤
其是核电站、化工厂的选址,更要经过仔细论证,以免发生地震后造成更大的次生灾害。不过要明确的一点是:有断层
的地方不一定有地震发生,但是有地震的地方一定有断层。
  此外,房屋的建造质量也是关键。这里要明确,地震的震级好比炸药包放了多少炸药,烈度则是它的波及范围。比
如,某地区的房屋抗震要求是6 度,意即可抵抗烈度为6度的地震,而达到或超过6度的风险不超过10%。在山东有些地
区,对房屋的抗震要求是8度,我们结合具体情况设立了不同的标准。
  经济导报:我国减灾工作是否也在不断加强?
  陈时军:是的,我们认为减灾也是一种发展,对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地震,我们有2010版的
《抗震规范》,减灾的投入和减灾的效果由国家根据一些相关的研究制定,主要目标之一是为经济保驾护航。
  经济导报:对于地震的减灾效果如何,很多人往往并不了解。
  陈时军:是的。但减灾效果最终体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群体效应,不能从个体方面来衡量,因此平时在数据上很难
对效果进行统计。从技术上来讲,GPS定位系统、小卫星技术都逐渐从军事走向民用,在地震监测和预测方面发挥了越
来越重要的运用,监测技术和手法不断丰富,使得相应的研究不断发展并在实践中验证。
  现在的重点是未雨绸缪,严把相关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杜绝侥幸心理。
  (杜海 宁佳彦)来源经济导报)
http://roll.sohu.com/20120817/n350835056.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3338.html

上一篇:美国干旱并没有造成严重减产世界未发生新粮食危机
下一篇:虫灾已致东北63万亩玉米绝收:厄尔尼诺增强生物灾害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