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强降雨致全国95死45失踪:请作证北方降雨增强

已有 3780 次阅读 2012-7-24 06:23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南涝北旱, 南旱北涝, 70年周期

强降雨致全国95死45失踪:请作证北方降雨增强
             杨学祥
    7月20日以来,四川盆地至华北地区出现强降雨。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等地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并引发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初步统计,截至7月23日12时,上述气象灾害造成北京37人死亡;河北17人死亡,21人失踪;山西4人死亡,1人失踪;内蒙古3人死亡;河南2人死亡,1人失踪;重庆5人死亡;四川8人死亡,2人失踪;贵州5人死亡;云南6人死亡,4人失踪;陕西3人死亡,14人失踪;甘肃1人死亡,2人失踪;新疆4人死亡。
  北京、天津、河北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8市(自治州、盟)264个县(区、市、旗)623万人受灾,95人死亡,45人失踪,56.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或其他需紧急生活救助,2.9万间房屋倒塌,5.5万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据目前初步统计,各地直接经济损失共计32.5亿元。其中天津1.4亿元,河北14.97亿元,内蒙古4.7亿元,四川4.4亿元,甘肃2.8亿元,云南4.9亿元。另据北京市防汛办通报,本次暴雨造成北京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至于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四省的具体情况,民政部官网尚未通报。
http://china.caixin.com/2012-07-24/100414258.html
    我在2010年12月17日和21日相继指出,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1-5]。
 
    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中国北方干旱愈演愈烈,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8年发生黄河大洪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频繁。
 
    2003年赵振国认为,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70年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GBN报告里预测,2010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1年前就得到了。”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76.html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主流派对“南涝北旱”继续存在坚信不疑,对“南旱北涝”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导致相关部门在应对近年来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问题上屡屡失策。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新认识这场争论的实践意义。有人至今还以北京降雨历来偏少为借口,掩盖对灾害预测和预防的准备不足,忽视历史规律是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83.html
 
    7月20日以来,四川盆地至华北地区出现强降雨。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等地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并引发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北京暴雨和河北最强降雨为中国北方降雨增强提供了有力证据。
    科学需要争论而不是垄断,独角戏是垄断而不是科学。
   
相关新闻:
强降雨致全国95死45失踪
2012年07月24日 00:29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标签: 北京7.21特大暴雨
   初步统计,暴雨造成北京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其余各地直接经济损失32.5亿元
相关报道
    【专题】北京7.21特大暴雨
  【财新网】(记者 任重远)据民政部23日下午灾情通报,7月20日以来,强降雨共致全国95人死亡,45人失踪。学者认为,2012年可能处于拉尼娜到厄尔尼诺现象的转换年,这或是本次全国强降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7月20日以来,四川盆地至华北地区出现强降雨。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等地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并引发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初步统计,截至7月23日12时,上述气象灾害造成北京37人死亡;河北17人死亡,21人失踪;山西4人死亡,1人失踪;内蒙古3人死亡;河南2人死亡,1人失踪;重庆5人死亡;四川8人死亡,2人失踪;贵州5人死亡;云南6人死亡,4人失踪;陕西3人死亡,14人失踪;甘肃1人死亡,2人失踪;新疆4人死亡。
  北京、天津、河北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8市(自治州、盟)264个县(区、市、旗)623万人受灾,95人死亡,45人失踪,56.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或其他需紧急生活救助,2.9万间房屋倒塌,5.5万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据目前初步统计,各地直接经济损失共计32.5亿元。其中天津1.4亿元,河北14.97亿元,内蒙古4.7亿元,四川4.4亿元,甘肃2.8亿元,云南4.9亿元。另据北京市防汛办通报,本次暴雨造成北京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至于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四省的具体情况,民政部官网尚未通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等认为,2012年可能处于拉尼娜到厄尔尼诺现象的转换年,这或是本次全国强降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学界判断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所采用的表征指标主要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状况。无论是拉尼娜还是厄尔尼诺,它们发生、发展、成熟、衰亡都具有季节锁相性,其生命期一般是两年,即在第一年的春夏季发生、发展,秋冬季成熟,至次年春夏季衰亡。因此,可以在第一年春夏季进行长达几个月的气候预测。
  多年气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厄尔尼诺次年的夏季,长江流域降水会偏多。1997年至1998年,全球遭遇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现象。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爆发特大洪涝灾害,与其后统计分析结果相呼应。
  杨学祥表示,若2012年完成拉尼娜年到厄尔尼诺年的转换,中国旱涝急转的可能性很大。■
zs3mgtXNN6GUD2Z62Uroax3Rh72C5Hzs4nlHmjRJuGFlPu5pJ4
本文转自财新网(http://www.caixin.com)
CmeE6ODZ7loOxkCpXyMGwLrKesLtc7fQL7Bs5bgcBt2QQYzlli
详文:http://china.caixin.com/2012-07-24/100414258.html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主流派对“南涝北旱”继续存在坚信不疑,对“南旱北涝”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导致相关部门在应对近年来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问题上屡屡失策,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新认识这场争论的实践意义。有人至今还以北京降雨历来偏少为借口,掩盖对灾害预测和预防的准备不足,忽视历史规律是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83.html
 
    我在2010年12月17日和21日相继指出,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1-5]。
 
    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中国北方干旱愈演愈烈,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8年发生黄河大洪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频繁。
 
    2003年赵振国认为,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70年。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GBN报告里预测,2010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1年前就得到了。”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76.html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和河北最强降雨为中国北方降雨增强提供了有力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00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147.html

上一篇:河北入汛最强降雨致15死19失踪:请事实作证北方降雨增强
下一篇:城市排水管网标准低致频频内涝:关注地下蓄水空间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4 吕喆 钟炳 毛克彪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