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厄尔尼诺现象脚步临近:关注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

已有 3487 次阅读 2012-8-3 02:1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地球自传

厄尔尼诺现象脚步临近:关注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
             杨学祥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监测,7月中旬,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和信风强弱等监测指标甚至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概率有所下降。不过澳大利亚气象局在7月31日的报告中,重新强调了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于8— 10月形成,因为赤道太平洋(5.95,-0.09,-1.49%)中东部海域的海水表层温度依然在升高。
  这一结论也得到了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认同。在其7月30日的周度监测报告中,Nino 3.4海域的SST距平升至+0.6℃,之前一周为+0.5℃,该指标大约已经连续一个半月超过0.5℃。一般,当Nino 3.4海域的SST距平连续三个月高于0.5℃,就意味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
  目前看来,厄尔尼诺现象最有可能在9月出现,不过这次厄尔尼诺的强度可能不大。
    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我在2012年7月3日指出,厄尔尼诺将在2012年下半年7月28日以前形成,在2012年11月18日至2013年1月23日达到高潮。该预测已经被证实。
    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已被澳大利亚气象局观测所证实,目前将保持增温趋势,在11月18日-1月23日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厄尔尼诺达到高潮。
相关新闻:
美旱情继续发展 厄尔尼诺现象脚步临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2日 06:59  期货日报
  厄尔尼诺现象脚步临近
  截至7月底,厄尔尼诺现象尚未正式确定形成,但该现象发生的预期没有改变。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监测,7月中旬,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和信风强弱等监测指标甚至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概率有所下降。不过澳大利亚气象局在7月31日的报告中,重新强调了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于8— 10月形成,因为赤道太平洋(5.95,-0.09,-1.49%)中东部海域的海水表层温度依然在升高。
  这一结论也得到了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认同。在其7月30日的周度监测报告中,Nino 3.4海域的SST距平升至+0.6℃,之前一周为+0.5℃,该指标大约已经连续一个半月超过0.5℃。一般,当Nino 3.4海域的SST距平连续三个月高于0.5℃,就意味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
  目前看来,厄尔尼诺现象最有可能在9月出现,不过这次厄尔尼诺的强度可能不大。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造成澳洲、新西兰和东南亚地区干旱,同时拉丁美洲、美国等地雨水偏多。
  美国旱情可能继续发展
  6月以来,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旱情一直缓慢发展,范围不断扩大,强度不断增加,影响也逐渐加深。截至7月24日,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和阿肯色州出现重 旱至极端干旱,爱荷华州、密苏里州、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出现中至重旱。美国南方棉花主产区虽然也有旱情,但是强度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弱。
  截至7月24日美国干旱现状
  今年美国玉米和大豆播种提前了约两周。截至7月29日,美国94%的玉米已经结束授粉,88%的大豆处于开花期,然而玉米的优良率只有24%,大豆优良率也仅有29%。由于玉米在授粉期遭遇高温干旱,所致的损害基本不可逆,今年美国早播玉米确定减产无疑。
  大豆单产受天气影响最大的时期是灌浆期。8月初,美国大豆便将陆续开始灌浆,如果此时降雨充沛,大豆生长状况有望改善。如果8月美国大豆主产区旱情还不缓解,那么今年美国大豆也基本可以确定减产了。
  总体来看,美国大豆主产区8月上旬的降水预报依然不利于旱情的缓解。天气预报称,8月2日至8月5日,美国中西部地区可能再次出现降雨,不过预报的雨量 并不大。此后美国中西部地区将恢复高温干燥天气,直到8月10日之前都没有明显降雨趋势。预计整个8月当地旱情继续发展的概率更大。
  印度降雨依然不足
  尽管7月以来,印度中部和东部地区的降雨天气有所增多,但是截至7月底,印度全国在2012季风雨季(始于6月1日)的总降水量依然较常年均值偏少20%,其中印度东北部的累积降水量最接近常年均值,印度西北部的累积降水量最少。
  印度东北部主要种植水稻,中部和西北部广泛种植甘蔗和大豆,棉花主要分布在印度西部至西南部。目前看来,除水稻外,印度大豆、棉花的生长均受到干旱的威 胁,甘蔗产量亦面临风险。不过回顾历史,印度在雨季里的单周降水量通常波动较大,较常年均值偏少20%情况的并不罕见,关键还是要看未来的天气。
  天气预报称,未来两周,印度会有分散的阵雨,不过降雨较强的地区依然集中在印度东部和中部,上述局部地区可能出现短时暴雨。本周晚些时候,印度气象局将发布对今年雨季降水趋势的最新预测。
  (作者单位:永安期货)
2012年厄尔尼诺预测被证实 2013-2014年将发生强拉尼娜
2012-7-21 07:4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厄尔尼诺 拉尼娜 预测    推荐到群组
2012年厄尔尼诺预测被证实 2013-2014年将发生强拉尼娜
                 杨学祥
    我在2012年7月3日指出,厄尔尼诺将在2012年下半年7月28日以前形成,在2012年11月18日至2013年1月23日达到高潮。该预测已经被证实。
 
    2012年厄尔尼诺强度大于2009年,持续时间相近,2013-2014年将发生强拉尼娜。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88346.html
 
    计算表明,每年4月9日—7月28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反之,1月25日—4月7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今年在2月—3月拉尼娜不增强反而减弱,表明此次拉尼娜的发展势头已近尾声,厄尔尼诺的形成因素正在加强。
  其次,2012年3月—7月月亮近地点与日月大潮相差不过三天,为强潮汐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
  此外,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的转换时期,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反向升降40—6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震火山频发,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明显前兆。2012年4月11日以来印尼发生两次8级地震,智利、日本、墨西哥、菲律宾等环太平洋地震带也强震频发。
http://tech.hexun.com/2012-07-20/143774645.html
相关文献:
赤道东太平洋目前海面温度处于异常的EL NINO状态
匡耀求  2012-7-20 14:2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太平洋 异常 摄氏度    
赤道东太平洋NINO3区目前海面温度异常在6月上旬就已经超过0.5摄氏度,达到了EL NINO状态。
 
2012年7月19日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状态
过去1年来NINO3区温度异常的变化
2012年7月2日厄尔尼诺进展
2012-7-3 04:0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厄尔尼诺    推荐到群组
anomnight.7.2.2012
2012年7月2日厄尔尼诺进展
    厄尔尼诺将在2012年下半年7月28日以前形成,在2012年11月18日至2013年1月23日达到高潮。
    当太阳的位置由南北回归线移向赤道,太阳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此时日长增量0.27ms(毫秒),相当于1/3704s,它是春分和秋分时的地球自转速度小于夏至和冬至时的自转速度的原因。当地球由远日点运动到近日点时,太阳引潮力的强度增加10%,得日长增量dT= 0.07ms,相当于1/14286s。这使远日点的地球自转速度大于近日点的自转速度,从而使远日点处的增减速时间变长,近日点处的增减速时间变短。实际上,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地球各圈层潮汐形变的规模不相同,大气圈的起伏约为80m,海洋圈的起伏大约为60cm,固体地球的起伏约为20cm,比例为400:3:1。当日食在赤道,日月大潮在赤道处形成最大潮汐高潮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其中,大气圈旋转最慢,水圈次之,加强赤道东风,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日食在两极正好相反。
 
6月28日海温矩平
7月2日海温矩平
anomnight.7.2.2012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89071.html
2012年的厄尔尼诺就要来了
2012-2-22 07:0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厄尔尼诺 拉尼娜 低温 流感 强震 干旱    推荐到群组
                     2012年的厄尔尼诺就要来了
                               杨学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009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8489.html

上一篇:秘鲁爱尔兰地震和台风“苏拉”又值天文潮:关注8月2-5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南极冰盖成因:南极边缘5000多万年前曾被亚热带雨林覆盖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陈小润 张骥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